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观
随着我国人才买方市场的形成,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但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仍表现出多元化、“就大不就小,就东不就西”、“就高不就低、就私不就公”等一些新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太高。社会、政府、学校、家庭有责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大学生本人的就业心理也要更加理性。
标签:市场经济;大学生;择业观;就业
随着高招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买方市场的形成,作为人才市场主体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不能适应人才买方市场的形势,给毕业生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对此应该高度重视,加强对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既有利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又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需求的择业、就业观。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观念的新特点
(一)从择业途径和形式来看,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不少人都能根据个人及家庭的愿望和实际情况,多渠道多途径地选择直接就业、自主创业、考取国家公务员等就业方式,甚至有的毕业生为了一份工作,不再要求专业是否对口。除了上述直接就业方式外,还有不少毕业生选择考取研究生、出国学习或暂缓就业等曲线就业方式。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一般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75%,考研占20%,出国留学和国外就业占3%,自主创业所占比例小于1%,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暂缓就业。毕业生就业已经从被动地等待就业的方式,向主动多元化就业方式转变。当然,在这个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从择业地域和方位来看,呈现“就大不就小、就东不就西”的特点
现在,大学毕业生择业的目光主要是盯着大城市和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而对小城市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不太感兴趣,至于一些乡镇和经济落后地区,毕业生更是不愿去工作。比如,4年来到杭州就业的毕业生远远超过了杭州本地的生源数,几乎是生源数的3倍。而到其他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均未达到生源数,有的省份生源的毕业生只有50%左右回到了生源地。尽管国家在就业政策和个人待遇上采取了很多鼓励措施,动员、鼓励毕业生自愿到西部落后地区去工作,有的省连续多年选拔优秀毕业生到乡镇去任职等,但是总体
上看毕业生大多倾向于选择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就业,而不太愿意到经济落后、急需人才的地区去创业。大学毕业生的这种择业观念加剧了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的人才供求矛盾,给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从择业单位来看,呈现“就高不就低、就私不就公”的特点
“就高”就是追求高收入,“就私”就是选择私有企业。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讲求实用,只注重眼前的收入和实际利益,因此,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收入,尽量选择高收入的单位,而对所学专业优势的发挥和将来个人事业的发展,则考虑得不多或者重视不够。这样的结果必然是选择到收入高的私有企业、外资企业的多,选择到收入低的国有企业的少。据统计,近年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明显下降,只有5%左右;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只有8.75%,非国有企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达到了63.74%。这种状况,虽然积极的方面是主流,但是消极的方面也不可低估。
(四)从择业的岗位及其稳定性来看,更趋向于流动性较大的岗位和更换新的岗位
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不断接触新事物新环境,偏爱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不喜欢收入
相对较低、岗位稳定性较高的工作。因此,部分大学毕业生喜欢营销、谈判、物流、信息调查等富有挑战性和流动性相对大的工作岗位,并在工作中频频地“跳槽”。大学生的这种就业观念加剧了专业学非所用的矛盾,频频的“跳槽”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自毁了大学生个人的“诚信”长城,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互信基础,客观上给后续的毕业生造成了很多就业障碍。
二、大学生择业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反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出现了一些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向上的新观念、新思想,比如开拓、创新、务实、效益、质量、平等、民主、竞争、风险等,这些思想观念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根本原因,也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大学生的重要内容。正是这些思想观念使大学生就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出现多元化就业的历史性变化。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已严重地影响到太学生的择业观念,比如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淡漠,见利忘义行为的增长,人际交往中利己性和实惠性的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等,这些都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形成不正确择业观念的深
层原因。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存在,以及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等,大学生在择业上难免出现“就大不就小,就东不就西,就高不就低”的现实选择。问题在于,这种选择不利于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对人才的渴求,不利于西部地区吸引和留住人才,不利于暂时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吸引急需人才。最终,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对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二)当前就业形势产生的影响
当前,我国就业情况十分复杂,虽然整体形势健康发展,但是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一是近年连续扩大招生的压力。因为连续扩大招生,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二是人才培养周期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动态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招生时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到几年后培养出来市场需要又发生变化了。三是动手能力强的低学历毕业生,甚至经验丰富、工作踏实的农民工也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对手。再加上退而不休的中高级人才的大量兼职,客观上也挤占了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这样就促使一部分毕业生重新审视就业形势,调整就业观念,不能直接
就业的,也就只能作考研等别的选择了,形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多元化。比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为了回避就业压力,立志考研,向更高的目标冲刺,期待将来能轻松地一份好工作。
(三)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期望值过高
一是大学生由于文化层次、智力水平较高,所以都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和较高的个人抱负,希望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个人的努力,在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实现自身的价值。应该说,这种择业观念无可厚非,但严峻的就业形势表明,大学生的这种择业观很不现实。大学生都留在大城市,都到东部发达地区和收入高的企业就业是不可能的,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更需要人才,虽然创业条件艰苦一些,但创业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在那里就业成功系数相对较大,也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高校、社会等有关方面要引导他们到这些地区艰苦创业。二是由于现在的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求学期间学费和个人花费较大,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上大学实质上是一种智力投资,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就要和将来的收入联系起来考虑,尽快收回前期教育的投资。有这种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还要看得远一些,兼颐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三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缺少社会实践锻炼、对
社会认识不足、自我评价过高的问题,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矛盾时,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由于上述就业心理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追求个人发展,把个人发展作为目的,而把社会作为个人发展的条件;有些大学生不顾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盲目攀高就业目标,过分强调经济利益,把金钱、权力作为衡量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尺度,因而形成了功利彩浓重的就业心理和倾向。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建议
大学生择业观为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少走或不走弯路,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帮助他们在走出校园时走好第一步,既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能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社会、政府、学校,特别是毕业生个人及其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出自己应该做的努力。
(一)社会关注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政府和高校的事情,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做好。全社会都应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帮助、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是社会心态要积极。大学生就业出现的压力和困难是正常的、暂时的,
是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的反映,不要一提到大学生就业困难,就对“大众教育”和扩招持怀疑态度。二是社会舆论要支持。要直面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不是对大学生、学校甚至对国家进行非议。三是社会单位要配合。政府出台鼓励政策,提供周到服务;高校加强教育,注意引导;用人单位要多些热情,少些门槛;公众要坚持积极舆论,减少消极情绪;家庭要支持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多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才能正确处理个人志向与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树立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与奉献国家和人民相统一的择业观。
(二)政府服务
政府要发挥服务职能,通过制订一些政策措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优质可靠的服务,引导激励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遏制不正确的、脱离实际的就业观念。比如,近年制定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去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志愿服务的政策,到乡镇、经济建设第一线工作的措施等,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和基层第一线急需人才的问题,又解决了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比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网络人才市场,尽快建立范围更加广泛、反应更加快捷的就业信息网,多组织一些企事业单
位参加人才交流会,尽可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尽快完善就业率统计体系,使就业率统计更加准确,使毕业生择业更加科学、理性。
(三)学校引导
学校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教育的主体,应从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力求符合现代人才市场的要求。比如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建立科学的职业指导体系。将职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密切结合起来,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合理规划人生,为日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四)个人增强择业理性
大学生要正视面临的就业形势,一要认识到大学生供给紧缺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高等教育已经无可逆转地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从精英走向大众化。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同层次、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校与普通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的竞争将格外激烈,毕业生整体求职的成本将扩大、时间将延长,毕业生整体的
薪酬水平将有所下降,这些都是高校毕业生需要正视的现实形势。二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需求中有不同的客观定位,如果毕业生自我定位准确,要求符合客观情况,求职就相对容易。反之,要求不切实际,实现起来就较难。三是不要苛求第一次就业就十全十美,要做好多次择业、多次就业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时候,更应当首先考虑能否就业的问题。与其将来同更多同层次、同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更为激烈的竞争,不如现在工作,同较少的人竞争;与其在社会上“无所事事”地浪费两年的时间,不如立即参加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为第二次择业做好准备,边工作边学习,走出一条学习和工作互相促进的就业和成才之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