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_高欢
法制生活报/2014年/7月/9日/第003版
理论园地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
高欢方彦婷殷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渐增,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随之凸显。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需要更加理性地分析目前面临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就业环境以及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中,如何提出理性的就业对策。本文针对大学生这个体,并将其置于我国“世界第一经济体”的社会大发展环境中,探讨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难点,最终提出解决就业难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观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根据麦克斯研究院就业蓝皮书上显示,201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727万,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创历史新高。[1]投放到市场的毕业生质量是否与市场所需人才相适应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人数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硬问题,人才问题更应引起教育机构的重视。本论文主要围绕大学生这个就业市场的竞争主体展开,全面分析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存在的价值取向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适当的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
1.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现在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到公司实习,以不断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顺利实现就业。在选择工作时,更多大学生注重个人能力的施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对“铁饭碗”或稳定性工作的追求相较之以往大学生的热情有所降温,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挑战时能有清醒的竞争意识,并注重个人竞争能力的培养。
2.缺乏实事求是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很多高校开设“个人职业规划”课,帮助学生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及思考个人今后的就业规划。但在面对自己今后的职业选择时,大部分大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确定就业方向,能制定详细的自我规划发展的学生则更少。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并不重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很多人没有作为大学生的“使命感”,忽视对自我职业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对贵州四所省直属高校的本科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选择合适工作的问题存在认知不清的现象,9.7%对自己有比较清楚地认识,80%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等持含糊态度,10.3%称完全不了解自己。大学生的自我规划缺失,使其的在校生活表现出盲目性,就业时更容易遭受挫折。
3.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
当前,很多用人单位青睐英语四六级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证等各类技能证件,证件可以体现出学生能力的多样性,但也滋生出作假乱象。很多考试手、答案买卖现象出现,用通过这些方式获得的证来应付学校和用人单位。还有不少学生在应聘资料中任意编写虚假信息以抬高自己。比如,没有担任班干经历的学生写担任过班干,甚至编造虚假荣誉等。应聘材料不过是获得进入用人单位的第一道门槛,而诚信是跟随人的一生的品质。很多学生为了眼前利益,断然放弃了诚信,致使自己丢失了人生最大的财富。
二.大学生就业取向和社会需求错位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红绿牌”专业
随着社会大发展的脚步加剧,大学就业市场对专业需求的变化节奏加快。而被扣上专业“帽子”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显得有些被动。据麦克斯研究院就业蓝皮书上显示,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为“红牌”专业的是:动漫、法学、英语、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失业量比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所学专业就业
满意度较低,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与此相对应的“绿牌”专业,其市场需求较大,工资高,但应征者显得有些不足。比如,地质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这些专业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实践优势,且专业本身有性别倾向,顾此类专业的毕业生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就业满意度较高。
“红牌”专业的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而某些“绿牌”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到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带工作,更加加深了某些专业与就业的矛盾。
2.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期望过高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主要表现在:第一,过高的基本工资期望;第二,对于大城市的期望。
(1)过高的基本工资期望
随着各高校扩招计划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校园,四年后,又重新涌入市场,致使很多岗位的竞争可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然而在摔得你死我活的过程当中,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周遭的就业环境并不是很清楚。把自己看成是社会的佼佼者,认为大量的用人单位会到校园里以高薪聘请他们,而现实的结果是2012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366元,2009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的月收入为5350元。据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上海80后幸福感》调查报告中显示,1980~1989年出生的受访者平均年收入达到了6万元,中位数为5万元。这些都显示了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市场“定价”。把基本工资定位太高,寻求工资优厚、工作轻松的职业,显然不符合市场大环境的需求。尤其在民营企业、个体企业里面,流行的口号是“把女的当男的用,把男的当牲口用”。面对这一现象,大学生择业时更应该脚踏实地,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空间。
(2)过高的大城市期望
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中占总数的80.8%,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8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57.6%。“毕业生的择业观和择业态度不切实际”[2],在盲目的大城市热中更加凸显。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爆棚的形势下,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职业却是无人问津,甚至很多中西部本地的大学生也宁愿加入到北上广的潮流中。
3.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认知欠缺
(1)大学生对自我就业能力的认知欠缺
大学毕业生把刚步入社会时的基本工资期望过高,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能力,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在与往届毕业生和其他择业者竞争时无力应对。对西部六所大学进行自我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情况不太理想,有38.9%的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和特长只有模糊的了解;36.9%的学生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不清楚。[3]
住在象牙塔里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们,走进硝烟弥漫的市场大环境里时被人们看到另一副不堪一击的嘴脸。著名学者杨振宁教授评价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崇高理想迷失、创新能力缺失、思维能力退化、知识面狭窄”。[4]缺乏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有针对性的锻炼,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显得反应迟钝。
(2)大学生对自我兴趣爱好的认知欠缺
2012年10月,哈尔滨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这本来是则挺普通的招聘启事。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457个招聘岗位竟然吸引了11539个报名者。而且,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还显示,最终有7186人报名成功,其中有2954人拥有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41.11%;其中29名报名者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5]
大学生择业观每年持续不断的国考热也许并不会因为聘任制的实施而降温,据调查大学生理想就业岗位分别为:事业单位占32.85%,国有企业占22.97%,与此相反,选择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单位的仅占4.49%。[6]
大学生仍然盲目的扎堆到公务员或者国企的行列里,这是教育应该实现的目标吗?但不可置否,2009届毕业三年的毕业生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用人单位是“政府机构、科研事业”,本科生
就业满意度达53%。公务员固然有吸引力,但也要从个人职业兴趣的实际出发,本着为社会事业服务的心态,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自我调节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就业城市的选择、就业待遇的期待都要求当前大学生拥有正确的就业心态。国家机关、单位、高校、科研单位等每年的需求量非常有限,而中小型私营企业需求非常大,并且在民营企业中同样可以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同样是为社会事业服务的渠道。北上广等大城市及沿海城市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并不是所有往返于大城市的人都能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能解决自己的生存压力问题,大城市也有其自身的压力,而中西部城市及二、三线城市同样有获得自身发展的机遇,可以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很好的发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当前大学生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不断完善自我,先就业再择业,积极投身到中西部城市,视之为锻炼自身、奉献社会的机会。
2.培养能力,拓宽思路
随着大学生的“大众化”,大学生要想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把握大学阶段的黄金时间,确定目标,制定就业计划,摸索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努力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用人单位更亲睐会踢足球、会唱歌、会书法等具备一定特长的竞聘者。而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当中能够不断使自身素质获得提高,选择多个职业、大中小城市作为就业备选去向,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算第一选择的国企或高校被落选,还可以不慌不忙的应对二线城市的营销工作、初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在毕业之际把握住心目中的就业单位,就业成功的几率大大增加。
3.树立就业信心,克服就业心理障碍
所谓就业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就业愿望或就业预期通过努力将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7]就业信心的来源主要包括:个人所拥有的就业信息资源和就业机会、个人的专业技能、个人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
个人适应市场的能力等等。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较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热爱所学专业,专业技能越强,个人的竞争实力就会越强,往往就业信心也会越强。当前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充分的个人能力锻炼机会,比如:班干部、学生会、各类社团、校运动会、校园XX比赛等等良性的竞赛或能力培养活动。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大学资源,把握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自我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从竞争或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为日后就业奠定信心。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比较充足,但是应对就业挫折的能力较弱,往往采取回避方式。正确面对就业挫折,克服就业心理障碍关键要树立就业信心。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难题是当前关系到我们自身利益的严峻问题,同时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每个大学生都应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大学生作为服务社会事业的进步青年,有义务摒除狭隘的个人偏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调整好心态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麦克斯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2
[3]曾恒.当前西部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优化途径探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4]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8~180.
[5]卢倩.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从3000名大学生应聘清洁工谈起[D].郑州:河南大学,2013.
[6]蔡养泉,田海花.8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44-47.
[7]石红梅,刘建华.大学生就业信心及其影响因素[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2):52-5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