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排水实习报告
颐和园给排水实习报告
一、实习地点
沟水汩汩的意思是什么北京颐和园公园
二、实习目的
通过浏览参观,教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调查,了解颐和园给水排水系统构造,以及给了解园以及给水排水工程与景观结合的实例。
三、实习工具:
钢卷尺、笔、笔记本、绘图纸、颐和园平面图
四.正文
4.1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
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的造园准则。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天然山水园,占地约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
4.2雨水井测绘
雨水口通常设置在道路边沟或地势低洼处,是雨水排水管道收集地面径流的孔道。颐和园内前山院落采取逐层排水方式,在乐寿堂和玉澜堂等院落中的雨水口外观类似铜钱图案 ,直径约为50cm  ,这是使其外观作为园景一部分的装饰手法。部分则保存着圆形石盖,在下边缘处处理使雨水                                4.3、给排水工程设施
颐和园万寿山上建筑区采用地面排水为主,沟渠和管道排水为辅的综合排水方式。但由于地表径流的流速过大,冲蚀了地表土层而造成地表被冲蚀。因此在万寿山上出现不同种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地面的措施和工程设施。
1.谷方:地表径流在谷线或山洼处汇集,形成大流速径流,为了防止其对地表的冲刷,在汇水线上布置一些山石,借以减缓水流的冲击,达到降低其流速,保护地表的作用。作为谷方的山石须具有一定体量,且应深埋浅露,才能抵挡径流冲激。谷方如布置自然得当,可成为优美的山谷景观;雨天,流水穿行于谷方之间,辗转跌岩又能形成生动有趣的水景。
2.挡水石:利用山道边沟排水,在坡度变化较大处,由于水的流速大,表土土层往往被严重冲刷甚至损坏路基,为了减少冲刷,在台阶两侧或陡坡处置石挡水。挡水石可以本身的形体美或与植物配合形成很好的点景物。(如上左图),山上较有自然富有野趣的园林景。园路采用台地式布置,林木栽植的较为稠密,山上随处可见的表面造景用的各种置石,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山上流下来的雨水消能,降低它们的流速,控制它们的流向,保证它们能够顺利的流入排水沟,同时大大减少了山脚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3.护土筋:相同作用沿山路两侧坡度较大或边沟沟底纵坡较陡的地段敷设,用砖或其他块材成行埋置于土中,使之露出地面3-5cm,每隔一定距离(10-20m)设置三至四道(与道路中线成一定角度,如鱼骨状排列于道路两侧)。护土筋设置的疏密主要取决于坡度的陡缓,
坡陡多设,反之则少设。在山路上可以防止径流冲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水土。(如右图)
4.水簸箕:园林中利用地面或明渠排水,在排入园内水体时,为了保护岸坡结合造景,出水口应作适当处理,常见的便是“水簸箕”,图中便是一例,用山石布置成峡谷,溪涧,落差大的地段还可以处理成跌水或小瀑布。这不仅解决了排水问题,而且丰富了园林地貌景观。这个“水簸箕”同时还是一条下山的蹬道,可谓多种功能融于一身,无水时为旱道,有水时变水道。(如下右图)
4.4排水与景观结合
1)排水口处形成的景观:玉琴峡位于谐趣园北侧,与后溪河相接的部分有闸口相连,是谐趣园的一处排水口。由谐趣园中相对宽阔的平静水面经过急剧收缩和高差形成强大势能,形成跌水,是一处非常经典的用声音造景的场所。当水流充裕时,这里由条石围和出的狭窄空间会使湍急的水流汩汩作声,在山林中增加幽静之趣。(右图)
(2)挡土石及土方形成的景观:万寿山上园路两侧随处可见的表面造景用的各种异石,其
实还有有一个目的,就是给山上流下来的雨水消能,降低它们的流速,控制它们的流向,保证它们能够顺利的流入排水沟,同时大大减少了山脚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在转向和高差出现变化时使用了挡水石,它的作用除了能给水消能以外还能控制雨水的流向,故又叫指路石。在实际利用山道边沟排水时,在坡度变化较大处,由于水的流速大,表土土层往往被严重冲刷甚至毁坏路基,为了减少冲刷,在台阶两侧或陡坡处置石挡水,变为挡水石。挡水石可以本身的形体美或与植物配合形成很好的点景物。
4.5、颐和园给排水系统总述
(1)给水系统:
整个颐和园的用水包括山上均取自昆明湖的湖水,经过简单处理而使用。在昆明湖东堤的北端建三孔水闸,二龙闸(如右图),控制昆明湖东流泄的水量。在我们实习过程中,沿湖发现一个闸口,一个已经废弃的石门,昆明湖的水正是从这里顺着石缝慢慢的流了出来。
作为颐和园主要用水情况分为生活和养护用水,当京密引水渠于60年代开通后,阻挡了玉泉山这股水流入昆明湖,随后变形成了利用现代化提水设备,来进行整个湖的水循环。在驳岸上看到的铁管子就是由此,昆明湖的水通过九间房的泵房,被一直打到智慧海东侧的大水塔里 ,然后通过地下管道在分散到各个用水点。
(2).排水系统
穿过东宫门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院落之间采取逐层排水方式。院落之间的墙地势较高的一侧在墙角开口,另一侧则有与之相对应的排水井。(如上图)而在院落内又利用地势变化形成坡度,流向下一个出水口。最后,地面的水流顺着宫殿形成的坡度结合天井流出东宫门,汇聚到门外的月牙河内(如中上图),初步估计了一下有五、六千平方米。
昆明湖以东是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 。在这一系列建筑组成的一组庭院中,我们
很容易的发现了一条十字形的道路,十字的中心正式院子的中心,通过道路的巧妙设计,院子变成了中间高,四周低的结构,水流顺着地面高度,流入了四周的天井里,通过阴井在流到下一个天井中,逐渐递减到最后通过暗管流入颐和园的昆明湖中。 在建筑和湖之间的条石驳岸上,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规则或是不规则的空洞,包括条石之间的缝隙,都是整个建筑的排水出口 。雨水就是如此巧妙地汇集到了昆明湖之中。
山上的建筑主要由扬仁风,谐趣园,画中游,排云殿等一系列建筑组成,地面排水为主要排水方式,同时形成沟渠和管道排水为辅助的综合排水方式。以下为地面排水所采用的五种方式
1.拦:把地表水拦截于园地或某局部之外。在扬仁风建筑外围,从万寿山上流经过来的水被这条长沟拦截在建筑之外,并随着水沟的流向,流入山下的昆明湖内。
2.阻:在径流流经的路线上设置障碍物挡水,达到消力降速以减少冲刷的作用。如上所述。在万寿山原路两侧,处处遍布着一些置石,这些石块正是山上建筑排水不可缺少的一种挡水石。它们的存在是为了给山上流下来的雨水消能,降低它们的流速,控制它们的流向,保证它们能够顺利的流入排水沟,同时大大减少了山脚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3.分:用山石建筑墙体等将大股的地表径流分成多股细流,以减少危害。如前面所述的桃花沟谷方。地表径流常在谷线或山洼处汇集,形成大流速径流,为了防止其对地表的冲刷,在汇水线上布置一些山石,借以减缓水流的冲击,达到降低其流速,保护地表的作用。
4.蓄:蓄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采取措施使土壤多蓄水;一是利用地表洼处池塘蓄水。这对干旱地区的园林绿地尤其重要。
颐和园在万泉河山脚铺设两排“篦子阵”(如上图)拦截山上流下的含泥沙的水流,这个工程措施非常之有效,据说每下一次大雨,篦子里都会积满淤泥,大大减轻了下游葫芦河的泥沙淤积量。
5.导:把多余的地表水或造成危害的地表径流利用地面、明沟、道路边沟或地下管及时排放到园外的水体或雨水管渠中去。
寿山上园路两侧还有青石和混凝土砌成的地面排水明沟(如下图所示),低于园路,并其上放置部分挡土石和植物,在把多余的地表水导入山下水体或雨水管渠中的同时,也减缓流速,减少了水土流失。
万寿山上建筑区就是通过拦,挡,分,蓄,排这五种方式,将水流有条不紊的汇入了昆明湖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