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油漆彩绘的象征意义
古建筑油漆彩绘的象征意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而中华文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无断裂的国家文明,所以,可以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延续至今的文明形成了我们中国丰富而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众多的中华文化遗产中古建筑油漆彩绘是中华文明的精彩组成部分。
一、中国古建筑不同历史时期油漆彩绘的发展古代官员等级
古建筑油漆彩绘实际上就是古代人们在建筑物上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绘制的装饰画,不但增加了建筑物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一定意义上也增加了建筑物的使用期限。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和象征之一的古建筑油漆彩绘,在我国境内不但分布广泛而且历史悠久,从上古时期绘画出现之后,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古代中国人就开始了绘画与建筑艺术的融合,在凝固的时光中展现他们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古建筑油漆彩绘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精神追求,它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建筑的实用价值意义的无限追求。古代中国,木质结构是当时建筑物的主要结构形式,而木质结构建筑材料在经历较长时间后容易出现受潮或者是虫蛀等情况,人们开始在木材表面涂以厚重的红或黑油以改善相关
问题,进而增加了其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实现了实用和美观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古建筑油漆彩绘产生的最早开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还有“山节藻悦”的记载,是说在大斗之上涂饰山状纹样,在短柱之上涂饰藻类的图案。到汉代建筑雕梁画栋,隋唐建筑更是华丽,宋代《营造法式》对前代彩绘进行整理,元代的豪放,明代规律化、装饰化。清代进一步程式化、制度化,清代的建筑彩绘更加的华丽,大量使用蓝调。
(一)夏、商、周时期
虽然夏、商时期没有留下来这些方面的完整遗物,但是根据若干商代贵族墓葬的夯土中遗留下来的表面呈朱红的饕餮纹和雷纹的模印,完全有理由推断这些表面涂的雕刻技术已经使用于地面建筑,特别是宫室、坛庙等高级建筑。文献中还有“山节藻悦”的记载,是说在大斗之上涂饰山状纹样,在短柱之上涂饰藻类的图案。
(二)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由于像咸阳宫及始皇陵建筑等原有之大木架构梁柱早已焚毁,但还是可以断言,秦宫建筑旧时装饰十分之华丽,由战国至两汉宫室中梁、柱裹以锦绣或涂的形式,想必在秦宫中也有所应用,同时一些绫锦织物的图案也开始用于建筑彩绘上。
(三)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西晋开始,佛教建筑广泛兴起,诸如卷草、莲瓣、宝珠等一些与佛教相关的花纹都成为建筑彩绘的创作主题,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提高了以往的建筑装饰传统。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彩绘的“叠晕”手法,除此之外,还有以梅杏为梁、香桂为柱、红粉泥壁等记载,是颇为别致的装饰方法。隋唐时期的彩绘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唐代用于建筑装饰的纹样主要有联珠、卷草、团花、莲瓣等。
(四)宋代时期
宋代是中国古建筑油饰彩绘趋向成熟的时期,彩绘的表现手法也更为丰富,宋代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缘叠晕棱间装、丹粉刷饰与土黄刷饰和杂间装等类型。五彩遍装是要求于每一建筑构件均绘彩画,且需施用多种颜,以达到五彩缤纷灿烂辉煌的艺术效果,也是唯一可以用金的彩画。碾玉装是一种以青、绿为主调的彩画,整个画面内外多层叠晕,光彩闪烁,犹如磨光的玉石,故称碾玉装。青缘叠晕棱间装是以青、绿颜晕染边棱,基本不画花纹的一种彩画。丹粉刷饰与土黄刷饰是一种用暖调彩涂饰建筑构件的彩画。杂间装彩画特点是将以上五类彩画在一幢建筑物中互相品配使用。
(五)元、明、清时期
在古建筑彩绘发展过程中,元明是一重要阶段和转折时期。在元代建筑彩画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做法“地杖”,地仗是古建筑彩绘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式建筑地仗工艺运用多且规范,民间建筑地仗工艺运用少而简略。地仗使用材料有生熟桐油、灰料、白面、血料、生石灰、麻线等。地仗传统工艺做法有二麻一布七灰、二麻六灰、一麻五灰、一麻四灰等,经过完整的地仗工序后,木材表面就形成了一个平整的灰壳层,它具有防潮、防水、防火的功能,对建筑的木结构起到局部的保护作用。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绘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明清两代,古建筑油漆彩绘发展到了高峰,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在明代彩画中十分盛行的旋花图案是旋涡状的花瓣组成的几何图形,主要用于藻头部位。明代北方建筑彩画的重要特征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而同时明代南方彩画的形制,其等级可以线条做法划分为三等,即上五彩、中五彩和下五彩。清代古建筑彩绘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以及苏式彩画三大类。和玺彩画,大多用在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旋子彩画,常用于一般官式建筑、寺庙主殿及宫殿组的次要殿堂之上。苏式彩画,常用于园林中的亭、台、廊、榭等小型建筑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