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同化与彝族节日文化的流失[2]
民族同化中火把节文化的流失与反思----以彝族火把节为例
*名:***
民族同化中火把节文化的流失与反思
----以彝族火把节为例
摘要:节日风俗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民族之光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在历史潮流的冲击影响下,节日文化不论是作为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表现,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精神文化而言,受“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制约,物质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到它;从物质文化方面来说,经济生产的水平立即会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上放映出来关系更为直接。再者,云南是多民族地区。其文化相互渗透,使其自身的民族文化多多少少有了改变。
关键词:彝族;节日文化;传承;流失;民族同化;文化保护
古人云:“入国而问俗”“入乡而随俗”,风俗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在云南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生活着二十六个民族,众多的民族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在民族文化中最能体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还应属民
族节日。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节日仍保留着古风遗俗,无论是表层饮食、服饰、婚恋、歌舞娱乐,还是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生产活动以及各种文化习俗等无不在节日中得到集中展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交往日益增多,节日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在不同程度的受到其影响,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影响。除了聚居农村的回族外,几乎所有民族都过春节。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大部分过中秋节,一部分过清明节和端午节。汉族节日对一些少数民族的影响,让新一代的少数民族自小频繁地接触汉族节日,有的把汉族的节日看得比自己本民族的节日还要重要,随着时间是流逝,这些少数民族的青年就会慢慢地忽略掉本民族自己的节日,甚至遗忘掉自己本民族的节日。
在云南,彝族是少数民族中最多的民族,而且居住得最广。按通常理论来说,在一个地区,主体民族的节日文化会对其他的民族渗透和影响。可是,在云南某些彝族聚居区,本民族节日正被逐渐的淡忘。新时代赋予了年轻一代的新视角,但不管社会怎样发展,少数民族特有的本质和精神是不会变的。以此之故,我们后人要领略本少数民族的神韵,才能够更好的珍惜自己民族的极其宝贵的节日文化财富。
一、彝族火把节概述
(一)火把节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人们穿树叶、吃野果,生活凄惨。阿番天神同情人间的疾苦,背着天王,把天上的五谷种子撒到人间。从此人们过上了丰衣食足的日子。天王知道了阿番天神偷天上五谷种子撒给人间的事后,勃然大怒,并命大力士神到人间把地上的庄稼全毁掉。大力士趁夜晚来到人间,他用粗大的手脚肆意毁坏着田地里的庄稼。这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来质问大力士为什么毁坏庄稼和人间的幸福生活?而蛮横的大力士说自己的力气在天上用不完来人间出出气,要求人类跟他摔跤,如果自己输了就回天上,人类输了就要毁掉地上所有庄稼!这时从人中走出来一个裸露着身子,黑油油的皮肤,腰上扎着一条黑布的人要跟大力士摔跤,他就是英雄朵阿惹恣。
他们摔了三天三夜,分不出胜负。围观的小伙子弹响了三弦,吹响了短笛,姑娘们拍肿了手,跺痛了腿、喊哑了嗓,为朵阿惹恣助威。朵阿惹恣突然失手,膝盖落地,单腿跪在地上,大力士神趁势拼命把朵阿惹恣往地下压,使朵阿惹恣膝盖跪出了一个深窝。朵阿惹恣忽然收腰吸气,双手卡住大力士神的腰腿,猛力站起,趁势将大力士神甩到十几里外。天王听说朵阿惹恣摔跤战胜了大力士神,气得眼睛冒火,口角出烟,他顺手抓起香炉灰抛向人间,炉灰在天空飘荡变成了各种害虫,落到地上,毁坏庄稼,聪明的彝族人坎了许多树枝,扎制成火把,点然火把,烧死了害虫,保住了庄稼。而今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此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都要杀牛宰羊,举行摔跤、斗牛耍火把、跳三弦等活动来纪念,庆祝朵阿惹恣战胜大力士神。①
(二)火把节的内容和形式
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这天,彝族人都要热烈地欢庆。历时三天,村村寨寨合家欢聚,吃团圆饭,杀猪宰羊,祭祀祖先,祈求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白天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如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等。斗牛前,各村寨要选出代表参加斗牛大会。大会开始时有威望的人宣布大会开始,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震耳,一对对男女青年在场边弹起三弦,跳起欢乐的舞蹈。在场边的标杆上挂着球形的“彩球”,谁的斗牛获胜,谁就可以挂上它。一声令下,按比赛程序,将赛牛放下,任其格斗。直到将对方斗败为止。斗牛其实是一种赛膘选择优良牛种的形式,对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有积极的意义。谁的牛获胜,也意味着牧牛的青年人是勤劳的畜牧能手。姑娘们往往从斗牛活动中选择自己爱慕的人。②
摔跤是火把节中一项重要活动。开始运动员互相拥抱,以示友好,裁判员一声令下,便相扑角力,以把对方摔倒,双肩着地为胜。届时,盛装的彝族众从四面围观,小伙子背着三弦,带着竹笛,姑娘们背着自己精心绣制的花挂包,前来为摔跤盛会助兴。赛前赛后,他们跳起欢快的三弦舞,互相对心爱的
人倾吐爱慕。而摔跤能手,是姑娘们心爱的对象。③
晚上各家由家长点燃用松柴、细竹、野蒿扎成的直径约30—40厘米,高2—3米的大火把,从屋里的上方照亮每个角落,口中念念有词,意为烧掉了一切不祥之源,以求兴旺发达。有的则是拿着火把熏房屋周围墙壁,从卧室走到灶房,从正厅走到耳房,从磨房走到畜厩,把家里的不好通通赶出门外,家里走遍
之后,加入村寨的火把队伍行列,游行于村寨的阡陌,田野山岗驱虫、避邪、除害、祭田公地母、“引谷穗出头看火把”。深夜,青年男女还欢聚山野,围着篝火载舞,尽情欢乐,通宵达旦④。
彝族的风俗习惯二、彝族火把节文化的传承与流失
现今时代的进步,彝族的节日文化也发生了变化。经过笔者的走访调查和自身经验得到(笔者是彝族),其传承过程中有部分的文化被流失和遗忘。(一)祖父子三辈的传承情况
祖辈:每年火把节彝族人都要热烈地欢庆。村村寨寨合家欢聚,吃团圆饭,杀猪宰羊祭祀祖先,祈求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白天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等。晚上各家由家长点燃用松柴、细竹、野蒿扎成的火把,从屋里的上方照亮每个角落,口中念念有词,意为烧掉一切不祥之源,以求兴旺发达。有的则是拿着火把熏房屋周围墙壁,每一个角落,把家里的不好通通赶出门外,然后加入村寨火把队伍行列,游行于村寨阡陌,田野山岗驱虫、辟邪、除害。深夜青年男女还欢聚山野,围着篝火载舞,尽情欢乐,通宵达旦。
父辈:火把节当天,村寨各家各户杀鸡宰猪,亲戚朋友共同欢庆佳节。夜里在自家屋里焚烧松叶,让松香飘遍屋内屋外,然后在门口放一个火盆,让家里的每个人都跨过火盆,意为烧去身上的病魔、晦气等。门口的火盆熊熊燃烧,就是证明来年兴旺发达。
子辈:而到了我们这一辈人,火把节当天举行的已不在是斗牛、赛马等活动,只有父辈子们偶尔会聚集在一起跳舞,把这一天当作娱乐。而我们有的人甚至已经不知道火把节是哪一天,更不知道有关火把节的来历,这一天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平常的,那么甩火把驱害虫没有了,夜间围攻着待篝火载歌载舞、通霄尽情欢乐更没有了。
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也发生了变化,文化遗失是少数民族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窘迫的问题,这使边缘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更边缘,外来也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生活中,由此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也在慢慢的改变。从这三辈的传承情况来看,火把节的文化也在慢慢的改变。而传承的本质不在于“物”与“非物”,而在于文化的“传承”,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⑤
(二)、导致火把节节日文化流失的原因
1、民族同化
在和平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族大融和,民族间的节日也相互影响,如受汉族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影响。除了聚居农村的回族外,几乎所有民族都过春节。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大部分过中秋节,一部分过清明节和端午节。汉族节日如此深透地侵入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使新一代的少数民族青年自小就频繁地接触汉族节日,有的把汉族的节日看得比自己本民族的节日还要重要,随着时间是流逝,这些少数民族的青年就会慢慢地忽略掉本民族的节日,甚至遗
忘掉自己本民族的节日。
在云南,彝族是少数民族中最多的民族,而且居住得最广。按通常理论来说,在一个地区,主体民族的节日文化会对其他的民族渗透和影响,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可是,云南的某些彝族聚居区的民族节日,正被逐渐的淡忘,留在他们生活中的只有汉族的节日。这是新时代赋予了年轻一代的新视角,历史的长河是望不到尽头的,时代要前进,科学要发展,文明要进化,社会要变迁,但不管怎么进展变化,少数民族特有的本质和精神是不会变的。以此之故,我们后人要领略本少数民族的神韵,才能够更好的爱惜自己民族的极其宝贵的节日文化财富。
2、政府制约
火把节习俗体现了彝民对火的崇拜,即把火看成能使庄稼丰收、六畜兴旺,人类免于贫穷和疾病的具有神奇力量的实体。在亲和大自然、适应大自然以及与大自然长期的斗争中,彝族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能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尚火民族在实践和摸索中,有了自己独特的方法,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彝族人对火的崇拜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彝族的火把节自然离不开火,然而,由于近年来火灾比较多,有关地方政府制订了一些相关的措施。在没有组织是前提下,不让民众乱起篝火,避免火灾发生。
再者,从空间来说,火把节生长于乡野,随着经济的发达,农村城镇化加快进,现今的农业、农民、农
村都有所改变,彝族的火把节也相应的有所不同,而火把节的举办由本民族聚居中心地移向所在地政府、经济、文化中心。如县城、周政府所在地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下的招商引资成了举办节日的最大动力。自政府介入操办后有移入城镇之弊,更有活动中心移到场官馆,纯粹观赏文艺演出,而淡化了广场众舞蹈等活动者。导致本民族文化特不浓。火把节在农村的野外进行,把火把照田烧虫仪式,但移到城内,就失去了内涵。其变迁的结果是后人更不知其原形为何。
三、火把节节日文化意义与保护
(一)、火把节意义和地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