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桂家人 ——东南亚土生华人系列之三
徐杰舜
【摘 要】 缅甸境内多数的山脉与河流是中国山系和水系向南的延伸,对于两国人民与文化交流互动极为便利,从汉代一直到清代汉民族移民不断迁入缅甸。在这个背景下,桂家(Gwe Chia)人出现于17世纪明末清初之际,形成发展于18世纪。作为中缅混血儿的桂家人,经过与缅甸人的长期互动、磨合和融合,逐渐成为缅甸民族的组成部分,而被缅甸人称为“果敢”。
【期刊名称】百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27)003
【总页数】5
【关键词】 东南亚;土生华人;桂家人;果敢
缅甸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其北部和东北部同中国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接界,中缅国境线长约2 185公里,其中滇缅段为1 997公里;东部与老挝和泰国毗邻,缅泰、缅老国境线
长分别为1 799公里和238公里;西部与印度、孟加拉相连,缅印、缅孟的国境线分别为1 462公里和72公里。缅甸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2 655公里。缅甸国土的形状就像一块钻石镶嵌在中南半岛上。在地形上缅甸境内多数的山脉与河流是中国山系和水系向南的延伸,对于两国人民与文化交流互动极为便利。所以缅甸也有土生华人,称之为“桂家人”。
一、汉民族移民缅甸的历史记忆
历史是有连贯性的。在论述桂家人之前,有必要简略了解缅甸及汉民族移民缅甸的历史。汉民族移民迁入缅甸的历史,据学者依据史籍研究,早在公元前4世纪末、3世纪初期,在中国西南边区与古印度(身毒)之间,已有陆路商道的存在。这条始自于汉代的道路从长安到成都后,路分两线,其中一条经雅安、汉源,过大渡河、西昌、会理、然后从攀枝花拉鲊渡金沙江上云贵高原、经永仁、大姚、祥云至大理,与云南通过缅甸茶马古道相连,商人经此至古缅甸(汉代称掸国,即为缅北Shan人部落)。如《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曾在大夏(现今阿富汗北部Balkh)的市集内发现“邛杖蜀布”。这两种物资均是古印度殊少难见之物,可见蜀地商贾,可能就是华人进入古缅甸之肇始。此外,学者由考证《汉书·地理志》所述,
认为邑卢没国在现今缅甸沿岸,谌离国为骠国的悉利城,而夫甘都卢国则为缅甸的蒲甘城,由此也可推测当时中国的海上交通可能已到这缅甸南部,甚至到达南印度。
历史进入了三国时代,吴、魏到缅甸已可通水路。如诸葛亮《前出师表》云:“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有人考证“不毛”或属现今缅甸北部的八莫(Bhamo)。此外,缅甸民间点灯节的风俗,与中国在中秋节施放孔明灯甚为相似,当地盛传此一习俗系三国时代由川滇地区传入缅甸。
唐代之时,对于自滇西越经古缅甸(唐代称骠国,属骠人在卑谬建立之国家)至古印度的通道,留有详细的文字记录,《新唐书·地理七下》云:“自羊苴咩城西至永昌故郡二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诸葛亮城二百里。又南至乐城二百里。又入骠国境,经万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七百里。又经突旻城至骠国千里。又自骠国西度黑山至东天竺迦摩波国千六百里……一路自诸葛亮城西去腾充城二百里。又西至弥城百里。又西遇山二百里至丽水城,乃西渡丽水、龙泉水二百里至安西城,乃西渡弥诺江水千里至大秦婆罗门国。又西度大岭三百里至东天竺北界崮没卢国……与骠国往婆罗门路合”。而且唐代时中国商人在现今滇缅边境的贸易来往,在《蛮书》卷二《山川江源》也有记载,其云:“高黎共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左右平川,谓
之穹赕、汤浪加萌所居也。草木不枯,有瘴氟。自永昌之越赕,途经此山,一驿在山之半,一驿在山之巅。朝济怒江登山,暮方到山顶。冬中山上积雪苦寒,秋夏又苦穹赕、汤浪毒暑酷熟。河赕贾客在寻傅羁离未还者,为之谣曰:‘冬晴欲归来,高黎共上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平中络赂绝’”。由此可见,往来于中国与古缅甸之间的商人不少,且行旅艰辛,所以,滇缅边境流传俗谚云:“要走夷方路,先把婆娘嫁”,“男走夷方,女多居孀;生还发疫,死弃道旁”等语,生动地反映了往来于滇缅旅人所面临艰难处境。
宋代缅人势力兴起取代了骠人,建立了蒲甘王朝。此一时期由大理至蒲甘的陆路往来频繁,其中亦多为汉民族商人。更重要的是宋代对外贸易亦极为发达,在沿海的大城市经常汇聚各国的船只及商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记载,南宋时“福建市舶司,常到诸国舶船。…真腊、三泊、缘洋、蒲甘国则有金颜香等”。可见宋代与缅甸蒲甘之间应已有海上交通的往来。
及至元代中国文献称蒲甘为缅国,缅国初期仅是云南行省的附属地方,至1286年改置缅中行省,前后维持约5年时间。当时中缅间的交通颇为发达,而据以推测华人之中应有来自云南以外的地面。同时,除了以陆路往返者外,或另有取自海道而来的可能。
明代时期,华人商贾正式进入缅甸的阿瓦、八莫等地营商,不限于前代仅以骡、马驮物的“马
帮”往来于中缅边区。商人们将缅北奇缺的食盐由云南输入,再将缅甸盛产的棉花运回中国,进行盐棉贸易,当时中缅边境附近的八莫和封岸的江头城,因华人聚居日多而渐趋繁荣。明未王室衰颓,永历帝为清兵所败而进入缅甸,其随从数千名臣民亦进入缅甸境内,除少部分被俘或是战死之外,其馀大多数军民后裔皆在现今缅北一带定居,并从事银矿开采事业。
到了清代,华人商贾以商船携带大批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工艺品,以及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黄金、土产等前来,交换缅甸出产珍贵的燕窝、鱼胶、虫胶等产品。当时由中国来到缅甸的商船分为闽帮与粤帮,其中闽帮商船船号多冠以“金”开字头,例如:金万发、金顺发、金福盛、金和顺等;而粤帮商船则多冠以“广”字,像是:广悦兴、广和舆、广衡昌、广和昌等。此外,闽帮商船多漆青,而粤帮蔺船多漆以硃,因此又有舆“青头船”“红头船”之别称。至此,中国与缅甸海上贸易的重要性,已逐渐凌越滇西与缅北之间的陆路交通。
更重要的是清代中叶以後,中国境内天灾人祸民生凋敝,闽粤地区华人由於生活艰困,纷纷外出另谋生计。当时邻近的东南亚一带,因物产富饶经济繁荣,最受华人青睐。据翟振孝的田野调查,有的华侨报导人叙述当年长辈移民的的情形时说:“我父亲他们当时留在大陈谋生不容易,大家都跑到南洋去。家乡的男人大部分十几岁都坐船出去外面作生意,来缅甸的人
很多”,而且“那个时候缅甸钱很大很值钱,一块美金可以换缅甸钱四瑰。缅甸这个国家自然资源很丰富,什縻绿宝石、蓝宝石、翡翠、石油、柚木、白米啊都有”。於是,有大批闽、粤华人离乡外出至东南亚地区,俗称为“出南洋”
华裔是什么二、桂家人的形成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桂家(Gwe Chia)人,出现于17世纪明末清初之际,形成发展于18世纪。“桂家者,明永明王(即永历帝)官族子孙。”“缅劫永明时,诸人分散驻沙洲……百余年,生聚日盛,称桂家”。也有记载说他们是“随永明人缅之官族也,子孙沦于缅,自相署曰贵家”。此贵家亦即桂家,指同一族。这些记载表明最初的桂家是入缅的南明永历帝文武官吏及其后裔组成的。1659年南明桂王朱由榔逃入缅甸时,随从有1 478人,分水陆两路而下,到缅都阿瓦(曼德勒)东面马达耶居住,因生活所逼,陆续四出谋生。1661年7月,发生“咒水之祸”,即请顺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缅甸国王莽白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捎来口信,让他明日过河,同饮咒水盟誓,以结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诈,但不敢不去,只好命大学士马吉翔、大臣沐天波等部分文武官员前去赴约。次日上午,马吉翔等人来到缅军驻地塔下,即被3000缅军团团包围。赶往朱由榔住
处进行追杀此后朱由榔及随从尚余340余人。1661年12月清兵攻至阿瓦城,永历帝等被执,余下人员还在缅北生活,久之繁衍成桂家。另外,明末李定国、白文选、祁三升等所部将士不下三四万人,从1659年到1662年先后转战于滇西、缅北和遏罗北部一带。到1662年仍有25 000人散居缅北和滇缅边境一带,久之也成为桂家。
由此可见,桂家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逃亡的移民集团,是在作为明王朝子孙这一政治认同基础之上形成的,具有“复明”的鲜明政治特点。他们建立望乡台定期纪念,以示不忘复明。但以后随着时间推移,明朝灭亡已久,他们亦已定居通婚,日渐融合于当地文化,虽以桂家为名,已失明朝臣民之实。
富里雁是明末张献忠干将,李定国部下宫氏的后裔,原祖籍江宁。他的妻子曩占(古)是掸族人,当地孟良土司的女儿。这种婚姻关系亦表明了桂家后代的通婚缅化。富里雁以重新振兴波龙银矿(1736~1762年)闻名,并拥有40000名劳工队伍。这些华工被编成军队式自卫组织,平时采矿,战时打仗。由于富里雁不仅团结了北缅甸新旧华商、华工,华裔(包括从中国出逃的罪犯),而且联合了下缅甸华裔集团敏家(Gwe Karens)形成当时缅甸一大势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