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近几年来,我国与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或出于对我国当前经济持续发展的看好,或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字, 2006年在华留学生来自184个国家,总人数已超过16万。随着外国留学生规模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机能训练为核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各国来华留学生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进行深层交流沟通的需求。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能力是首要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语言教学中蕴含着的文化因素教学。一方面,积极而充分的文化因素教学对语言教学本身十分有利,能起到促进和深化语言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为后者提供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因此,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完全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往的语言教学,重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忽视文化的教学,尤其是忽视不同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虽然现在的“汉语热”日渐升温,但是从总体上看,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很多教师在汉语教学中,
仅仅教给学生最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就汉语讲汉语,重视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却忽视了文化的教学。有的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虽然没有什么问题,能说比较标准的汉语,但对汉文化知之甚少,在交际中不懂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不懂交际礼节和规则,常常会使用一些不得体以致不正确的话语。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只重表层因素而忽视其他文化因素渗透和拓展的做法影响了留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应面对这一事实,将汉语教学与汉文化熏陶结合起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选择恰当的文化教学手段,这一点已逐步成为共识。
那么对外汉语的教学与中国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又该如何运用呢?
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总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和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H·Coodenougd在《文化人类学与言学》一书中曾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
个方面,语言与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
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语言和文化具有十分的密切关系,因此,学习一种言,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识。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民族也就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区别自然又造成了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要想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否则就很难真正掌握这一语言。而对于像中国这样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文化对语言的影极大,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不准确把握有语言的文化内涵及相关的社会习俗背景,就很难掌握汉语精髓,灵活而准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吕必松曾指“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化因素。”因此可以说,中国名胜古迹图片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同时又是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与步骤。那应该怎样有效地教授文化呢?
首先,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注意教授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即一种外语教学,学习者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虽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懂语言中的文化含义,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的语言。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文化知识蕴涵在语言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文化的内涵。对其中的文化成分不是很在意,便会影响了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我们在讲课中就应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一句话,我们就把其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家族的继承性、重视家庭的观念向学生解释清楚,从而使学生对这句话的含义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在讲成语“望子成龙”时,也要把“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意义解释清楚。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帝才能称“龙”皇帝的妻子称为“凤”,这样学生就对“望子成龙”的原因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把其中的故事和蕴涵的哲理告诉学生,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成语的内容,并能学会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除了成语,其他在字、词、句中以及语用中的文化内涵也着重向学生解释清楚,让他们不仅懂得意义,还能得体地使用。
其次,把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结合。一提到中国文化,人们最有可能想到的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应该传播的,也是理解汉语和中国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比如,许多学生对中国的名胜古迹比较感兴趣,都希望有机会去看一看。我们在讲课时,就采用把这些名胜古迹与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看一些真
实的图片或者视频,让他们看完之后,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再把这些名胜古迹中所包含的文化和历史内容讲给他们听。有些学生对中国的习俗比较感兴趣,比如说婚俗。在他们的印象中,现在中国人结婚还是像过去一样,要坐花轿,因为学生接触的课本等方面的知识,大多是传统文化的东西。我们就告诉学生中国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些风俗习惯也在改变。现在的年轻人也穿白的婚纱,结婚是乘坐汽车,用轿子的地方比较少了。所以我们在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同时,还要介绍当代的一些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现代文明,比如有些学生对中国国内现在正在流行的歌曲以及着装的潮流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从网上给他们下载一些现在中国青少年喜爱的歌曲,让他们听,并教他们唱。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他们接触汉语和汉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多媒体等渠道接触到我们的一些现实的生活。所以,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时,既让他们接触中国传统化,也要接触当代的文明,使他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距离感,感觉到学的东西都是有用的。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汉语和汉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最后,还要经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相比较与结合。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比较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异同,使学生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他们才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并能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平衡感。像中国把“龙”作为吉祥的象
征一样,吉尔吉斯斯坦把“乌鸦”作为他们吉祥的象征,这与我们国家对于“乌鸦”的理解是不同的。在我们国家提到乌鸦,一般与不吉利的事情连在一起,如“乌鸦嘴”,是指说出的话不吉利,这种理解与吉尔吉斯斯坦对“乌鸦”的理解正好相反。因此,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不要用我们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东西,把其中的文化含义讲清楚,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中国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有异也有同,如,课文《父母与子女》讲了一位母亲为了救治自己孩子的怪病,用自己的心做药,孩子捧着心去大夫,由于天黑路不平,孩子摔倒了,母亲的心在黑暗中关切地问“:孩子,你摔疼了吗?”当我把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当地的学生告诉我,他们的民族中也流传着类似的故事。故事中讲述的是男孩的女朋友为了考验他,让他把母亲的心送给她,母亲毫无怨言地把自己的心给了儿子。不管是给孩子治病,还是送给女朋友,都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那份无私的爱。通过这个故事和其中的哲理,使学生们认识到:有许多情感和体验是人类共通的。我们传播汉语和汉民族的文化也是为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有意识地去争做世界公民,最终建立一种和谐的人类关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汉语学习,虽然以强化语言符号为基本表征,但并非仅以符号的识记为指归,说到底仍是一种文化上的选择。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要把握汉文化的内涵,进行文化的传播和渗透。
文化教学应当贯穿在整个汉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并逐次增强和逐步深入。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张力的把握,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并用汉语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对从教者来说,文化阐释的过程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以及诸多文化成果广泛深入学习汲取的过程,同时还是对广博且丰富的世界文化学习和汲取的过程。因此,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开始,就有必要重视并积极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从而使学生真正学到纯正、地道的汉语,并在获得流畅地运用汉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的同时,完成由汉语文化的仰慕者到传播者这样一个角的转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