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建议
作者:乔仁洁,于金翠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期
乔仁洁,于金翠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265713)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专业设置日趋多样化,新专业、热门专业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高校专业设置隐性与显性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能对高校今后的专业设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专业设置;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90-02
作者简介:乔仁洁(1979-),男,山东即墨人,烟台南山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于金翠(1978-),女,山东高密人,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教学信息系统。
专业设置是高校的立学之本,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充分体现。高校的专业设置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学科门类逐步丰富,专业体系日趋完善。同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专业设置问题层出不穷,值得研究与反思。
一、高校专业设置问题的隐性表现
高校的专业设置既反映了社会对于人才的整体需求,也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育人理念。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学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质量、学校办学特等多方面因素。为此,教育部制定了“需求导向、条件保障、规模适度、持续建设”的专业建设规划原则,要求各高校据此进行专业申报和调整。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2011年,教育部发布文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从现实来看,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一,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科与专业设置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增设多、淘汰少,减招易、停招难,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停办非常必要,“但停办就一定会遭受到来自社会、人事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往往超出了高校本身承
受的范围,更多情况下,只能顺应发展,把停办专业改头换面,与其他专业结合成新的专业。”其二,申办、开办的一些新专业却问题不断。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增设还处于“知识本位”、“逻辑本位”阶段,即偏重知识和理论的传授,缺乏应用和实践的指导,各高校盲目求新、求多、求全、求热门,缺乏充分的调研、论证和民主决策。每年各高校在申报新专业时,申报的专业在本区域内布点过多;申报的特殊行业专业缺乏行业部门支持;申报专业的办学条件不够;申报的新专业知识体系不合理,与已有的专业区分度低,有的已包含在已有专业范围内,没有必要增设;申报的新专业名称不规范、不合理;申报的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不明确,培养方案不合理,办学条件不完备等问题层出不穷。同时,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院校急于扩大专业设置规模,申报专业的冲动较大。有些高校缺乏自律、盲目申报。例如,某高校已设有92个专业,2012年度要求备案的专业竟达30个。此外,艺术类专业增长过快。从2012年度本科专业整理结果和当年度本科专业备案结果来看,艺术类专业增长过快,专业点数已经在全国12个学科门类中位列第三,仅居工学、管理学之后,远远超过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学科。
二、高校专业设置问题的显性表征
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未能与时俱进,没有跟上多元发展的社会步伐,资源浪费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例如,有些学科尽管为当下热门专业,但理论基础学科成本投入低、操作便捷,另外在追求建设“综合”型大学的吸引下,不少高校纷纷增设,以至于专业遍地开花,毕业生质量良莠不齐。
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201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共有67所院校、307种本科招生专业。其中,62所院校开设英语专业、57所院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53所院校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51所院校开设环境设计专业、49所院校开设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引述的湖北省高校专业设置现状不难看出,饱受诟病的高校“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缺乏特与定位是全国两千多所高校的普遍问题。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披露,本科毕业生的绿牌专业集中在工程类专业,即地质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等领域,这些专业由于工作环境不那么光鲜往往不受追捧,但也因此就业反而相对容易。据统计,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排名前三的专业是给水排水工程,就业率高达97.5%;汽车服务工程,就业率为96.9%;矿物资源工程,就业率是96.7%。而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工商管理十多年来中国家长们趋之若鹜的“金牌”专业,在蓝皮书中列于黄牌一档。法学专业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已连续三年成为红牌专业,与此同时,动画、生物技术以及英语专业均榜上有名。根据对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排名,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绘画,其次是生物科学与工程。
三、解决高校专业设置问题的建议
(一)调整定位、与时俱进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必须重新认识和定位专业设置问题。第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专业设置不断提出新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都对高校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第二,中国特现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亟须深化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改革。第三,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技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引起了学科的分化与重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对高校专业设置提出了新挑战。第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设置模式。
(二)规范管理、积极引导
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需求,切实解决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容易出现的高校发展同质化、专业设置趋同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问题,一方面高校要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形成对专业设置的有效宏观管理、质量监督和支持服务的运行机制。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具有三大显著特点:第一,扩大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第二,减少了专业的审批环节和审批数量;第三,加强了信息服务与公开,加强了专家组织作用的发挥,加强了新设专业的质量管理。此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还需全面建立专业质量标
准体系,规范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宏观监管机制,加强社会公开监督;建立健全高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三级专业设置专家评议、监督检查和民主决策机制;重视新设专业点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测,对新设专业点进行年度常规检查;对办学质量低下的专业实行限期整顿、整改、暂停招生;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对专业点设置过多、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实施宏观调控,采取限制性措施。通过政策,积极引导高校充分运用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目前,此类举措已在部分地区开始推行。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辽宁各高校已取消120多个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同时缩减了师范生的招生人数。2014年,辽宁省首次向社会公布了对沈阳工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70个省内高校新设本科专业的评估结论,其中6个专业评估结论为不合格,将暂缓招生。辽宁省教育厅还建立了约谈制度,对评估结论为“不合格”和“基本合格”专业所在学校相关负责人进行专项约谈,反馈专家评审意见,共同研究制订整改方案。
(三)结合实际、合理规划
高校要依据国家和区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学校专业特和人才市场需求,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定位,广泛开展研究论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充分用好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专业设置针对性,增强专业结构调整前瞻性,科学合理地调整已有专业、新上专业,建立有进有出的专业增减机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高校在专业设置时还要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盲目申报。政府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大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健全信息体系,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特别要做好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校专业发展的规划和布局。高校也要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高校之间信息交流的意识,充分掌握、分析和预测高校专业设置整体信息、人才力市场信息以及各高校之间的信息,以信息传递信息,以信息带动信息,以长补短,长短结合,彰显出各自学校的水平、专业的特、学生的质量,达到信息互动,使各高校之间由独立竞争转变为合作发展。
(四)突出优势、办出特
高校之间之所以存在激烈竞争,根本原因在于同质竞争,无序竞争,在相同竞争条件下,往往都会采用相同的竞争策略,导致了对各方都不利的局面。实践证明,凡是社会认可度高、办学成就显著的高校,必定有自己的优势和特专业。高校的专业设置一定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优势,结合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自身定位,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建设与发展特专业和优势专业,此举不但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能够提高就业率和社会声誉,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同时,高校在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需求,确定招生规模和专业结构,力求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专业结构布局。在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方针和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办出自己的特,最终接受社会的检验。
中国大学专业 参考文献:
[1]吴跃东,王伟伟,董葵.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相关性研究———以地方性高校为例[J].科技传播,2009,(03).
[2]兰利琼,李茂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中的权力制衡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