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县前街小学 
山水画,是一种表现山川之妙并能为人类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画种。中国的山水画起源甚早,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已有了山水画,但实物未见流传。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山水画,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前面我们在人物画一节中已谈到,顾恺之的这两幅画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体的,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
  但是,作为人物背景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却结合得很完整,表现得也很真实。山石开始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尽管这种表现还停留在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初,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到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才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种,并出现了戴逵、宗炳、萧绎等以山水画著名的画家。宗炳所著
《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光辉顶峰。民殷国富,政治,外交活跃,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这个时期的画家,有文献和画迹可考的近四百人,他们有如星灿烂,辉耀于画坛,其中杰出的山水画家有李思训父子、王维、张燥、王墨、毕宏、郑虔、王宰、卢鸿、项容等。画圣吴道子,在山水画方面也有卓越成就。
唐代的山水画具有划时代意义,具体表现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立。一派是青绿勾斫,以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为代表。李思训是唐朝宗室,曾封右武卫大将军,故画坛上称他为大李将军,称李昭道为小李将军,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以来的传统画法,使山水画技法达到了成熟的地步,被后人尊为北派山水的始祖。二李的画法是以墨笔勾勒轮廓,用青绿重彩设,画树多用夹叶,有时还用泥金勾填,产生金碧辉映、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
另一派为水墨渲淡,以王维、张燥、王墨为代表。王维字摩诘,是诗人,又是画家,他能画破墨山水笔意清润。苏东坡评论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故后世强调诗情墨趣的文人画家,把王维奉为南宗画派的创始者。其实唐代对水
墨山水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应是张燥、王墨。I
八一建军节的短句张躁,善画山水松石,据说他作画用秃笔,有时还用手摸绢素,画松树能双管齐下,一支笔画生枝,一支笔画枯枝,出现润含春泽,惨同秋的两种笔墨效果。他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摔跤吧爸爸原型的创作原则,成为画学上的不朽名言。
王墨(又名洽),是泼墨法的创始人。据说他作画常在酒醉之后,用墨泼洒绢上,随其浓淡、形态,画出山石云水,十分神奇巧妙。可见王墨对水墨性能已能充分掌握,这对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而五代则是通往这个顶峰的桥梁。在山水画方面,荆浩、关同是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
荆浩,长期隐居在山西太行山的洪谷,故号洪谷子。他重视写生,创造了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法。他的山水画取景广阔,故有大气磅礴之势,宋人称为全景山水。荆浩还著有《笔法记》,是有价值的山水画理论。
关同,师法荆浩,有出蓝之誉,故画史常荆关并称。他活动于秦岭、华山一带,其画笔
力雄劲,气势峭拔,表现出山川奇伟的气质,是得之于对真山真水的深切感受。
丧失劳动能力
宋代的山水画,发展了多种风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大发展,有代表性的画家是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父子,以及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家。另方面是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更丰富了,在重彩中讲究笔墨技法,提高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以王希孟、赵伯驹、赵伯啸兄弟为代表。
董源,南唐中主时曾任北苑副使,故称为董北苑他的水墨技法出类拔萃,多用披麻皴,辅以繁密的胡椒点,画树则简于枝柯,繁于身影,表现出江南山川草木丰茂,水气蒸腾的特点。设浅淡,不作奇峭之笔,具有平淡天真的风格。巨然,是个画僧,祖述董源,他的画明润郁葱,最有爽气后世常常以董巨并称,认为他们是山水画的一代巨匠,被奉为南派正宗。李成,因曾避居青州营邱,故后世称为李营邱。他的雪景寒林,骨干多显,挺拔坚实;具有北方山水特,能给人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美感,李成有惜墨如金之说,反映了他对墨法的重视。范宽,最初学荆浩,后来又学李成,但总觉得不能超越他们,于是定居终南山中,朝夕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以千岩万壑为创作基础,终于成为一代大家。范宽的画多为山顶密林一水边巨石,峰峦雄厚,气势逼人。后世评论
李成得山之体貌,董源得山之神气,范宽得山之骨法。郭熙,河阳人。他的山水取法李成而自成一格,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画树挺劲,枝头象鹰爪,画山耸拔盘回,折落有势;格局千态万状,变化丰富,故被誉为独步一时。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其子米友仁,字元晖,小字虎儿。画史上称他们父子为大米、小米二米。他们的画法称米点皱,米家山水突破了前人格局,另辟溪径,全用水墨浑点,泼墨、积墨、破墨并用,表现出江南雨景中,云山烟树,迷朦变幻,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二米的画法,把水墨渲染的技法提高了一步,开大写意山水的先河。
水墨山水发展到南宋,又有明显的变化。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号称南宋四家。他们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的新风格。他们画山石喜用斧劈皴,方棱峻峭,骨格峥嵘:画树多瘦劲挺拔,风致潇洒;用墨不作层层积染,而是从浓淡中求层次变化,一气呵成。故他们的画给人以苍劲挺健,而又清新俊秀的美感。在四家中,李画较为雄健苍古,刘画则偏于俊峭工细,马画坚实浑朴,夏画清妙秀远,各具特。尤其在章法布局上,他们能别开生面,打破荆、关以来全景山水的格局,而创造出边角取景法,使山水画产生新的意境。有诗云:画师(李唐)自发西湖住,引出半边一角山。马、夏因而获时人赠以马一角夏半边的称号马、夏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而且远及日本,促进了日本
画的发展。
宋代的青绿山水,虽继承李思训的传统,但却又吸收了水墨山水的优秀技法,虽精细巧整,而不繁琐纤弱,既有雄伟之概,而又无粗扩之嫌,在艺术上开拓了新的境界。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这幅画冈峦起伏,绵亘千里,江河湖泊,浩渺万顷,其间穿插以庄院、村落、舟桥、人物,结构井然,敷瑰丽,表现了画家的艺术才华。王希盂是宋徽宗时画院学生,画这幅巨作时才十八岁,可惜二十多岁就死了。其后,南宋赵伯驹、赵伯潇兄弟,继承了青绿巧整一路风格,形成了南宋青绿山水的复兴局面。赵伯驹画有《江山秋图》,堪称《千里江山图》的姊妹卷。
元代,山水画的发展极为兴盛,在这方面表现出了许多成就。特别是水墨山水,更是风靡一时,在元代画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元代最有影响的山水画家是赵孟烦、高克恭,以及称为元季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与南宋相比,元代山水画风,又有不同。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又一变也。投资合作协议书范本它说明了从唐、五代、北宋、南宋到元代,山水画在不断地变化。变化才有生气,才有发展,元代山水画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这时期,由于蒙古贵族的统治,汉族知识分子倍受歧视,处于苦闷榜惶境地,于是逃避现实的隐逸思想,在士大夫中广为流行。这种思想促使画家深入山林,以造化为师,探索山川奥秘,从而使创作富有生气。由于画家有感而发,力求通过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思想,困而使创作富有了个性。此外元代画家明确提出以书法人画,使绘画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在绘画材料上,从用绢转为用纸,产生了更丰富的墨变化,但也要求画家有更高的驾驭笔墨的能力,故元人的水墨技法很有创造,为水墨山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赵孟烦,字子昂,号松雪。他是一个有多方面才能的画家,他在全面继承唐宋绘画遗产的同时、竭力反对南宋的院体画风,强调到处云山是吾师,主张把书法用于绘画中。他能画工整的青绿,也能画豪放的水墨,董其昌评其为有唐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旷。他的存世之作《鹊华秋图》画的是真山水,较为写意:而《秋郊饮马图》则较为工整巧丽。高克恭,号房山。他的山水学米芾父子,而兼取董、巨之长,在淋漓的笔墨中有清新之气。学习米派的还有方从义,他号方壶,喜用渴笔焦墨,枯而能润,是米家山水的发展。
在山水画上,成就卓越,地位极高的是元季四家。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五十岁左右才专门从事山水画创作。他先后进入虞山、富春山居住,领略江山之胜,并时时于皮袋
water中,置描笔在内,或干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他的画喜作长披麻皱,山头多矾石,林木苍秀,岩壑清幽,意境深远。据说,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经营七年才完成,足见其苦心孤诣的创作态度。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他的画喜为解索皴,加以破笔点,笔精墨妙,茂密苍郁,却密而不塞,郁而逸秀,千岩万壑,林木幽深,纵横离奇,莫辨端倪,极有艺术魅力。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他的山水常用渴笔作折带皴,喜为平远之景,笔墨无多,意境深幽,萧疏秀峭,清新俊逸。他与王蒙一疏一密,异曲同功,皆臻妙境。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他的画纵横跌宕,水墨因蕴,是四家中唯一喜用湿笔挥洒者。他同其他三家一样,对明清山水画有重大影响。清吴历评他的画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浑然天成,五墨齐备
阿切尔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