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句式。
2.掌握秦朝兴亡的过程,分析其灭亡原因,理解写作意图。
3.加强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学习本文中的论证方法。
一、导语:
齐读这两首诗歌,先看看名人眼中的贾谊是什么形象?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这两首词都抓住了哪个词来评价贾谊的?生:“才调”。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答案吧。
二、学案反馈
上节课同学们的学案,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在这几个地方反馈一下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呢?
生:
2、哪几段是议论性的文字?论点是:
3、其他段落呢?
4、记叙部分记叙的是什么内容?
4、文本探究
1、秦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强大的?(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关键词句)
阶段 | 做法 | 效果 | |
秦孝公 | |||
惠文—昭襄 | |||
始皇 | |||
2、从这些内容里出你认为最能展现秦国气势的语句,读一读,赏一赏。
①做好停顿,读准重音②有节奏,读出高低、快慢、轻重、缓急
【总结】概括阶段:崛起——称霸——称帝。这三个阶段是秦由秦国向秦朝的转变,是秦的上升阶段,我们读的时候自然是雄赳赳、气昂昂。
例如:(1)铺排,渲染秦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窥”雄心(野心)勃勃,“固守”暗示出秦孝公上下一心、恪尽职守。“拱手”可看出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2)对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欲罢不能。
师众、才多、地广
九国:犹豫不决,不堪一击,狼狈不堪,
秦国:所向披靡,势不可挡,轻而易举
写九国之师的目的是什么?对比,衬托秦国的强大,
(3)整散结合:形象写出了秦始皇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灭六国,获得天下之易,同时描绘了秦始皇君临天下、霸气十足、骄傲之极、威势之猛。读起来铿锵有力又变化多端,非常
灵活,不显得单调,张弛有度,波澜起伏,读起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
3、通过读,我们读出并能体会出秦是何等的强大、何等的辉煌、何等的不可一世,就是这样强大的秦国,被一个人灭亡了。此人是谁?陈涉是何许人也?
出描写陈涉的语句,读一读,赏一赏
出身、才能、兵力、武器
对比:九国
【金圣叹】 评《过秦论》通篇只得两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生:
力量对比:秦朝》秦国》九国》陈涉,自然而然得出结论。看作者又是如何议论的?齐读“然而。。。”
小结:多年努力攻天下,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顷刻间土崩瓦解。成之慢和亡之速也形成了对比。
4、秦有没有施行仁义?结合文本来谈一谈
愚民、弱民、防民
愚民、弱民、防民
【总结】把骑在马背上打江山的策略用来治国的可笑。武力打天下,可还是用武力来治理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失去人心,也就失去了为政的根本。秦王朝就像沙漠里的大厦一样,摇摇欲坠。陈涉只不过是一阵清风,轻轻吹过,便轰然倒塌。正如苏洵《六国论》所写——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灭)秦者秦也。
过渡:贾谊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批评秦国吗?
五、写作目的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以史为鉴
讽喻君主
5、语言特
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
这篇文章气势磅礴,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令人叹赏。赏析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感受到贾谊的“才调”了
咱们总结一下贾谊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的?
1、对比2、铺排渲染
七、活学活用
你能否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手法,给身边的同学写一段劝慰的心里话。
结语:长寿王朝的长寿之道,也许正是由于像贾谊一样的政论家的存在,让当政者有了一面可借鉴的镜子。而当政者拿着这面镜子,走向未来,走向长治久安。同学们有了友情这面镜子,才能走得更远,走向精彩人生!
学情分析
1、 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1、 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秦国的历史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在预习自学解决词义句义的基础上,对于本课的对比的论证手法和铺排渲染、整散结合语言特在读的基础上应该有所感悟。这些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语言赏析品味上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对于议论文,叙述的语言多而议论的语言少的原因,需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的抽丝剥茧中慢慢体会,本文对比论证手法的强大效果,也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领。
效果分析
总体看来,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是比较高的,今后需要在课堂上多多关注目标的达成度,通过观察、提问、同伴交流互检等多种方式来掌握每个环节的目标达成度,然后决定课堂深度和进度。老师不能一味的只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和预设,更多要关注学生。
总体看来,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是比较高的,今后需要在课堂上多多关注目标的达成度,通过观察、提问、同伴交流互检等多种方式来掌握每个环节的目标达成度,然后决定课堂深度和进度。老师不能一味的只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和预设,更多要关注学生。
教材分析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貌似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过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貌似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过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过秦论》评测练习
【知人论世】
1.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 。河南郡洛阳人,世称贾生。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王太傅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死时仅33岁。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 》、《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 》十卷,原五十八篇,今本五十六篇。清王耕心《贾子次诂》和《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搜集贾谊散文,赋作较完备。
【基础知识】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雍州 逡巡 销锋镝 瓮牖 氓隶 猗顿 锄耰棘矜 非铦 长铩 度长絜短 万乘 作难 乐毅 蒙恬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合从缔交( 通 )
(2)倔起阡陌之中( 通 )
(3)赢粮而景从( 通 )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通 )
(5)百有余年( 通 )
3.古今异义
例句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流血漂橹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4、翻译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 黔首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文本探究
1、结合文本,说一说秦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强大的?(读一读,赏一赏)
阶段 | 做法 | 效果 | |
秦孝公 | |||
惠文—昭襄 | |||
始皇 | |||
2、文本中出描写陈涉的语句。(读一读,赏一赏)
3 结合文本来谈一谈,秦有没有施行仁义?
活学活用
你能否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手法,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写一段话。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又得到了一次锻炼,可以说是收获良多!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备课,我真正体会到老师文本深入解读的重要性。只有老师深入的理解了文本,才能抽丝剥茧,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去学习。这篇文言文的生字词特别多,文言字词也特别多,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文言字词,自主探讨,并从中有所收获。此文贾谊运用文学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性的见解,在教学中,为了让课堂体现语文味,我把重点放在通过朗读来体味贾谊的语言特和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技巧上,让学生体会贾谊的“才调”,最后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会用语言文字去表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