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纪念馆
“扬州八怪”是活跃在清代画坛上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扬州八怪纪念馆设在金农曾寄居的老城区驼岭巷西方寺内。
中国农业银行卡余额查询由文昌阁向北,过四望亭不远有一石砌牌坊,上刻“扬州八怪纪念馆”,这就是驼岭巷。驼岭巷南面一抹石基老墙,是百年前的县学旧址;巷北一棵大树,虽枝叶深绿,却老干中空,虬枝突兀,这是南柯一梦的旧物——原唐代槐古道院的国槐,生长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了。
国槐向西不远就是西方寺。西方寺原是隋代建于江边的避风庵,据传,唐贞观年间庵前出土三尊佛像,轰动了朝野,唐太宗李世明取佛地为西方净土的意思敕名“西方禅寺”。唐太宗赐名的西方禅寺后来毁于战火,我们看到的“西方寺”是明代洪武年间迁址重建的,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扬州八怪纪念馆由市文管会于1993年在西方寺基础上修复而成,同年11月22日开馆,这一天是郑板桥诞辰300周年的纪念日。纪念馆横匾由中华诗词协会发起人之一的江树峰教授题写。
门厅中间有漆刻屏风,屏风正面是晚清画家凌霞《天隐堂集》中关于扬州八怪的题诗,背面是郑板桥的书法作品“歌吹古扬州”。纪念馆主要由门厅、回廊、大殿、展厅、金农寄居室及东园六大部分组成,环抱的回廊内镶嵌着几十帧八怪作品的石刻,鲜活生动的画面簇拥着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楠木大殿,使重檐歇山顶的明代大殿显得格外高古不凡,这也是我们扬州现存最古老的大殿建筑。
canon2900驱动殿前的庭院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铁镬,相传是南北朝萧梁时代的镇水之器,也有专家认为是隋代行宫中消防用的盛水之器,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扬州的铁镬前后共出土了九个,分别存放在瘦西湖徐园、天宁寺、史可法纪念馆和盆景园、水文化博物馆、我们八怪纪念馆。
铁镬后面的大殿檐柱上挂着两副黑底金字的抱柱楹联,内侧是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主要意思是说书法讲究架构,像秋风扫落枝叶的树干;绘画贵在出新,像引领百花争妍的报春之花。外侧是金农76岁“人与笔皆老”的作品:“三千余岁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讲的是诞生文字以来的三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上,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
扬州八怪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两位大家不仅绘画有韵味,题款内容深刻,书法上也是独树一帜,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在大殿前双星闪耀,令人大饱眼福。
进入大殿,是扬州八怪雕塑像。扬州八怪的“八”并不是指八个人,“八”是江淮官话中的虚数,泛指多的意思,扬州八怪前后共产生了十五位有代表性的画家。扬
州八怪的“怪”,是指这画家打破陈规,以“敢将墨汁貌先民”的精神勇于突破,开创了中国画一代新风。“八”在当地方言中含有贬义,其意如南方方言中的“十三点”、北方方言中的“二百五”,而“八怪”更是贬义,说的意思类同“神经病”, 这是当时那些自以为正统的迂腐文人,学用我们当地方言蔑视的语言,而正是这些被贬为“八怪”的文人体,代表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中国书画崇尚自然、贴近生活
的新篇章。“八怪”一词也逐渐变成了无上的褒奖。
这十五位画家基本都生活在清代康、雍、乾时期,康乾时期是我国经济繁荣、国力比较鼎盛的阶段,俗称“康乾盛世”。但是,盛世的京城为什么没有产生“京城八怪”?天堂的苏杭为什么没有产生“杭州八怪”、“苏州八怪”呢?那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大殿四周陈列的资料去解读产生扬州八怪的时代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
【扬州八怪的产生】
有着2500年历史的扬州从公元前486年诞生起,就一直是中国古代水路交通的枢纽,从墙上这张《清代水路交通图》就不难看出扬州占有多么重要的地理位置,千里运河在这里交汇万里长江,扬州成为中国最繁忙的商业港口。海盐、茶叶、珠宝和中药材四大物流集散,业盐、漕运、河务三大要政集聚,徽商占着地域的便捷迅速扩张,晋商抢先成立了扬州的第一个会馆(山陕会馆),加上清代垄断的盐业政策所诞生的一大批红顶商人,就连乾隆皇帝也感叹他们“富甲天下”。扬州,成为两京之间最重要的经济城市。
富甲天下的商人们一边享受着以“三把刀”为标志的“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物质生活,一边讲究着“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的文化追求。大大小小的私家宅院深处,忙碌着各种风格流派的戏班和琴师;南南北北的楼堂厅阁的相聚,交流的是历代名流才子的典册、画卷,扬州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
消费市场。
清代官吏崇文,盐商养士,常常是“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形成“天下文士,半集维扬”的文化鼎盛现象,“扬州八怪”应运而生。
扬州八怪不是八个人,当年在扬州卖画为生的也不仅仅只是这十几位画家,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清代集中在扬州的名画家就有八十多人,裱画店就有百家之多。康乾盛世时的扬州,除了以此为生的大批字匠、画匠外,众多儒商也都有丹青传世,扬州对诗画的创作和欣赏,有着厚重的社会基础。
扬州八怪大都布衣,仅少数人有仕官生涯。贫苦的生活,失意的科举,使八怪的诗画贴近生活,赋有哲理,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扬州八怪除了高翔、罗聘是
扬州人,其它大都是客居扬州。以画为生的现实生活,注定了他们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创作方式。一边大量地创作,一边不断地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只有推陈出新,才会有更好的市场效应。
他们既针砭时事,刻划入木三分;又常常超然于现实,富有禅意。扬州八怪建树了中国画的一代奇峰,成为“领异标新”的佼佼者,对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扬州八怪简介】
【金农】(1687~1763),号冬心,浙江杭州人,晚年寄居扬州。
金农早年屡试不第,后荐举又未取,遂以布衣自乐,游历天下。金农先工颜体,后习汉隶,因秃笔写字,渐成风格,以“漆书”闻名于世。五十岁后始尝作画,风格高古,以佛像、墨梅见长,晚年就寄居在我们西方寺内,以卖画和糊灯笼为生。
【郑燮】(1693~1765),号板桥,扬州府兴化人。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老百姓口碑最好的一个,他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举人、乾隆的进士,虽作官范县和山东潍县十多年,却“两袖清风”,因灾荒被革职后,回扬州重操旧业,依然卖画为生。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使他写出“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赋有哲理的作品。前面展出的一幅板桥画作上,几竿瘦竹,满纸寒风,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有这样的作品,我们就不难明白老百姓为什么那么喜欢郑板桥了。
“三绝诗书画”的郑板桥,书法自称“六分半书”,是以汉隶为八分书,融入真、草、篆、行的成分。章法上大小、疏密、粗细、动静相结合,俗称“乱石铺街”。
【黄慎】(1687~1770),福建宁化人。黄慎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一生布衣,数番客居扬州,卖画
为生。
黄慎十三、四岁即开始学画、作画,直到八十四岁过世,前后达七十年之久,是扬州八怪中绘画生涯最长、存世作品最多的。黄慎生性开朗,取号“瘿瓢”,以庄子的“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自喻。作品以人物画为主,由工笔、小写意、大写意一路发展而来,风格泼辣豪放,后世学者认为达到了“纵横传神,天机流露”的大化之境。从这里展出的一幅复制的《钟馗图》就可以看到,眼部的传神、须发的质感和衣褶的线条都达到了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
被称为“风神独绝”的黄慎草书,单个字很难辨认,从大篇结构看却“满纸苍藤,怪石奔涧”,字中有画。
【汪士慎】(1686~1759),号巢林,安徽歙县人。
汪士慎嗜好喝茶,擅长画梅花,作品廖廖数笔,便枝影横斜,再配以万蕊千花,以繁花取胜,满纸冷香。汪士慎擅长隶书和行书,所用印鉴也大多为自己
所刻,是一位诗书画印都有很高成就的画家。
五十四岁时左眼失明,刻印一方:“尚留一目看梅花”,六十七岁时双目失明,自谓“从此不复见碌碌常人,觉可喜也”,仍写狂草大字,被好友金农称为“盲于目不盲于心”的奇人。
【李方膺】(1697~1756),号晴江,扬州府南通人。雍正年间受保举,历任山东乐安和安徽滁州、合肥等六地的知县,终因不知攀附,得罪上司,两次被弹劾丢官,后往来于扬州、南京间卖画。
也许和李方膺近二十年的宦海生涯有关,他以画“四君子”为主,也许更和他两次被罢官有关,他特别喜欢画狂风中的松和竹。“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都出自他画中的题款。
【李鱓】(1686~1762),号复堂,扬州府兴化人。
网络剧
李鱓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后出知山东临淄、滕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再至扬州卖画为生,与同样在山东当过县令的郑燮关系最好,郑板桥戏称“卖画扬州,与李同老”。
李鱓绘画受石涛笔法的影响,生性狂放不羁,画题广泛,崇尚写意,形成任意挥洒、水墨奇趣的独特风格。喜欢在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画面有趣。李鳝的行楷与金农的“漆书”、板桥的“六分半书”、黄慎的草书并称齐名,一方“卖画不为官”的印章也是他坎坷一生的写照。
【高翔】(1688~1753),号西唐,是八怪中土生土长的扬州人。
高翔终身布衣,与明代皇室后裔、“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交谊深厚,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石
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
高翔是一位诗书画印的全才,除擅写隶书,著有《西唐诗钞》外,石涛曾请其制印,金农的印鉴也大都出于高翔之手。当然,高翔终究是位画家,所画梅花疏枝瘦朵,以韵取胜,简练的画面与汪士慎的繁梅被称为“梅花二友”。
高翔晚年右臂残废,遂以左手作画,常以扬州园林风景、郊外风光为题材。这里复制的《弹指阁图》是高翔山水画的代表作,构图工稳,意境深遂,古树、萝藤、阁楼、竹篱,老者柱杖,后生微趋, 加上“弹指阁”的题款,隐含禅意。一幅画,让人读,更让人想。
【罗聘】(1733~1797),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扬州,但年少丧亲。一生布衣,为金农入室弟子,是扬州八怪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什么ipo罗聘所画人物、山水、花卉无所不精,尤其擅长画人物,其《鬼趣图》曾轰动一时。由于《鬼趣图》手法夸张,讽刺犀利,罗聘也被称为我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位漫画家。
天姿聪慧,又博闻多艺的罗聘,晚年以指作画,
胜过挥毫。展出的指画《葫芦图》枯湿浓淡层次分明,情趣天成,引得后世多有效仿。罗聘的妻子方婉仪和两个儿子都擅长画梅花,有“罗家梅派”之称。
罗聘在扬州彩衣街弥陀巷内的故居至今保存完好,2008年6月,罗聘故居“朱草诗林”已对社会开放,欢迎大家有机会前去参观。
【陈撰】(1678~1758),号玉几山人,浙江鄞县人。比罗聘大55岁的陈撰是扬州八怪中年龄最大的,也是扬州八怪中唯一不以卖画为生的。
陈撰精于碑版、书画鉴定,初馆于项氏盐商玉渊堂,再馆于程梦星的筱园,后馆于两淮盐运商总江春的康山草堂。其间陈撰娶妻生子一应开销都由主人承担,可见扬州盐商养士之盛。八年级上册数学试卷
陈撰为人品性孤洁,所作花卉疏简闲逸,格调清雅,但传世作品极少。
分手后的qq个性签名【华喦】(1682~1756),福建上杭人,终身布衣,曾为江西景德镇瓷坊绘过窑瓷画,后来长期居住扬州,靠卖画为生。
华喦绘画功底扎实,能工整细绘,又能阔笔写意,创立了兼工带写的小写意花鸟画风,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高凤翰】(1683~1749),山东胶州人,雍正年间曾任安徽歙县县丞,绩溪县令,后在泰州巡盐分司任上被罢官,从此便客居扬州卖画为生。
高凤翰是当时扬州刻印的领军人物,收藏也达万方。55岁右臂病废后,改用左手书画,笔墨独具拙趣。
【边寿民】(1684~1752),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人。
少年时家境贫寒,以授课为业,工诗、擅画,尤以泼墨芦雁驰名。为观察芦雁的神态,曾“结茅苇际”,与雁为伍,笔下芦雁,不仅形态真实,而且能反映出它们的生活习性,人称“边雁”。雍正为亲王时,室中就曾悬挂过四幅“边雁”。
相对于八怪其他同道,边寿民的境况要好得多,可谓“一招鲜,吃遍天”。
【李葂】(约1691~1755),安徽怀宁人, 少年考中秀才,名列第一,受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邀请来扬。李葂诗名高于画名,作诗入手立成。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李葂以布衣身份奉诏试诗,被赐皇家绸缎。
李葂的画极为少见,扬州仅存一幅墨荷图轴,虽一荷一花,几根水草,却笔精墨妙,极有神韵。
【杨法】(约1696~1762),字巳军,号白云帝子,江苏南京人,寓居扬州,终身布衣。
杨法性格孤高傲世,作品流传极少,但他诗、书、画、印四艺精工,常常打破常规,别开生面。画韵潇洒清逸,书法奇古夸张,风格前无古例,在八怪中独具一格。
【闵贞】(1730-1788年尚在),江西南昌人,侨居汉口,流寓扬州。据《扬州画舫录》记载,闵贞12岁时父母相继而去,为追写双亲遗像,奋发学画,人称“闵孝子”。
闵贞以人物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