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
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
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
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
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
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
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
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
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
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
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
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
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
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
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文化艺术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
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蜀汉时,洱海地区已
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
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
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斗拱重叠,屋
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
的“剑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
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八国联军侵入北
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
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
珍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该画全
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巧细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
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
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
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
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
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
的艺术。
根据《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所载,南诏时已有《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庙、
西洱河等记》的历史著作。大理国时期也有《白史》、《国史》,都已失传,仅《白史》
片断散见于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书《白古通》、《玄峰年运志》虽已失传,但都是明
代云南地方史著作《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的蓝本。根据史籍考订洱海地区历史的,有明代白族学者杨士云的《郡大记》,该书为另一白族学者李元阳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万历《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学家王崧在总纂道光《云南通志》时,汇集了记载云南的书籍61种,编为《云南备征志》2l卷,取材广泛,体例谨严,是研究
云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重要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曰和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曰
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
交流会。明清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
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
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
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
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
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
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
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
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
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
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
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
飞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
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
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
青年要成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
虫保丰收。
火把节的尾声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
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
彝族的风俗习惯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
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白族民居建筑有
着独特的风格。住房多采取三房一照壁或
四合五天井格式。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
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人民偏爱白,他们建房的总体调是白,白族传统服装的调也是偏白,
男子通常穿白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红或
黑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
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
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姑娘的
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火把节: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不能去大理的旅游爱好者,可以去离昆明市最近的
昆明市五华区沙朗白族乡就可以一睹精彩。
礼仪禁忌
1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
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
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
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
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
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
不洁。
2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
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
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
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
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钱不顺,粮食不丰。因而借了别人
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
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
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3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妇女怀孕后,以系合页双屋围裙,并将头页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外人
见了,要懂得注意重点保护。倘若误伤了孕妇,要担保到产后母-子平安为止。有些地方
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
谁就是踩生。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篾子。若
是生男孩,还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
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
产妇吃。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粥米客
或称稀饭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着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
往恭贺。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编辑本段]民族饮食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
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在白族饮食习俗中,下列几种较具民族特。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
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黄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蒜、炖梅、辣椒、芜美等调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海水煮海鱼 "活水煮活鱼"或者叫"酸辣鱼"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油鱼”等肥美鱼儿时,一般都不用油煎。他们舀来洱海之水,待锅内水沸时,放入鲜鱼,再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鲜美
麻辣,俗称“海水煮海鱼”。
下关砂锅鱼
这是下关的地方特菜肴。将洱海的肥美鲤鱼,剖腹洗净,抹上少许精盐,腌上十来
分钟,与火腿片、嫩鸡块、鲜肉片、猪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参、豆腐、玉兰片等
各种适量配料,同置砂锅内,再撒入适量的胡椒、精盐、味精等调料,置炭火炉上文火k
煮而成。食时,将砂锅以盘衬垫上席,即热气腾腾,又鲜美可口。
炖梅
大理地区产梅,尤以洱海东岸,绵延百里的半山半坝地区到处是梅树林。梅有苦梅、
盐梅两种。用苦梅制作的炖梅,是白族人民喜欢的调味品。炖梅是将苦梅放入沙罐,加上
盐和花椒,盖严后,置于火塘正中,周围堆上稻壳,点燃后,用微火连着炖上一至两天。
这时,黑的炖梅味道酸香异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调料,或加上红糖做成炖梅汤。
炖梅耐贮,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坏。
雕梅
产于洱源县的雕梅,制作时先用石灰水将盐梅浸泡。取出晾干后,用小刀在梅向上雕
刻连续曲折的花纹,并小心挤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缕,压扁后其状似一朵朵盛开的菊花。
这时,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红糖浸渍。几个月后开瓶取出,雕梅泽金黄,清香四溢,是
洱源县出产的上乘果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