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彝族节庆综述(论文)
漾濞彝族节庆综述(论文)
文/杨登堂
节庆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及改造大自然过程中,以传统宗教祭祀、农事生产、历法等为前提,创造而形成的有固定时间、地点、活动方式、风俗习惯的社会体性庆祝活动。从古至今,节日节庆一直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节日风俗的常生和形成与彝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直接相关。漾濞彝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着同样的民族节日。漾濞彝族虽然有三个支系,但其节庆都大同小异,为了了解漾濞彝族节庆,作以下不完全的归纳:
二月八节
一说是女性节日,这一天,有的女青年要到山上采青,或花或草或药,归途中还要在固定地方插下一束青叶,以至于有的地方叫“插叶子(处)”。另一部分彝民,在这一天祭“阿玉别”神,用通草芯(一种大通芯草)编织成园形,供奉在屋角墙壁上。在漾濞毕摩经中“毕君兼身大阿毕,远古妣祖阿玉神”其中的阿玉神说的是彝族远古妣祖阿玉是身兼君主和毕摩两职的大毕摩。相传远古天地混浊时期,普天炽热难当,地上万物频临灭绝,妣祖阿玉用树叶织成的“阿
玉妣玛卡”(围裙)遮住了炎热,挽救了人类。二月初八传说是阿玉的生日,彝族民间把这位女神供奉在家坛上,每逢其生日慨以祭奉阿玉女神既是彝族的女神,也是毕摩的鼻祖。二月八节的特食品是煮食宰年猪时留下的猪头、心、肺,有的用桃花和米粉面煎粑粑吃。
二月八这天,各彝族山寨都要举行盛大的打歌活动,有的在村中举行,有的在寺庙举行,有的到山中举行,还有的在江边举行。漾濞南片彝族在白竹山举行庙会。这一天活动热闹非凡,人数多达几千人。
二月八,有的还祭祀“打歌神”。传说古时候有一对青年男女,他们十分相爱,常在森林里打秋千,谈情说爱,打歌对调。他们编唱出了几千万曲彝族打歌调,成为彝族打歌调的创始人。后来为了纪念他们对打歌文化的贡献,彝族人民趁过年休息的时间,村村寨寨都竖一对秋千架、好让这一对打歌神可以常在秋千架下荡秋千、打歌、唱调、编歌词。
火把节
火把节是一个延续了上千年的彝族传统节日,一个和彝族人相依一生的佳节,在这里没有生活的疲惫,没有忧愁,有的只是欢乐、嬉戏和人的欢呼。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漾濞彝家人的盛大节日——火把节。南片彝族火把节祭献“阿巴嘎几嘎迭”。节日这天,彝族人民以村寨为单位宰牲(杀猪或打牛),祭祀山神、树神,同时举行赛马、射弩、打歌、赛歌等民族文艺体育活动。入夜,男女老少点燃小火把,先在村寨中耍玩,后到田边地角用火把灭虫,再到屋内灭杀蚊虫,以示驱灾祛邪,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漾濞彝区有很多传说,较为流行的有三种,第一种说法是:在彝族毕摩经中有记载,从前有个混世恶魔,彝语称“细么”这个恶魔到处残害人间,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使彝族聚居地区居无宁日,在水深火热中煎敖。这时,我们彝族祖先中有个英雄,名叫阿务,他神通广大,力大无比,专为族人打报不平,族人都很喜欢他,他得知有个“细么”在残害族人,就只身去制服这个恶魔。经过上百回合的较量之后,“细么”敌不过阿务的功力败逃,阿务紧追其后,从喜马拉雅山到珠穆朗玛峰,从太行山到苍山,最后“细么”无路可逃,钻进苍山一个山洞,这个山洞一头通往苍山东坡的三塔寺,一头通往苍山西坡的漾濞石门关,阿务把恶魔“细么”困在山洞中不许出来残害人类,恶魔“细么”再三央求,一年让他出来几次透透气,最后阿务答应他,一年在东坡出去一个白天,西坡出去一个夜晚,并规定他东坡出去的日子为每年的三月十九日,西坡出来的日子为每年的六月二十五日。到了三月十九日,
阿务到东坡发动人们在洞口附近举办物资交换会,人们抬起犁耙家私去交易,“细么”准备出来,探头一看,苍山脚下人山人海,只好龟缩在洞里,饲机在六月二十五日晚在西坡出来。
到了六月二十五日晚,阿务又在西坡组织族人点起松明火把载歌载舞,耍起大刀,细么准备出来,探头一看,满山遍野松明火把山林房屋照得通红,男女舞起大刀狂欢乱跳,细么又不敢出来。从此,“细么”再也没有机会出来祸害人间,永远地困在了苍山洞里,族人因没有恶魔的残害,过上了幸福安稳的日子,火把节也就这样世代延续下来了。
第二种说法是:在遥远的古代,彝家人的先民们受到了一个名叫“阿苏责”部落的攻击。有一天晚上,彝家先民首领带领的一支队伍(民间习惯说“一支兵马”)在一座山上扎营过夜,被“阿苏责”部落的军队围困住了。面对强敌,首领处变不惊,想出了退敌之策。他令部下在山顶上烧起了熊熊篝火,所有人手持火把,牵着战马,顺山包围着篝火不停转圈子,边转边舞刀耍火把,同时高声歌唱并不时同声高呼“阿苏责,你瞧着!”山下的“阿苏责”围兵看到山头火光冲天,打着火把的兵马过了一队又一队,本以为应该胆战心惊的敌方竟又唱又跳,既弄不清虚实,又怕援兵赶到遭夹击,只好连夜退兵。首领又令部下趁对方退却之机发起攻击,此时闻讯前来的援兵也恰好赶到,齐心协力,彻底击败对方。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六月二十五
日。战争结束后,首领为纪念这一次的脱险得胜,便把这一天定为节日,并命名为火把节。每年的这一天,都要按当时退敌之策所进行的活动,燃篝火舞刀耍火把,围火绕圈歌唱呼喊。这一传说,将火把节和打歌的来历联系在一起。事实上,“阿苏责,你瞧着”这一呼喊确实是现今彝族打歌调中必有的衬词。
第三种传说是:远古的彝族先民们,不会养牲畜,不会种庄稼,不会用火,更不会唱歌跳舞,以野果野菜充饥,还随时遭受猛兽攻击,毒虫叮咬。天神“阿巴嘎几嘎迭”看到这种情形于心不忍,便下凡来帮助人们,他教人们养畜种庄稼,用火驱赶毒虫猛兽和熟食,还教人们唱歌跳舞取乐。教会人们生产生活后,他便回到了天上。天神回到天上的这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每年的这一天彝族先民们为了纪念天神的恩德加以祭献,举行各种活动。彝族的风俗习惯
以上三种传说,前两种流传广泛些,第三种面窄一些。
节日这一天,彝胞们以村寨为单位宰牲祭献山神树神,宰牲有固定的地方,大多是选一靠村的山包,称为“杀羊堆子”、“宰猪梁子”等。白天举行赛马、射弩、摔跤等活动,村中和田边地头竖大火把。夜晚则打歌、耍火把,尽兴而散。
火把节原是彝族的节日,县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也过此节,而且很隆重,节日这天汉族村寨都要竖大火把,一九八五年自治县成立后,县城火把节由政府承头,由文体系统或彝学会具体承办。县城要竖大火把,各单位门前也要竖火把,儿童则每人一把小火把,遍街遍巷耍小火把,见人就往火上洒一把香面,腾起一片火光,为人消灾,为你祝福。
火把节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祭火”。每当节日来临,彝族人民就载歌载舞,欢庆节日。毕摩作为彝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在这一天要主持进行诵经祭火等活动。毕摩做法事时,都是正襟危坐,按照毕摩一套一套念诵祭火经、不带表演动作,但是火把节祭火是火把节庆典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月半节
月半节即七月半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孟兰盆的意义: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幅,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挂之苦,便需要诵经,杜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中元”是道教的说法,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
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盛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重要节庆。在古代,民间在这一天以刚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佛教的孟兰盆节,及道教的中元节亦在同一天。又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在这个月当中的“好兄弟”们都会来到人间受人祭拜。种种的由来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漾濞彝族的月半节,主要是祭献亡人,早上点几炷香,备好酒茶,从门外将祖先接往神坛早晚祭献,晚饭后又将祖先送出,同时准备一碗浆水饭散到门外给孤魂野鬼解馋,以免孤魂野鬼进家骚扰。
尝新节
尝新节是漾濞彝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开镰收割稻谷之际。节前,要通知至亲好友来参加。主人家准备好丰盛的食品,有的还要杀猪宰羊。尝新前,先把舂出的新米饭配以鸡、羊、猪肉等菜肴祭祀祖宗和神灵,以示感激,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在就餐前,要先喂狗,因为米是狗带来的,这里还有个典故:根据杨纯柱先生所写故事《尝新饭要先喂狗》中记载:在龙潭、鸡街、瓦厂等地区有一个“新米狗先尝”的习俗。说起这个习俗的由来,还有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