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而大学生的择业状况则会引领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在就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也有利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性的发展。本文从国家、社会、家庭、大学生自身等角度,论述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促进就业状况好转的途径,得出了若干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决策依据或思路。关键字: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择业观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通过职业选择来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却出现了与大学生社会责任脱节,甚至是违背自身社会责任的现象。当代大学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 一般采取开放式教学, 学生的受教育面不再局限于校,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 国家政策、社会实践、家庭期望等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同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2]。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大学生的危机意识、自主意识、应试观念,竞争观念、能力本位原则等都已全面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观中。同时人生价值观也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人们对职业所获的金钱和物质, 成为衡量个人能力最重要的指标。大学生择业首要标准是高收入, 较好发展前景,稳定性高的行业岗位, 甚至成为他
们的人生的奋斗目标。然而,对于中西部的老少边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却很少人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到那里,而参加“西部计划”或“三支一扶”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抱着未来考研,考公务员的加分优惠政策的目的,工作两三年就离开了,使老少边区只是成为大学生暂时锻炼的平台而已,大学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更是微乎其微。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让大学生愿意扎根老少边去的基层地区。从而,用科技的力量更快的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大学生择业观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择业关系的特点
1.择业突出功利目的,忽视社会责任
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以来,中国经济收到了很大的波动,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态势。大多数大学生缺乏高尚的人生目标,为中国特社会主义,为中国梦、为祖国以及集体而奋斗的思想观念渐渐弱化。他们的人生价值目标已不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但在社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上,很少人有理性的认识, 同时也更为注重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的获取。在择业时, 大学生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首先,物质因素居于首位, 包括经济收入、物质待遇、工作环境等;
其次,为个人职业发展因素, 包括个人兴趣、专长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发展前景、晋升机会、社会地位等。说明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已由向现实功利化角度转变,很少会考虑社会责任感,甚至连大学生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都不清楚。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观, 导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度极高,事业单位竞争压力很大,私企却出现“用工荒”,偏远山区人才奇缺的就业局面,就业形势差异性明显。大学生就业看重自我的需求,忽略社会需要的现象泛滥。
2.择业突出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渗透到很多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开始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 逐渐学会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动态地进行职业规划和自我发展的设计,开始具备自我职业选择的评价标准和个人价值取向, 在与整个社会职业竞争热度相协调的基础上, 行业用人特殊性与地区差异性愈加明显。
在各种评价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潮中,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也呈现多元化并存现象。择业的标准也出现了较大的分异。根据校园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调查表明,赞同“社会理想的追求高
于金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就业观念的学生仅占25%,当问到自己择业时是否会按照上述信条去选择时,占75.5%大学生都表示:除非自己没有更好的岗位,否则是不会去“老少边区”;大部分学生拜金主义价值观,哪里岗位待遇好就到哪里去,认为工资少就是没出息的代名词;还有5%学生选择留在城市主要考虑城市生活的现代性和自身的社会地位。总之, 当代大学生中, 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以社会责任的标准选择职业是不现实的,在社会、家庭的压力下,“老少边区”是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来促进当地的发展。
3.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择业不挂钩
高校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过程中,很少会支持学生到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的城市工作的,而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更是几乎一片空白,大学生择业时很少会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传统的社会环境中, 由于受绝对的以金钱为本位的价值观影响, 决定个人的成败、祸福和前途的不再是自身的努力与奉献,而是社会的关系与利益,以奉献精神为主导的社会责任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话。在这种社会控制体系中, 青年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奉献价值取向无济于事, 多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 其个人的价值观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是无济于事。
二、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引导大学生理性择业
1. 高校从社会责任感角度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高等教育的中心使命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是大学生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高校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须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本领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促进“老少边区”的贡献力量。首先,高校应该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着力使大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择业观,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端正积极乐观的就业态度。其次,高校就业指导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工作重心逐渐向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转变,倡导以献身基层为荣的精神,建立完善的“老少边区”就业指导机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真正的使就业指导中心成为就业服务中心。2.政府应当为大学毕业生建立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和政策导向,实
现就业信息互联化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通常会考虑职业岗位的发展前景,就业岗位的发展空间除了受到行业自身的发展周期影响外,国家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较大。例如,“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吸引了一部分大学生支援边
疆建设,缓解了发达地区就业压力。但是,对于大部分下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