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特征-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特征-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机动车驾驶科目三
公分——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倪瓒是我国元代四大家之一,他的山水画作品意境幽静、构图简洁、用笔简约,充分体现出了他脱俗高逸的高尚人格,以及纯熟的绘画技巧。倪瓒这种卓越的艺术成就来源于其高尚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绘画思路,这使得他成为后世画家努力模仿与追捧的对象。本文首先对倪瓒的生平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重点论述了倪瓒山水画的风格特征。


      一、倪瓒生平简介


      倪瓒(1301~1374),元代末期着名的山水画家兼诗人,倪瓒初名为珽,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净名居士、幻霞子等。倪瓒家族为江南豪富,幼年丧父,由其兄抚养,自小受到良好教育。倪瓒读书努力,过目不忘,一生没做过官,40岁以前悠游岁月,过着富裕而风雅的名士生活。他的后半生,社会动荡,战争连年,他的思想也日趋消极,开始疏散家财,终日在太湖一带游荡,故其画作大多以太湖地区山水为主,构图平阔,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堤岸,浅水遥岑。倪瓒擅画水墨山水,师宗法于董源,参构图于荆浩,攻技法于关仝,用笔方折刚直,创折带皴山石写意法,画树木则兼师法李成。其艺术理论及绘画作品对明末清初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盛誉甚高,元章的《画史》将其与黄子久、仲圭、王蒙并称山水元四家。不过倪瓒对现实世界态度消极不屑,作散曲《折桂令》曰:天乾地坤,难见英雄与豪杰。他非隐非仕,飘泊 ,云游天涯,很少有人了解他,而他也不愿为人知晓。其传世作品有:《湖岸望山图》《树竹野石图》《山溪图》《六君子图》《竹水居图》《松林亭图》《狮子林图》《林西禅室图》《寒幽松图》《秋林山光图》《新篁春雨
图》《竹树小山图》《容膝斋园图》《竹水居图》《霁秋渔庄图》《林壑虞山图》《寒松幽涧图》《嘉树秋亭图》《丛篁怪石图》《枝竹图》等。


      二、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特征


      1.自然物象方面:湖岸景致,杳无人迹
穿越人海只为与你相拥是什么歌

      一般而言,山水画创作都会在极大程度上受画家个人所处地域影响,这一方面限制了画家描绘对象的范围,另一方面也给了画家更加深入细致地观察、揣摩当地山水自然景物的机会,使画家更好地描绘自己所钟爱的自然景观。倪瓒一生主要生活在太湖一带,所以他的创作题材多选自太湖及周围的景。不同于其他山水画家,倪瓒的山水画中没有层峦叠嶂、急湍河流、千岩万壑、千山一碧,他的画作中只有稀疏的树木、低缓的山坡、平静
的水面、孤立的茅草屋、横卧的山石及远处的沙渚,画面自然简单,杳无人迹。这些物象虽然看似简单自然,却是经过了画家的高度提炼的,蕴含了丰富的内涵,表达出了画家孤傲高洁的气质。


      以倪瓒的典型代表作《渔庄秋霁图》为例,出现在这幅画中的自然物象只有几棵枯树、一座斜坡、几座 ,一湖秋水。棱角分明的石坡上边生长着六棵已经枯萎的但是依然十分挺拔的树木,中景大片空白之处则为水面,湖的另一面为若隐若现的山峰,画中完全看不到人的踪迹,是典型的秋季的太湖湖岸的景致,整体物象极为简约概括,却将太湖及其周围的萧瑟惨淡之景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2.构图章法方面:三段构图,一湖两岸


      构图就是构思于图,即将各个部分进行组合,使观者在视觉及精神方面产生共鸣。倪瓒山水画的最大的构图特点就是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善于表现幽阔平远之景,三段式构图法具体是指在绘画中只画近景及远景,对于中景则以大片湖水空白的方式处理,空明的湖水使整幅画都变得鲜活明朗起来,虽为空白,然白中融情,是表达主体山水物象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清初笪在辛《画筌》中所说:人只晓画处为画,却不知无画处皆可为画,虽空,但与全局相关,此所谓虚实相生,妙在通幅皆灵,妙哉。倪瓒的三段式构图法加深了画面实景美,使画面平和真实而又简洁明了,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令有限的构图产生了无限的艺术境界。


若不是因为爱着你 莫文蔚      例如,倪瓒的《容膝斋图》就是三段式构图的典型代表作,在构图时,近景坡石占了较大的面积,在坡石上一座空亭子赫然矗立在稀疏的树丛中,中景是一片湖,并且露出了一块湖中的石头,远景是模糊的连绵起伏的山脉。其中,中景的湖水起到了过渡与连接近景和远景的作用,而近景的堤坡怪石与远景的层峰山峦之间形成了一条交界分明的水平线,与纵向生长的林木形成了垂直关系,此时作者借用树丛中的一棵微微倾斜的树木打破
了这种单一的垂直的方式,使整幅画面构图更加完整、简洁、有力。


      3.笔墨语言方面:以线为准、笔精墨简


      倪瓒与元代四大家的其他三位的繁复多变的笔墨截然不同,他的山水画的笔墨十分精简,没有太多的重叠、繁复和变化。在他的画作中,笔墨的渲染比较少,皴擦比较多,且以线为主,注重线条的书法性,将书法中的平淡之风也引入到了画面的笔墨语言之中。他不喜欢用成片的墨渲染画面,只是用淡墨做看似不经意间的轻涂。同时他还创立了折带皴,皴法上多为折带皴、披麻皴等,以长短不一、似苍实润的线条来表现山石的质感与树木的生机,这些线条或轻或重,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毛涩或光滑,画家依据自然景物的变化,随形取象,线条在有意或是无意间自然脱落,流露出了平淡自然、返璞归真的简约之美。



      例如,倪瓒的《渔庄秋霁图》,整体笔墨语言就较为简洁,线条的变化并不多,画家用干净利索的笔墨勾勒出了坡石的外部轮廓,然后采用渴笔皴擦坡石结构,远景起伏的山峰采用披麻皴来表现,山峦底部则采用横笔的运笔方式将平静的水面推向更远。此外,倪瓒用枯涩苍茫而又简约的线条把坡石的纹理、树木的生机都微妙地表现了出来,带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倪瓒用笔的沉重与精炼,也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倪瓒的以线为准,笔墨精简笔墨语言特。


      4.意境表达方面:荒寒淡远、禅心外化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表境界,它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调与客观的的自然物象之间的交融渗透、和谐共生,营造的是一个鸢飞鱼跃、渊然而深的灵境。倪瓒山水画的总体意境倾向于荒寒萧疏、静穆淡远,陈传席曾经这样评价倪瓒画作的意境表达倪瓒所作之画,
皆因简取胜,然其却给人以一种凄苦、哀愁、悲凉落寞的感觉,倪开创了山水画意境表达的新的境地。倪瓒的这种意境的表达和自身的性格特点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倪瓒本身就比较喜欢修道养生,且洁身自好,他的内心是极为平静和淡泊的,因此,他在进行山水画创作的时候会多描绘一些与世无争、山秀水美的假想生活环境。


      他的山水画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淡雅天真,虽用笔极简,着墨不深,却意境深远。其诸多画作,如《容膝斋园图》《霁秋渔庄图》《寒松幽涧图》等均表现出了寂静清幽的禅意。正是因为倪瓒拥有这种虚静空明的创作状态,所以他笔下的自然山川都是他心灵的真实写照,笔墨随心性而生,在这种平和宁静的禅心的驱使下,一股禅意就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倪瓒以其特有的精神意境营造出了一个飘然随性、万物皆真的禅境,自然和生命的意义也在此得以升华。倪瓒的山水画超越了客观物象的限制,追求景外之景的绝美意境,在他的画作中,山石、林木、堤坡、湖水、亭子等客观物象和谐共生,天人合一,这种超然尘外的境界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寻到的。



      倪瓒在整个元代乃至在整个山水画的发展史上都极富盛名,他的山水画给后世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自然物象的选取和精简的笔墨语言,还是一湖两岸的构图和充满禅意的意境方面,都是值得后世画家效仿的楷模,着名画家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和尚画家弘仁等都深受倪瓒影响,他们的画风明显带有倪瓒的韵味。即便是现代,倪瓒的绘画实践对我们的绘画思想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探究他的绘画艺术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黄苗子.《读《倪云林传》札记》.见《朵云6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


      [2]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3.


      [3]陈雨杨.《中国书法家全集一倪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6.


      [4]日本,中村茂夫,刘晓赂译.《倪珊的绘画观》.见《朵云6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


      [5]香港,沈映冬.《倪云林隐迹记》.文渊阁学术资料供应中心,2000(04).


      [6]李福顺.《倪攒述评》.见《美术史沦》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0l).



      [7]潘运告.《元代书画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H.


      [8]周积寅.《倪攒绘画美学思想》.见倪珊生平、艺术及其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之十.
广州银行房贷利率

      [9]郑拙庐.《倪珊》,见《中国历代画家大观一宋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8.


      [10]王金山.《中国名画家全集一文同苏轼》.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9.
大丈夫歌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