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饮料是否能放心喝吗
无糖饮料是否能放心喝吗
2023年6月29日,据路透社报道,两位知情人士透露,最常见的人造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将在7月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列为“对人体可能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的物质。
澎湃新闻曾在2023年3月15日刊发过“天下无糖”系列专题,其中包括《天下无糖③无糖并非不含糖,长期喝会有健康隐患吗?》,稿件探讨了无糖饮料的相关健康风险,现旧文重发。
“无糖的更健康”似乎正在成为更多人认可的观念,因此添加了代糖的无糖饮料越来越容易获得,越来越多追求健康的消费者愿意为其付账买单。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关于无糖饮料的健康风险屡上热搜榜,并引发大众讨论:“无糖饮料为何会比有糖饮料危害更大?”“长期喝无糖饮料有哪些危害?”
添加了代糖的无糖饮料为何成为健康争议的“靶点”?无糖饮料到底更加健康,还是更加不健康?
无糖饮料真的无糖吗
首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对 【糖】特别的在意?
主要原因有3个:① 过多碳水的摄入,会容易和体内的游离脂肪酸结合,增加变胖的几率;
② 长期高糖饮食,会引起血糖“过山车”式的波动,会降低胰岛素敏感度,影响内分泌。也会进一步引起发胖。
③ 长期高糖的食物、饮料,会对牙齿造成伤害;还会影响肠道菌的健康。
这样看来,确实得多多注意糖的摄入。
所以主打“无糖”的饮料、食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应运而生。
那么,这些饮料是怎么实现无糖的呢?
这就要谈到一种物质——代糖,也被称作甜味剂。
而据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规定,每100ml的液体食物如果含糖不超过0.5克,就可归为无糖饮料。也就是100毫升不超过4大卡。
一般规格的饮料容量大概为550ml,也就是22大卡。热量的确可以忽略不计了。
但不代表无糖饮料可以随便喝。
之所以可以热量这么低,是因为代糖可以做到剂量很少但是达到很高的甜度,比如上面表格里的三氯蔗糖,是蔗糖的600倍。
而被标注0卡,是因为代糖类很难像普通糖类一样,在小肠处被吸收,最终大部分会被排出体外。所以多血糖波动的影响较小。一定程度上,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选择。
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个问题,本来正常的食物摄入,大肠处的菌是接触不到大量的糖类的。现在代糖的出现,让菌接触到了。所以经试验发现,部分人出现了肠道菌失衡带来的相关肠胃问题:腹泻,肠道蠕动异常..等。所以肠道菌本来就不健康的人,不是很推荐大量摄入,比如一天好几瓶。偶尔喝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其中被证明相对健康的种类是:赤藓糖醇、木糖醇。所以在购买时可以注意挑选。
无糖饮料的甜味怎么来的
无糖之所以有甜味,是因为加入了甜味剂。甜味剂是指能赋予软饮料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甜味的高低称为甜度,是甜味剂的重要指标。甜度不能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定量测定,只能凭借人们的味觉进行感官判断。甜味剂种类较多,可分为:按其****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属于非糖类的甜味剂有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有甜菊糖、甘草、甘草酸二钠、甘草酸三钾和三钠等。人工合成甜味剂有糖精、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力甜等。
无糖饮料会升糖吗
无糖饮料会导致血糖一定程度的升高,无糖是指每100g固体或100ml液体食品的含糖量不高于0.5g,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无糖。无糖饮料中除了甜味剂,可能还有其他添加剂,虽然热量很低,但如单纯地喝无糖饮料,而对其他碳水化合物不加以节制,长期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对血糖还是会有影响的。
对于血糖高的人,建议饮用白开水,同时需对每天摄入热量进行总体控制,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玉米、荞麦、土豆等,此类杂粮的升糖指数较低,含糖量低,饱腹感强,可对血糖高或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运动。
无糖饮料的危害
1、胃肠不适:由于无糖碳酸饮料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气体,而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刺激胃肠道黏膜。如果无糖碳酸饮料喝多了,可能会造成胃酸分泌过多,容易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情况严重时,还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甚至增加胃溃疡、胃出血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2、身材肥胖:虽然是无糖碳酸饮料,但是其中通常需要添加代糖而丰富口感,而部分代糖仍然具有一定的热量。如果无糖碳酸饮料喝多了,体内热量摄入过多,可能造成热量过剩。这种情况下,可能造成脂肪堆积,容易造成体重上涨、身材肥胖等情况;
3、钙质流失:在无糖碳酸饮料当中,通常含有一定的磷酸成分。如果无糖碳酸饮料喝多了,体内的磷酸成分摄入过多,可能影响钙质的吸收。在磷酸代谢的过程中,还可能导致钙质流失。如果身体缺钙,容易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
4、牙齿损伤:无糖碳酸饮料当中仍然含有一定的磷酸等酸性成分,而酸性成分容易损伤牙釉质。如果无糖碳酸饮料喝多了,牙釉质可能受到持续的损害,容易增加龋齿的发生几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