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偏差指导学生择业倾向受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偏差指导学生择业倾向受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择业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实现了从“计划分配”逐步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就业步入了以市场来配置人才资源的轨道。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短期内高校毕业生人数成倍增加并持续攀升。据计,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01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短短6年净增237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则猛增到413万人。这无不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
    然而,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大学生太多,出现人才过剩的情况。我国近13亿人口,有1300多万在校大学生,仅占人口的1%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l5% ,只是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所以,大学生“就业难”,目前来说,还只是一个大学生工作难的假象。这其中不乏有专业结构上的问题,也有用人制度上的问题,更有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由此探寻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价值观和就业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现状
    择业价值观是对某一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它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正确的择业价值观能指导毕业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正确的定位、合理的选择。因此,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前提。
    1.择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
    受市场经济利益观念影响,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讲求实惠的功利化择业倾向正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天平上,传统的重义轻利、先公后私、重精神轻物质等评判价值观念的标准受到严重的挑战,义利兼顾、公私兼顾、重物质、求功利等价值观念已为相当多的大学生认可和接受。
    2.择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主要表现为在择业中有强烈的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当前,大学生能够坦然面对社会变革的严峻挑战,能正确看待择业,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关注,在择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意识。
    3.择业价值目标的多元化
    择业价值目标是由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受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择业的目标选择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倾向。首先,大学生对毕业以后的出路考虑呈现多样化选择,据浙江省大学生就业意向显示:选择直接就业的大学生为54%,准备考研的为23% ,出国深造的为11% ,自主创业的为3% 。其次,在行业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不再只盯着国有企事业单位,三资企业成为许多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出现了“六多”现象:一是到非公有制单位的增多,二是自主创业的增多,三是到大城市临时打工的增多,四是到东部就业的增多,五是报考研究生的增多,六是出国留学人数增多。
    4.择业价值期待的理想化
    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他们多是独生子女,除了家庭、学校,很少与社会直接接触,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呵护,尤其是在城市中长大的大学生,在生活上早已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求名、求富动机的驱使下,他们理想化成分居多,很少从实际出发,固执地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自居,而且对自我认识不够,认为“我去择业”而
不是“职业择我”。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成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说到底还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客观现实环境的制约。它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演变趋势。
    1.社会因素的影响
    ⑴市场经济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正确选择。与此同时,也应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积极角度看,市场经济多元性、竞争性、平等性、重利性、自主性等特点所带来的自主意识、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等价值要求都已渗透到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中。但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重新分配及其最主要的等价交换原则、竞争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也促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产生以经济利益为基点的各种价值观,促使他们关心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和个人才能的发挥等。因此,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影响,既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和追求人生与社会真、善、美崇高境界的价值观引导,同时又有形形庸俗、消极、享乐和追求物欲满足的诱惑。
    ⑵价值观教育的滞后性与局限性的影响。在新形势下,由于现实社会生活与思想理论环境的复杂化,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观念不再是单一地接受主旋律的教育、熏陶,而是有了许多不同的、复杂的“声音”影响。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比较注重专业素质教育,特别是偏重于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倾向,加之在市场经济全面推进之时,教育缺乏力度,忽略教育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的有机结合,价值观教育滞后,价值观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的局限也使之收效甚徽。这样,大学生择业价值观难以形成正确有力的导向,以致造成一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2.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的期望和求稳定、保终身等观念作为传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独立意识。在择业时,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及其他职业榜样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左右着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造成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心理和不良情绪。
    同时,父母的职业评价、思想政治状况、生活方式和文化教养等,也都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产生重大影响,以致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因此,家庭因素对
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3.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
    职业是把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大学毕业生正处在由青年期向成人期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容易产生动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自我认知不准确。由于大学生体是个体由大学生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体。对自我的认知水平较低,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甚至产生从众心理,自我决策能力差等。⑵对环境的认识不足。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不能全面了解社会,对就业形势了解不够,理想往往脱离实际,择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⑶心理素质较差。由于大学生都是初次就业,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不能正确把握就业形势。
    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和就业的基本思路
    1.加强思想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
    择业观念是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
择业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⑴加强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指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追求和向往及规划和构想。所以,大学生要调整好职业理想与现实职业的关系,要把理想变为现实,这就要求大学生把个人主观愿望和社会的客观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是首先要考虑的。大学生要担负起社会的责任,把社会的客观要求同个人的主观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摆正二者的关系,这样才会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深化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如今很多大学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往往通过就业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模拟招聘等形式对大学生就业加以指导。主要包括:第一,提供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咨询服务,引导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为毕业生
提供就业机会。第二,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广大学生对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有准确的认知。第三,帮助学生准备自荐材料,掌握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实现顺利就业。
    3.协调学校、社会、家庭三方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要形成学校、辅导员、班主任三方紧密配合的形势,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得以层层落实,具体到以班级为单位,形成学校――学院――班级的网络体系。通过三方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和及时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就业效率,抓住就业机会,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首先,高校要承担向用人单位主动“推销”毕业生的职能。一方面要实现从传统的被动适应市场到主动开发市场的转变,要研究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状况,超前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树立“品牌”意识,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品牌的竞争力将成为高校生存的基础。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宏观调控和指导工作;创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如信息服务制度、保障机制、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等。最后,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形成,要求家长必须摒弃落后的就业观念,少当或不当“保姆” ,所以家长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