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上的船民习俗
大运河上的船民习俗
作者:***
来源:《新阅读》2020年第02期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持续利用时间最久的人工河道。她绵延3000公里,贯穿8个省市,奔流2500年,有数不胜数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风土人情、民俗信仰。大运河上的船民赖运河而生,长年累月地在水上劳作、生活,其物质生活习俗、精神生活习俗、社会生活习俗最为人们所关注和探寻。本文仅就其禁忌、婚礼与祭礼谈一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船民的禁忌
        所谓船民,就是以船为家,并且在船上劳作,或捕捞,或运输,或从事一些与船密切相关的营生如罱河泥、捞水草、装粪、摆渡的人。其中从事捕捞的船民,就是人们熟知的渔民。20世纪50年代之前,船民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很苦,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船民经常说:天下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个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太弱,船民除了自发组织起来建立船帮互相帮助外,只好祈求神灵保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禁忌与祭礼就非常多。
        大运河上的船民禁忌主要有:1.忌说“翻”字。吃鱼不翻身。不得不翻时,就说“把鱼正过来”。2.把“船帆”叫“船篷”。因为“帆”与“翻”谐音,不吉利。3.不许将筷子架在碗上,不许把双脚荡出船舷外。4.盛饭不说“盛”,要说“添”。“盛”与“沉”谐音,是不吉利的。5.不许在船头钉钉子。6.不许用铁链拴带两船。铁链太冷太硬,民间习俗认为铁链是阴间小鬼钩索人魂所用。为图吉利,要用绳索,棕绳、麻绳都行,也便于紧急情况下用斧子一砍就断。7.结婚未满月的新娘子不得跨船串门。8.新船下水,要敬神。舱帆、船头、篷盖上系红绸飘带,用猪头鸡鸭香烛祭祀。9.旧船沉河或出卖、送人的,船上人家要下跪磕头。10.男人不得在船头大小便,女人马桶必须在天亮前清洗,不得暴露在舱面上……
        这些禁忌产生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图个吉利,有些是为了安全或少惹麻烦而以禁忌的形式表现出来。据京杭大运河微山湖段的一位船民说,之所以不允许别人拿着鱼、油或者肉从自己家的船上经过,是因为这些东西不吉利,它们都是一种比较油滑的东西,寓意不好听,对跑船人不利,会滑掉生意,必须要经过的话,就得把这类东西的一半留下来才行;船头比较神圣,是船民祭拜神像和家祖的地方,现在过年或者一些比较大的节日,船民依旧要在船头烧纸祭祀,不在船头大小便也是对神灵和家祖的敬畏。
        大运河是流动的,运河文化也是流动的,民间禁忌随着大运河会传播到大江南北,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禁忌没有地域性。在大运河微山湖段,渔民就特别禁忌称呼他们为“猫子”。如果当着渔民的面如此称呼,他们会和你拼命的。渔民为什么被称为“猫子”呢?一种说法是渔民在狭窄的船上钻进钻出,像猫一样;一种说法是拜康熙皇帝之赐,当年康熙帝经过微山湖,看到大运河上渔民行动敏捷,感叹说“真轻如狸猫也”,渔民从此后便被称为“鱼猫子”。
        我从小生活在微山湖西大运河边,经常看到船民,特别是渔民,而我们那个湖边小村,在内地的村民看来,也可以算作漁民村。我们也有同渔民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只是,我们以务农为生,打鱼只是农闲时的“玩耍”;也常常“使船”,那是为了过河、过湖、运输庄稼。真正的渔民生活在微山湖里、大运河上,以抓鱼为生。
        船民的婚礼
        旧社会,船民社会地位低下,长年在运河上漂泊,居无定所,船民的女儿很想嫁给岸上的人,过个安稳日子,可岸上人一般不会渔家女,除非自己家的儿子实在不到媳妇。船民的儿子要岸上人家的女儿更难。有歌谣说:“有女不嫁弄船郎,一年空守半年房。有朝一日回家转,点灯熬油补衣裳。”船民生活得实在不容易。船民不到媳妇,只好换亲。最常见的换亲是把自己家的女孩嫁给姑舅亲或者姨表亲的男孩,自己家的儿子再娶对方的女儿。正如歌谣里所唱:“你娶我妹我嫁兄,两家对调亲加亲。叔接嫂来伯续姨,闲人闲话当阵风。”由于彼此联姻太多,造成亲友间的关系复杂,称谓也复杂。不过,民间有的是智慧,概括成八个字,就是“亲不压族”“各亲各叫”,既顾及了家族利益,又照顾了姻亲脸面。新中国成立后,船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大为改善,但在婚姻的选择上,船民一般还是船民,一是习惯使然;二是“门当户对”;三是彼此有共同的生活习俗,相同或相近的爱好与价值判断,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更容易达成默契。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浙江,横跨数千里,船民的婚礼肯定各具特,新旧婚礼也自是不同。从前船民生活艰苦,船小,船上空间狭窄,比较
富裕的船民结婚时,会在岸上临时搭上棚子,摆酒席庆贺,多数船民结婚,只有把几条船靠在一起,把酒席在舱板上摆开,大家盘腿围坐,热闹一番,就算结婚了。
        千里大运河上,船民婚礼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是江苏淮安。淮安位于京杭大运河中部,是大运河上最古老的交通枢纽,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冲”的美誉。淮安运河船民婚礼同岸上人家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迎亲用轿船。轿船又叫船轿,和陆地上的迎新花轿相似,只是将轿子固定在船上,但没有底座和轿杆。做轿船一般选用小篷船或小划子,将轿身的四柱安插在篷架眼中,轿身依船体而定,一般比陆地上的轿子大一些。当地把接新娘叫过喜船。迎新娘之前,男家的喜船(即喜房)和轿船都要按照祖上立下的规矩早早停泊在女家船的上水头。轿船拂晓前就要到女家梳妆船旁边,女家放鞭炮请新郎上新娘子船。新郎上到新娘子家的船后,要坐在女家事先准备好的放在船头的红花被上。新娘梳洗更衣后,头上蒙上一幅边长一尺六寸的方布头红,到船头与新郎对面坐下。两人互相用衣襟盖在对方腿上,叫“结连理”。全福人(指父母健在,有丈夫,儿女双全的妇女)端上两碗挂面,两人对坐同吃,表示长命百岁、白头偕老。淮安船民迎亲时辰观念很强,必须在卯时(凌晨5点到7点)将新娘迎回,太阳出来时过船进喜房。待完成诸多仪式后,新郎还要随新娘回船到岳父母家探亲,相当于新娘子回门。新婚夫妇与娘家的全福人一起探望爹娘及没有散席的亲友,在娘家吃顿早中饭,
随后要立即往自己家赶。回到家的时间一定要在中午时分。
        婚礼讲究时辰,在全国各地都很流行,但拜堂的时辰,各地却是大不同。有的是清晨,有的是中午,还有的是傍晚。浙江桐乡的一位船民回忆,他那里的船民结婚,迎娶新娘子一定要带着太阳进门,才会发家。他1982年结婚,迎亲时,由于中午岳父家摆的是正酒,岳父按照当地的习俗喂鱼肉饭给他们新婚夫妻吃,又喂他们喝红枣烧的茶,临上接新娘的船时,又喂他们吃糕,时间耽搁得长了些。他们中午12点从岳父家出发,水手加快速度,比去时快了一个小时,只用了6个小时,可是,农历十一月的天气,6点天已经黑了。此时拜堂成亲,已经看不见太阳,父亲见天黑了,气得不行,连晚饭都不肯吃。此后几天,父亲也拉着脸不和他们说话,新娘子和他说话也不理,由于一直在意他们结婚时没有带着太阳进家,怕影响家里的生意,结婚还不到两个月就和他们分了家。
        苏绣非遗传承人府向红的家乡在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紧靠太湖,离大运河也不远,据她回忆,改革开放之前,光福镇还保留着傍晚拜堂的习俗。新郎带着迎亲队伍上午就去新娘家,在新娘家吃午饭,一直要等到看不见烟囱并在媒人再三催促下,新娘才肯离开娘家,与新郎回家拜堂成亲。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习俗也在逐渐改变。在大运河上,富裕起来的船民如今结婚也在酒店办酒席,然后个唢呐班子热闹一下,仪式已和岸上的人几乎一样了。
        船民的祭礼
        船民禁忌多,祭礼自然也更虔诚。在大运河的不同河段,有着各式各样的祭礼。
        北运河船民的祭礼
        在北运河段北京通州的大小庙宇里,既有南北方共同祭祀的水神如妈祖、龙王,也有北运河独有的祭祀水神如吴仲、小圣等。坐落在通州区张家湾镇里二泗村的佑民观,俗名娘娘庙,元代时就开始供奉水神天妃,即海神妈祖。里二泗是张家湾的一个重要码头,妈祖信仰显然是随着大运河而来并扎根于此的。清朝光绪年间的《通州志》记载:“正月……自十五至三十,里二泗娘娘庙有庙场香会”“五月……里二泗娘娘庙亦于初一有庙场香会”。人们不仅一年两次祭祀妈祖,一月的庙会还会持续半个月。
        吴仲在历史上实有其人,系明朝官员、水利专家。他于嘉靖年间修浚通惠河,深得人们爱戴。每年清明节前后,通州北关码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坝活动,以示不忘先人功德,同时
祈求神灵保佑。祭祀活动丰富多彩,有巡坝戏,有“莲花落”“太平调”“地秧歌”,有“五虎棍” “少林拳”“耍叉”,有“茶水老会”“进香老会”,还有“河南坠子”“凤阳花鼓”……充分显示了运河人的感念之情。
        鲁运河船民的祭礼
        在鲁运河段的重镇济宁,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修建了很多寺庙,民谣说:“济宁州,阁楼多,三塔七寺十八阁。普照寺,铁塔寺,卧佛寺,慈灯寺……三官庙里住老道,少说也有一百多。穷的拾字纸,富的吃白馍。一天三上殿,苦苦把头磕。”在夏镇,船民过去非常信神,一年之中几乎每月都有庙会,农历正月有灯会,二月有土地会,三月有圣母娘娘会,四月有泰山大会,五月有太平会,六月有雷祖、马王会,八月有祈祷平安会,九月有大王会,十二月有封湖冬会、造船会等。位于夏镇三孔桥北面的碧霞宫,老百姓俗称泰山庙,大运河经庙西绕道东流,每年农历四月的泰山庙会,祭祀活动盛况空前。会上有碧霞元君即泰山奶奶出巡,一日巡运河东,一日巡运河西,一日看神戲,往往聚集数万人,庙宇之大、香火之盛,在附近几个县市首屈一指。
        大运河微山湖段的船民不仅到庙里烧香祭拜,日常生活中祭礼也很隆重。过年的时候,
上供必须用猪头、公鸡和鱼。敬大王(龙神)时,要请艺人唱“端鼓腔(端公腔)”,俗称“打端鼓”。“端鼓腔”的伴奏乐器是状如团扇的单面羊皮鼓,伴奏时左手把鼓端在手中,右手用竹制的鼓签敲击鼓面,随着不同的鼓点晃动下端的铁环子,发出悦耳的声音。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改良,增加了扬琴、笙、二胡、笛子、琵琶、三弦、中阮等乐器,特别是以高胡作主弦,声音嘹亮、清脆,颇具水乡风味。“端鼓腔”演出剧目众多,有《刘文龙赶考》《张郎休妻》《魏征梦斩小白龙》《五鬼昼夜闹皇宫》《唐王宫中许愿》《袁天罡长安卖卦》等。船民家的老人去世后,尸体要放在船头上,上面搭上芦席棚,摆上香供,还要请艺人来,唱上三天“端鼓腔”。孝子跪在一旁,迎接前来吊唁的亲友。至亲好友要送“三鲜供”,即一只鸡、一条鱼、一个猪头,有的还要送五样五碗,有点心、馒头、鱼肉等,用大盒子盛上,请两人抬着,俗称“抬盒子”;还要带纸钱,叫“送盘缠”。
        江南运河船民的祭礼
        在江南运河浙江嘉兴郊区王江泾,有一个网船会,是杭嘉湖、苏锡常以及上海一带船民十分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至少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是一个以刘猛将信仰为核心的文化圈。每年春节、清明节和八月十三刘王诞辰,都有盛大庙会。庙会期间的活动,一是大家各
自进庙祭拜;二是抬着刘王塑像巡行;三是一些班口单独在船上或岸上临时搭棚举行的祭祀仪式;四是各种戏文、杂耍、高跷、龙舞、狮舞、花鼓、腰鼓等民间艺术表演。民间传说刘王叫刘承忠,元朝人,元末蝗虫成灾,刘承忠率领军队赶赴灾区扑灭蝗虫,又带领百姓捕鱼虾生产自救,终因劳累过度,淹死在莲泗荡。人们感念他的恩德,为他立庙塑像,祭拜至今。
        在桐乡炉头南面的运河北岸,还有一座宗扬庙。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带的渔民,都会赶去隆重祭拜,人称“渔船会”。宗扬是明朝的一位将军,有一年倭寇进犯桐乡,他奉命带兵沿着运河从杭州赶到桐乡增援,在皂林镇秀溪桥与倭寇激战,因寡不敌众,与部下九百人全部殉难。传说宗扬身负重伤后,突出重围赶赴桐乡,半路上,有一艘湖北帮的渔船正在运河中行驶。宗扬问:“到桐乡县城有多远?”那些人用湖北口音说:“七八里。”宗扬听成了“七百里”,一时心急,以为已经无法解围,便用剑砍断马腿,和马一起投河自尽。这天正好是九月初九。人们还传说,宗扬将军死后,被玉帝封为管渔民的神。大家为他造了座庙,年年祭拜。湖北籍的渔民祭拜宗扬格外虔诚,据说也是为了借此机会表达他们对英雄的愧疚与崇敬。
>世界三大运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