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那些事儿》与《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透视当下史学作品语言
[摘
要]研究传统的史学作品,不难发现庄重严谨是其共同的语言特,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历史领域学术化及制度
化所催生出的必然结果。然而,近些年,随着一系列史学新作,如《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的大受追捧,史学领域也吹来一股幽默风,通过研究这些作品中的幽默语言可以略见史学发展的新趋势。[关键词]史学作品;幽默语言;幽默泛化[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吕雪菊(1963-),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和中国文化。吕雪菊,赵迎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主要讲述从1344年~1644
年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历史故事。该作品以历任明帝为叙述主线,以史实为基础,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人物心理,为读者穿越历史之旅准备了“身临其境”的明镜,它照出了大明王朝波云诡谲历史里的芸芸众生相,开创了心灵历史的先河,达到了以心写史的巅峰。尤其作品中非官方草根式的幽默语言更是众多评论家及“明矾”们公认的最大亮点,作品一经出版,便掀起了大明王朝热,被称为是一部可以排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畅销书前十五的优秀作品。《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作者袁腾飞,主要讲述战争以前的中国古代史,作者自称“插科打诨讲历史,说学逗唱论古今”,媒体评论其“历史说得比相声还好”。该作在网上达到2500万点击率的惊人成绩。这两部作品在创造出空前的史学销售奇迹的同时,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思考,通过研究它们的幽默语言,我们也可对史学的发展趋势略见一斑。
一、传统史学作品语言特
提起历史,大多数人脑中会浮现晦涩的文言文,庄重逼人
的主流言语,固定的主谓宾的陈述句式等等,很大程度上,这些都是包括史学在内的学术领域专业化、体制化要求的必然结果。也正因为此,生活快节奏化,重效率的现代人对历史典籍往往望而却步。具体说来,其语言特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凝炼典雅传统史学作品,特别是正史,由于学术制度化的要求,往往呈现惜墨如金的专业特点,用简洁的语言凝炼地记载历史。史学作品往往作为一个国家政治理念和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载体,这就在
客观上要求史学作品的措词必须摒弃随意性,而趋向典雅规范。
(二)晦涩高深
由于时代去今甚远的客观因素及传统史学精英观点,史学诸多著作的语言往往呈现晦涩高深的特,缺乏亲近普通大众的鲜活性与趣味性。
(三)朴实严谨由于史书“不虚美、不隐恶、不妄言、不粉饰、忠于史实、秉笔实录”的要求,传统史书大都语言平实、朴素。在运用辞格上,传统史书很少用比拟、夸张、双关、婉曲等修辞手法,有时
只选用对偶、反复、排比等辞格。史书语言的运用往往只是为了达到直白其事,明言其理的目的而服务。
二、新历史畅销书的语言特
随着时代发展,网络的窜红,草根文化、幽默文化盛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历史新作应运而生。它们以其通俗幽默的语言叙述历史,通俗多变的表达方式,将历史请下了神坛,给了大众亲近历史的机会,同时这两部作品也创造出空前的史学销售佳绩。下面笔者就以《明朝那些事儿》作品的最大亮点——幽默语言特进行具体分析。
(一)睿智创新
幽默是大智慧的体现,它往往以独特的视角、特有的方式品评人物、反映社会生活,让人在轻松愉快中明白作者的意图。
如“这种编剧思路,很类似于早些年的经典电视剧《渴望》,按照当时编剧的思路,就是个弱女子,什么坏事、孬事、恶心人到死的事,都让她碰上,整体流程大致是,一棍子打过来,挺住,再一棍子打过来,继续挺住,挺到最后,就‘好人一生平安’了。崇祯的故事就是这样,他挨棍子的数量,估计比《渴望》女主角要多得多,抗击打能力更强,但不同的是,他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因为他的故事,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
往都很残酷”。
[1]298
引用电视剧《渴望》的编剧思路,将崇祯帝与女主角的命运做对比,两人在社会地位和所处时代上存在巨大差距,却因其相似的悲情命运列在一起,想象独特,在幽默的剧情叙述中,透露出作者的智慧,让读者体会崇祯皇帝真实故事的残酷性。形成“含着泪的微笑”的最佳幽默效果。
(二)反话正说即明褒实贬,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义,从而使话
语产生幽默情趣。
[2]
比如“美国,说谁是流氓谁就是流氓,说打谁就打谁,盟友遍布天下,还搞个会盟,全世界人民都羡慕……而且山姆大叔是真有钱,导弹那是贵,一百万美元一个,照扔,一扔就几十个,心眼太实在。我估摸着,要全换成,从飞机上往下扔,
也能扔个个把月”。
[1]264
通过引用美国称霸的事例,说明明朝被挨打的原因是没
第6卷第7期2011年7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华裔是什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6No.7Jul.2011
有了实力。其中“羡慕”、“太实在”等词采用易的修辞手法,将这些褒义词反用,讽刺了美国靠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现象。
(三)精心设喻
即通过选取喻体阐述要说明的本体,使原本抽象的道理明朗化。
如“打仗,实际上和打麻将差不多,排兵布阵,这叫洗牌,掷子,就是开打。战况多变,就是不知道下一张摸什么牌。而要想赢牌,一靠技术,二靠运气”。[3]
将“打仗”这个大多数人不太理解的抽象事物,比作“打麻将”,同时采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打仗的具体事项与打麻将的程序一一对应,如此便将打仗胜利的凭借规律总结出来,即靠“技术”和“运气”。化庄为谐,通俗的言说方式,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意味,让人忍俊不禁,再读史的过程中,也能来个恍然大悟,会心一笑。
(四)直意曲说
即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名叫婉转辞。[4]如“皇帝陛下,我听说您最近身体不好,经常头晕眼花(时作晕眩),对此我十分担心,我知道,您这是劳累所致啊,由于您经常熬夜工作,亲历亲为(一语双关,佩服),才会身体不好,为了国家,希望您能够清心寡欲,养气宁神(原文用词),好好保重身体”。[3]
这是明首辅申时行给万历皇帝的奏疏。鉴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大臣上谏皇帝必须委婉,申时行将
皇帝沉迷于女说成“经常熬夜工作,亲历亲为”,含蓄地暗示以免触怒龙颜,直意曲说。同时作者在括号标注出其对应使用一语双关的修辞方法更增强了幽默效果。
(五)歪释曲解
即歪解,歪曲、荒诞的解释,也就是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随心所欲地对一个问题进行自由自在的解释,把两个看似毫不沾边的东西放在一起,表面不合理,却荒诞中有深意,产生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
如“老子曾经说过,最好的国家,是老百姓不知道统治者是谁。从某个角度讲,万历同志做到了……总而言之,万历的这个政府,基本属于无政府。如此说来,他应该属于无政府主义者,思想如此超前,着实不易”。[3]
将万历皇帝执政期间由于政治斗争、工作繁重等诸多问题官员纷纷辞职,形成政府几乎无人管理的状态。而作者将此歪解为“无政府”,将万历歪解为“无政府主义者”,突破了常理中的“无政府”常规意义,荒诞之中不失合理性,在读者眼前呈现出强烈的不协调感,在历史叙述的主餐中,形成一副引得读者开怀一笑的佐料。更有一句“思想如此超前”,形成作者对万历懒于上朝,懈于处理朝政的讽刺调侃,加强了诙谐效果。
(六)自我解嘲
“自嘲”,即运用嘲讽话语贬低或者嘲笑自己。这是一种心灵沟通的有效方式,能引起对方注意,使对方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回想过去十几年,自打学习英语以来,我曾翻译过不下两篇英语文章,虽然字数较少(三百字左右),但回望短暂的翻译生活,我认为这个词最为恰当的”。[1]
将翻译了两篇左右的英语文章说成“短暂的翻译生活”,采用幽默转移次准则中的降用手法[2],让读者在半真半假,有实有虚的自嘲之中悟出其幽默意味。
三、新史学作品幽默泛化现象
《明朝那些事儿》凭借其语言的幽默通俗风格收到了十分可观的经济利益,以此为动力,更多类似风格的史学作品涌入了市场,但是,在一些后继作品中,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企图利用增加笑料来促进销量,最终导致史学作品幽默泛化,即无节制,不分背景、场合的泛滥调侃。严格的说,这并不属于幽默的范畴,只是披着幽默的外衣,摒弃端正的治学写史态度,以求虏获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罢了。下面就以《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易流于轻薄的嘲讽与低级谩骂
讲述历史,对前代与古人表达褒贬势所难免。但是这种价值判断,除了有史料依据,还必须建立在理性分析上,而不仅仅是情绪性的宣泄。
如“朱元璋后来参加红巾军,慢慢地混壮了。所以这家伙贼王八出身嘛,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酸的皇帝。这帮一当政,必然使用暴政。你看那个世界历史上,什么希特勒、墨索里尼不全是贼王八嘛”。[5]
将明朝的开国皇帝说成“贼王八”讽刺其出身低贱,而因此就判断其“必然”使用暴政,逻辑关系混乱,用语粗俗,话语间全然顾朱元璋在历史上统一中国的卓越功勋,以及其优秀的政治军事才能。然后又将其与法西斯分子规为一类,对其进行低级的侮辱与谩骂,以此作为笑料,未免太过粗俗与轻薄。
(二)荒诞的比拟与无聊的搞笑
比拟即将人拟物(就是以物比人)或将物拟人(就是以人比物)或者将此物比彼物。[4]
但是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而感情又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七次下西洋,600万两银子花出去,郑成功整个是一个散财童子”。[5]
将郑成功比作“散财童子”,显然有悖其伟大航海家、民族英雄的形象,无视其七次下西洋的划时代作用,比拟荒诞,这也称不上幽默,只能算是无聊的搞笑。
(三)乱用仿词,价值评判有偏差
“仿词”,即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词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种辞格叫做仿词。[6]如“土耳其帝国,地跨欧亚非,纵横三大洲,盛极一时,然后从17、18世纪开始走下坡路。他跟中国一样,比中国衰落的还早,苟延残喘了那么多年,属于西亚病夫”。
显然,“西亚病夫”是对“东亚病夫”的仿写,与前面“他跟中国一样”相照应,让人不禁感叹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了达到幽默效果,对仿词辞格运用得恰到自如。
当红史学作品的幽默语言因其通俗且兼具趣味性的特点在叙述历史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亲民优势,在普及历史方面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作品的语言幽默泛化,作者为了迎合更多的读者而刻意追求幽默,使作品沦为粗俗与低级趣味的载体,解构了历史的神圣,亵渎了历史的崇高。
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卷首语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之顶点(此乃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综上所述,幽历史一默,可否?笔者认为是肯定的。《明朝那些事儿》成功就是实例。它起到了让历史走向人民众的划时代作用,它为国民对历史生发“温情”与“敬意”之情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如同《历
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之类的作品,因为它们对幽默的适用范围和分寸把握有很大偏差,使历史幽默语言走向泛化,虽然短期受到了热捧,却导致了国民对
(下转第65页)
普通的英军士兵(滑稽的是这种身份的最肯定者也仅是他自己),其实就是一枚棋子。没有任何提拔的承诺或迹象,即便是追求被加政府予以身份确认的目标也没有被上层提及(战争开始他就被“慷慨”地送入英军军营)。
周抗争中的反差验证了他的平民身份,这一形象塑造解除了非富则贵或者系出某门的基因优越论。
(三)“网”的抗争——坚定、智慧、能力和孤独感——穿梭劫难之场
文明起始期“吃人”是直接的,文明行进,私欲未退,战争成了更大的“吃人”盛礼,诸如共荣圈此类冠冕仪式的对象,蛊惑的则只是私欲执政者的细民,“愚弱”政策达到“鱼肉”目的。(日式君主,军国政权在握者,英国君主及英军上层,乃至依班人头领莫不如此)。而雨林本身就是一张厚重的多重文化网,站在你对面的体有的是敌军,有的是盟友(却常常噬血噬命),各种势力互相利用、疑窦、迁就、绞杀。尽管周受制于日军的病毒针剂,间接导致损失甚至伤亡,颇有见自私;沙共游击队大会上,强烈忌妒下意欲攻击揭发他人,“一个黑的小精灵跳了出来,他必须去攻击什么人”等。周还是整体上抗争着文明的上述畸变或退化。
1.坚定
面对各种拒绝,周有的是不息的强烈改变欲望,这里值得比对的是日本侨民曾经有过的历史细节。已经在加拿大生根散叶的日本侨民们,二战前回到过魂牵梦萦的本土,受到首相的接见,谈到可能有国际冲突时是爱祖籍国还是爱生长国,充满武士道思维的高官让他们选择的是“为后者战”,这里没有任何道德正义标准的思虑,而只是大和族传统的愚忠教条。小熊等经过许久的精神盘磨,直到迁徙地里周的来访和启发,才得以醍醐灌顶,为在加族奋起对日作战。
二战美国征自印第安拉瓦和族的特训密报部队,受着歧视却做出了几可影响整个战局的贡献,周等类似的华裔特种士兵,对自己将赴的战场没有过埋怨,对需听命的人物几无拒斥,对可能面对的复杂形势和势力并无多虑。他们很平静地接受了所有的安排,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了高度的热情。
2.智慧
对踏上目标追求的途径,他们表现得足够珍惜。周天化更在培训中体现出“奔跑迅速”、“动作敏捷”等惊人的体能特长,以及在语言方面乃至军事技术方面的惊人聪慧。他是Z 计划的真正保驾护航者。
进入雨林伊始周就单独与日军做起了对抗。回想着教官们说的被日军俘虏必“经受百次死亡”的话,周稍有颓丧,但没有惊恐,意志清晰,顺着日军对其外表和流畅日语的“兴趣”编织起“谎话”。虽然从此他必须
承受双重谍报士兵的身份,然而,特殊的经历和身份正是这场混乱战争需要的偶然,他成了上帝送来的礼物,又为战事的发展带来了一份份“大礼”。
联系红游击队,险象环生,甚至最后还因误会死在神鹰
下,但我们不得不夸赞他曾经在雨林中如何大义声援被莱迪逼走的失败的神鹰,即此仍有勇气进入形似虎狼之穴的游击队营地,再以巨大的努力挽救游击队的指挥者和路线,还了“晴天”。
进入依班人部落伊始,土族酷爱狩猎日军镶金牙的头颅,周肖似日军的外征和早年在加已施的金牙礼将他推至生死边沿。按巫术仪式,他下土坑挑战性情难测的万千毒蚁,接着躲避狩杀之俗,却潜心欣赏起月夜下手持芭蕉叶的猜兰的曼美,这都不是一般的坚毅和镇定。最后的电报发送任务,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让他瘦下二十斤,虽不乏言辞夸张,却能读出其中的极度艰辛,生死一刻他不顾神鹰误会的口,决然握奋勇杀敌,更是大智慧的选择,即使他死前对事件和自身拼搏判断的摇摆也不能抹杀。
3.孤独
在一年学习中独自休息,单独学习。谍报身份下的这场特殊战争,前文已述就是利益纠葛着的混乱战争:面对英军,周被视为一个可以增值的礼物;周旋于日军,他仍是礼物、是棋子,一开始就被扣住命门;身陷依班人部落,他等同于踏进“合作者”原始性的嗜血陷阱,单独栖息在船中,时时躲避暗杀;夹
在红游击队里,他遭遇的不信任,威胁其生命并终致之死命;与间谍敌手角力,以莱迪等可耻人物为代表者,其狡诈残忍不亚日军;甚至在赶赴游击队营地发最后电报的路途上,猜兰的追逐和苦苦哀求都打动不了他孤绝行动的选择,还莫名联想到自身的情感本应孤独。这些离奇漩涡中,周总独自来去,频繁的重任总落在他一人之肩,确确有孤胆英雄的形象气质,这其中包裹着一种严重的排他心态和性格,即孤独自处(相处或处理)心理,源头可溯特定的自我心理保护机制。
劫难之网以肉体之死判定了周的失败,他却以坚定、智慧、能力、孤独的行动实践对目标矢志不渝地的追寻,奔赴西绪弗斯式的抗争道路,做出“我不相信”的顽强姿态。悉尼?胡克将英雄分为“事变性人物”(即以行动影响以后事变的发展者)和“事变创造性人物”(基于卓越能力如智慧、意志、性格等推动事变之人),后者带来更大体意义,更是实至名归者。陈河复合\附和着一个时代和地域中周本人的生命劫难元素,令之踏完了其路线,对特殊平民中的平民,真实英雄中的英雄,闻者必敬,阅者有泪。
参考文献:
[1]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M].王清彬,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3]朱崇科.雨林美学与南洋虚构:从本土话语看张贵兴的雨林书写[J].亚洲文化(新加坡),2006(30).
历史产生“偏激的虚无主义”和“浅薄的狂妄”的错误观念。参考文献:
[1]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2]索振雨.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4]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册[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6]张廷玉,等.明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4.
(上接第61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