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杭大运河经济带沿岸生态循环经济建设项目
中国京杭大运河经济带沿岸生态循环经济建设项目
为了切实做好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的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研究院的个人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防止和杜绝人身伤害、集体、个人财产损失等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根据综合治理工作需要,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在全校校园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本部门应有的作用。
二、健全完善综合治理工作制度,明确院主体责任制,根据研究院实际,建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和个人分工。严格执行各项校园治安综合治理规章制度,积极做好日常治安防范工作,有效预防各类案(事)件、事故和违法犯罪的发生。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宣传工作,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到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
三、办公室抓具体工作,不定期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对研究院内部不安全因素,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四、节假日实行轮流值班制,做好安全工作,严防盗窃或火灾等事故发生。
中国大运河(The Grand Canal of China)(简称“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 486 年,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组成。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曾入选《国际运河古迹名录》,被视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里程碑。
根据前面的产业选择的有关理论和标准进行梳理归纳,可以简要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原则。简单来说,“天时”是时机、机遇(时间因素);“地利”是环境、条件(空间因素);“人和”是人的因素总和(人的因素)。“天时”和“地利”属于客观因素,“人和”属于主观因素。产业选择可以从客观和主观因素的角度进行考察。
具体到大运河经济带。从天时看,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让世界经济和文化中心开始重新回归东方,世界的目光日益关注中国,与此同时,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些条件的汇总,就提供了大运河经济发展的良好“天时”。
世界三大运河
从地利看,大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贯通了我国东部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穿了中国富庶的长三角、山东半岛、京津冀、中原等我国东中部主要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半壁江山,大部分城市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而且,这些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产业基础较好,为大运河经济带的发展与振兴奠定了强大的产业基础。鉴于我国目前已经提出并正在实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均为东西走向,在南北走向上,目前尚缺乏具有国家重大战略支撑意义的经济带,因此,建设大运河经济带就非常有必要,可以将我国东中部的各大城市(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中原经济区等)串联起来。这就是“地利”。
从人和的角度来看,大运河经济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内嵌式的经济模式。富裕起来的大运河沿线地区人们平均受教育程度高,文化底蕴深厚,急需进行产业与消费转型升级。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后,大运河沿线地区急需进行转型升级,寻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中国的区域经济也急需融合。加之,近年来,随着土地财政驱动城市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在新型城镇化时期,大运河沿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人民希望通过文化和新兴产业等建设,重新塑造各地的差异性,提升地方魅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大运河经济带,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不竭的源泉。这些因素的综合就是“人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