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语文上册《过秦论》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还是那样的不可⼀世,⼀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的梦想,这⼀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今天我们⼀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教学⽬的】
  1、学习运⽤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法。
  2、了解本⽂的语⾔特⾊:排偶句的运⽤。
  3、认识贾谊对秦代*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是⼀篇史论,⽽⼤半篇幅⽤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度概括的,甚⾄在⼀定程度上带有主观⾊彩;本⽂⼜是⽤骈体写的,这种⾊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的背诵量较⼤,要使学⽣既能背得顺畅,⼜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法:
  课⽂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是⼤有好处的。为此,拟采⽤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法是以⼭东六⼤国置前,三⼩国置后,⾄于六⼤国中孰前孰后并⽆⼀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定⾮照原⽂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被列⼊“通意”⼀类),背诵时不⼀定⼀⼀背出,也不必照原⽂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拟⽤3课时诵读。
  第⼀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2~3遍,要求字⾳准确:
  补充注⾳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从(zò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膏腴(yú)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问题:
  ⑴本⽂是⼀篇史论,为什么⼤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的?
  ⑵⽂章将秦统⼀全国的过程划分为⼏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课时
  ⼀、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最后
指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步指出秦⼆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重之以⽆道”,然后从正⾯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已。”这是作者为⽂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个君主──⼦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学家。洛阳⼈。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为郡⼈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帝,被任为博⼠。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夫,受⼤⾂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死。
  贾谊⽣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减少,所以他极⼒主张⾏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
今”,这是读本⽂时⾸先应该注意的⼀个问题。
  ⼆、粗略分析全⽂布局
  1、先按表达⽅式将全⽂分为两部分:
  ⑴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⑵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层。
  ⑴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⑵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统⼀天下;
  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
  1、“外连衡⽽⽃诸侯”──这是跟上⽂“内⽴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张仪联在⼀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年,即秦惠⽂王⼗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2、“于是秦⼈拱⼿⽽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袭夺其军,破之。秦⽤商君,东地⾄河。”“东⾄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夺取诸侯⼟地的⼀个突出的例⼦。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王⼋年(前330年),魏⼜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王、武王、昭襄王、孝⽂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1、将惠⽂、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点上来写:秦的领⼟⽇益扩⼤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庄襄⼆朝则⼀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2、写秦扩⼤领⼟,按南、西、东、北四个⽅位说,显出其军事⼒量⽆⽐强⼤;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困诸侯之易(“秦⼈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关⼗五年”。这是第⼀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函⾕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种笼统
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
  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倍之地”;
  2、“于是六国之⼠……制其兵”这⼀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课时
  ⼀、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提问过渡:本⽂题⽬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政策,但在⽃争中使⽤“诈⼒”是每⼀⽅都会有的,只是看谁⽤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呢?(为下⽂作铺垫,以统⼀过程中的强⼤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诵读第3段
  1、先默读⼀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2、出写过错的那⼀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谁何”)试⽤⼏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⑴⾸句写秦始皇统⼀全国,只有⼀个意思,却连⽤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秦王朝的⽆⽐强⼤。
  ⑵次写扩⼤版图,有什么作⽤?
  仍是极⾔秦王朝的强⼤。要求注意“⼠不敢弯⼸⽽抱怨”⼀句,是⽤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篇⼆
  【教学⽬标与要求】
  1、学习本⽂⽤事实作根据论证中⼼论点的写法。
  2、了解议论⽂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3、了解⽂⾔句⼦中省略成分和词类活⽤现象。
  4、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布置预习】
  熟读课⽂。
  【教学过程】
  第⼀课时
  ⼀、作者和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的⽂学家。年少时有才,被孝⽂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夫,参与政事,深受器重。后遭权贵嫉妒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为梁怀王太傅。终因怀才不遇,年仅33岁就抑郁⽽死,司马迁写《屈原贾⽣列传》。
  背景:
  1、战国末期与社会历史概况: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先后进⾏改⾰。魏,李悝的变法;楚,吴起的变法;韩,申不害的变法;秦,商鞅
变法。
  秦过逐渐强⼤,于前221年灭齐,统⼀天下。施⽤严刑苛法,横征暴敛,⼤兴⼟⽊,民不聊⽣,怨声载道。
  2、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主张实⾏“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
  ⼆、破题
  “过秦”即⾔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篇政论⽂。
  三、分析课⽂的⼀、⼆段
  第⼀段:写秦孝公统⼀天下的雄⼼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
  对内:商鞅变法,发展⽣产,扩充军备。
  对外:实⾏“连横”,各个击破。
  第⼆段:写秦惠⽂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层:写三代秦君的功业。
  第⼆层:写列国合⼒对付秦国。
  第三层:九国兵败,⾂服于秦。运⽤对⽐,反⼨秦国的强⼤。
  第四层:⼀笔带过孝⽂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
  ⼩结。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3、4、5段。
  第⼆课时
  ⼀、检查背诵
  ⼆、分析课⽂
  1、请同学朗读第三段:
  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天下的势如破⽵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层:写秦始皇的“攻势”。
  详细铺叙秦始皇统⼀天下后⾄⾼⽆上的皇权,并正⾯铺叙中现出*的“魔影”,为下⽂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第⼆层:写秦始皇的“守势”。
  实⾏愚民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运⽤排⽐和夸张⼿法,展秦盛极⼀时的⽓势,以反⼨下段秦的迅速灭亡。
  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
  极⼒详述陈涉出⾝低微,起义仓促,⼠卒弱⼩,兵器劣钝--平凡之极。
  “然”字⼀转,突出了“⼩”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
  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呼应开头)。
  第⼆层:将陈涉的实⼒和九国对⽐,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
  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对⽐,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三、归纳
秦国为什么会灭亡  1、对⽐⼿法的运⽤:
  ⑴秦国与九国实⼒的对⽐;
  ⑵秦国与秦朝的实⼒的对⽐;
  ⑶陈涉与九国的实⼒的对⽐;
  ⑷陈涉与秦朝的实⼒的对⽐。
  2、本⽂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3、语⾔⽣动形象:
  ⑴华丽的词藻;
  ⑵铺排的⽓势;
  ⑶排⽐的运⽤。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课课练》。
篇三
  【教学⽬的】
  1、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难点)
  2、了解先进⾏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对偶、排⽐的写作⽅法。
  3、掌握⼀些常⽤的多义词,疏通⽂意。(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的⽣平概况和他写作本⽂的⽬的;
  2、了解秦国⽇益强盛的情况;译析⼀、⼆段。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年青时就有才名,经⼈荐举,被汉⽂帝召为博⼠,⼀年后,升⾄太中⼤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套改⾰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伤未尽⼤夫之责,经常哭泣,以⾄郁郁⽽死,年仅33岁。
  后⼈辑他的⽂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割据势⼒,巩固中央政权,全⼒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
  ⼆、⽣朗读⼀、⼆段,正⾳
  三、译析⼀、⼆段,理解⽂意
  1、始强:
  条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