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马头琴
一、马头琴形状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马头琴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二、乐器概述
1、历史信息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 还有“胡兀尔”、“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内蒙古外,辽宁、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2、文化艺术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三、历史渊源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马头琴是哪个民族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从《蒙古秘史》、中的记载来看,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的民间乐器。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四、马头琴在蒙古的地位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
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其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五、马头琴优秀曲目
马头琴的优秀曲目很多,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
如《朱烈》、《凉爽的杭盖》、《四季》、《牧马人之歌》《叙事曲》《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清凉的泉水》、《走马》和《马的步伐》、《干杯》、《蒙古小调》、《草原连着北京》、《赞歌》、《森吉德玛》、《蓝摇篮曲》、《奔驼》、《初升的太阳》、《回旋曲》、《万马奔腾》、《欢乐的草原》、《牧马人》、《苏和的小白马》等。
六、自我理解《万马奔腾》
《万马奔腾》描绘了内蒙古千里草原的壮阔建设图景。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耳边奏响时,让我们冥思吧…
马头琴的旋律,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勤劳、勇敢,也再现了深沉、粗犷、激昂,犹有万马奔腾。
马头琴也是一件了不起的神物,那深沉、粗犷、激昂、犹如万马奔腾的旋律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马头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万马奔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优美的的旋律,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民俗风貌,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勤劳勇敢,记录着蒙古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寄托着蒙古族人民的憧景希望。
奔腾的战马,穿越时空呼啸而去;时而似汩汩的小溪,清淳甘美滋润心田;时而似梦里的忧伤,娓娓诉说缱绻柔肠。优美动听、舒缓闲适,高亢激越、热情奔放,深情缠绵、如泣如诉,虚无缥缈、超绝尘俗,美妙的马头琴声如诗如画,勒勒车、蒙古包、大漠、骏马、鸿雁
、湖水……在醉人的旋律中静静流淌。
正如陶潜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今天,有同感。
学号:1062
姓名:张凯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