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1.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的现代化。
2.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方法、 组织形式和手段。
3.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的现代化。
2.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方法、 组织形式和手段。
3.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4.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5)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5.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 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4)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 传播、 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
(3) 选择、 提升文化的功能。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5)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5.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 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4)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 传播、 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
(3) 选择、 提升文化的功能。
(4) 更新、 创造文化的功能。
7.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特定的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背景。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 人们的教育思想。
(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简述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1) 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
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体育的功能包括2) 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 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 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 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和卫生
习惯的教育, 也就是身心素质的教育。
7.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特定的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背景。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 人们的教育思想。
(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简述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1) 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
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体育的功能包括2) 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 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 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 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和卫生
习惯的教育, 也就是身心素质的教育。
(4) 美育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 培养他们感受美、 鉴赏美和创造美
的能力的教育, 也就是美的教育。
(5) 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使他们形成劳动的观念和养成劳动
的习惯, 初步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也就是劳动素质的教育。
9.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
(1) 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2)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3)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民族文化传统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0.简述义务教育的特点。
(1) 强制性。一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 普及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 少年, 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
力的盲、 聋、 哑、 有智力障碍和肢残的儿童、 少年。
的能力的教育, 也就是美的教育。
(5) 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使他们形成劳动的观念和养成劳动
的习惯, 初步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也就是劳动素质的教育。
9.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
(1) 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2)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3)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民族文化传统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0.简述义务教育的特点。
(1) 强制性。一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 普及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 少年, 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
力的盲、 聋、 哑、 有智力障碍和肢残的儿童、 少年。
(3) 免费性。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和杂费。
(4) 公共性。所谓公共性是指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 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
(5) 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 其目的是为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
“四有” 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11.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1) 道德素养。对待事业, 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 要热爱学生;对待
集体, 要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待自己, 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2) 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必
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 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等。
(4) 心理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
的人格。
12.简述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4) 公共性。所谓公共性是指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 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
(5) 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 其目的是为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
“四有” 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11.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1) 道德素养。对待事业, 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 要热爱学生;对待
集体, 要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待自己, 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2) 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必
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 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等。
(4) 心理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
的人格。
12.简述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进行教学反思。布鲁巴奇等人于 1994 年提出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①反思日记。
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
1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表现在三方面: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
新;教育机智。
(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体性。
14.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的基本理念。(1) 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 具有职业理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履
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 尊重小学生人格, 富有爱心、 责任心、 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自尊自律, 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 进行专门训练。
(4) 进行教学反思。布鲁巴奇等人于 1994 年提出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①反思日记。
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
1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表现在三方面: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
新;教育机智。
(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体性。
14.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的基本理念。(1) 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 具有职业理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履
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 尊重小学生人格, 富有爱心、 责任心、 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自尊自律, 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 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 以小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
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 提供适合的教育, 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
学习、 健康快乐成长。
(3) 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 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 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 反思、 再实践、再反思, 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 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 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
做法;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 提供适合的教育, 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
学习、 健康快乐成长。
(3) 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 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 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 反思、 再实践、再反思, 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 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 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
做法;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15.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基本内容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理念与师德具体包括: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
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
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
16.简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 教师方面
①要了解和研究学生。
①要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要提高自身素质。
④要发扬教育民主。
⑤要热爱、 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
⑥要主动与学生沟通, 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要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要提高法治意识,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 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教师。
(3) 环境方面
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完整性和纯洁性。
②加强学风教育, 促进良好学风养成。
17.简述小学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1) 确定研究课题。
③要提高自身素质。
④要发扬教育民主。
⑤要热爱、 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
⑥要主动与学生沟通, 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要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要提高法治意识,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 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教师。
(3) 环境方面
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完整性和纯洁性。
②加强学风教育, 促进良好学风养成。
17.简述小学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1) 确定研究课题。
(2) 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3) 提出研究假设。
(4) 制订研究计划, 设计研究方案。
(5) 收集、 整理和分析资料。
(6) 得出结论。
(7) 撰写成文。
(3) 提出研究假设。
(4) 制订研究计划, 设计研究方案。
(5) 收集、 整理和分析资料。
(6) 得出结论。
(7) 撰写成文。
18.简述文献资料的查来源有哪些。(1) 书籍。指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教科书、 论著、 资料性与参考性工具书、 科普性著作
和通俗著作等, 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 数量最大、 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
(2) 报刊, 常见为报纸、 期刊等。
(3) 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学者们、 研究者们进行科研成果交流的重要场所, 是当代
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4) 非文字资料。包括了电影、 电视、 录音、 录像以及校舍、 遗迹、 绘画、 出土文物、歌谣等。
(5) 互联网。计算机检索的特点是功能强、 资料多、 速度快, 对查阅者来说省时、 省力。
和通俗著作等, 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 数量最大、 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
(2) 报刊, 常见为报纸、 期刊等。
(3) 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学者们、 研究者们进行科研成果交流的重要场所, 是当代
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4) 非文字资料。包括了电影、 电视、 录音、 录像以及校舍、 遗迹、 绘画、 出土文物、歌谣等。
(5) 互联网。计算机检索的特点是功能强、 资料多、 速度快, 对查阅者来说省时、 省力。
19.简述小学儿童注意的培养。(1) 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2) 善于组织和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
(3) 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4) 避免与控制分心。
20.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1)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 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 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制订观察的计划。
(3) 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 同时, 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交流并
汇报观察成果。
(2) 善于组织和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
(3) 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4) 避免与控制分心。
20.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1)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 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 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制订观察的计划。
(3) 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 同时, 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交流并
汇报观察成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