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
武汉娱乐
武汉东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
作者:彭贤则 余谦 袁彩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22
        摘要:湖泊湿地生态旅游是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从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入手,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功能,立足于生态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与整合的背景,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东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探索东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以促进东湖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实现湿地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东湖湿地;生态旅游;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东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1.地理条件。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郊,每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是武汉市最大的风景游览区,号称中国最大的城市内湖。东湖景于华中地区湖北省武汉市,一
个人口众多的城市,其市区.常住人口可达910万,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与长沙、郑州、洛阳、南昌、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相距700公里以内,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约1200公里。
        2.资源条件。东湖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一首先,它的极具号召力的一个卖点就是被号称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内湖,其次,虽然最近几年由于城市发展,湖水的水质受到了一定的影啊,但与其它城市内湖以及类似的风景区相比,东湖水质相对一较好,因此,不会对东湖旅游水上活动,以及水岸周遍观光娱乐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3.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武汉是一座以水为名的城市,号称为百湖之城,而东湖又是武汉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岸景观,所以武汉在全国打造良好城市形象与实施东湖品牌战略二者之间是具有互补性的,如将武汉东湖这一独特景区很好的加以利用,使得武汉水上旅游产业远近闻名,对改建武汉市的市容市貌的也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一箭双雕。东湖景区人文气息浓郁,周边分布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众多知名高等学府,而且是同志在解放后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和《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和标准》等相关评定资料中的评价标准,结合东湖实际情况从生态价值、资源价值、开发价值、湖泊湿地特价值四个方面,选取了22个评价因子素,构建一个评价体系,以期对东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给出全方位的评价并给出东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评价指标体系分目标层(A)、项目评价层(B)和因子评价层(C)(如表1)。
        1.确定指标权重
        由于东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定难以量化,为了使评定结果不受主观判断和多种因素影响,我们选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将分散的咨询意见,转变成数量化与集中化的思想,并有效的处理旅游资源评价中难以用定量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通过对22位专家、政府官员、旅游区居民和旅游者发放调查问卷,采用19标度层次分析法(表2)对同一个层次中影响因子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评定矩阵。然后,根据问卷上各位专家对各评价因子间权重分配标定值矩阵,计算出各因子的相对权重,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
        2.评定标准说明
        我们给专家提供一个评分标准,以此减少由专家评分带来的主观性。具体评价标准(表3)如下:
        3.评价指标体系分值计算
        东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最终分值是由ABC三个层级相加得出。各层级的评价总分是由该层级指标分先后乘以该层权重与上一级权重。W= 示中,为各层指标权重, n层指标得分。
        4.评价结果
        将先前20位评判专家对东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逐项打分情况进行加权平均,然后将得到的评价指标分值乘以权重(表3),得到各层级的项指标得分,将它们相加得出东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分值。得到项目评价层B的权重得分(表4)。
        东湖的资源奇特性罕见,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我们可以看到在东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中,它的资源价值得分为28.92分,是4个子系统层中最高的。这主要得益于东湖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景区内部共分五大景区听涛、磨山、吹笛、
落雁、白马。景区各具特,移步换景。但是规模丰度几率得分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生态价值得分25.14分,排名仅次于资源价值,东湖湿地的自然性和景观多样性,都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具备开发的条件。湖泊湿地特价值得分15.32分,说明东湖湿地单独针对湖泊湿地特的开发价值不高,应该发展将东湖多元化发展。开发价值只有5.97,是子系统中最低的,这说明东湖的旅游发展潜力很大,如果有外部资金对东湖旅游设施进行投资,开发出与周边景点关联度较高的旅游产品线路,那么东湖湿地生态旅游将有极大的潜力。总之,东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为75.35正处于开发旅游起步的阶段,需要地方政府及其外来资金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
        三、东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对策
        通过对东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和资源的定量评价,可以知道:东湖湿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较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是鉴于东湖湿地生态脆弱性和旅游发展现状,需要地方政府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借助行政手段来维护东湖生态环境的稳定,同时应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高端规划和设计东湖旅游开发,把东湖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湖泊湿地生态旅游胜地。
        1.加强东湖生态资源保护
        1)构建完整的风景区植被生态系统。对现状的山水格局、植被格局予以保护,对景区已有绿化成果予以保护,丰富物种,丰富层次,提高绿量。其主要手段是以落雁、白马和滨湖景区为重点,加大乡土水生植物应用,构建从挺水、浮水到沉水植物的连续湿生景观带;以磨山、南望山、喻家山、马鞍山等山体植被为重点;以磨山景区、梅园景区以及吹笛景区内山体带之间的谷地区域以及吹笛景区内的滨水区域为重点;以听涛、梨园景区现有的人工植被为主;以马鞍山森林公园片区和区内农村居民点周边为重点;结合岸线、堤岸改造,营造丰富的滨水景观空间,将东湖水陆交界面建设成连续的环湖绿化景观带。
        2)水生动物的保护与重建。东湖湿地要通过自然繁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的方式来恢复水生动物种。通过大力发展没有环境污染的生态渔业、水生动植物繁殖、苗种的培育和人工增殖放流等途径改善东湖水生动物种类结构,提高东湖水生动物的多样性。同时,可以适当的提高休闲渔业的比重,建设垂钓娱乐区和鱼类观赏区。
        2.注重发展东湖特旅游
        1)旅游景观。滨水生态景观的建设不但可根据原有的不同的元素特征设计水上森林区、水生花卉区、湖边湿地景观区等丰富的景观形态(水上森林区可以以种植有武汉特的滨水植物水杉为主),还可以巩固水生态治理,包括对已有的滨水景观包括文化建筑进行进一步的修复与保护。
        2)旅游娱乐。东湖游客大部分是由一日游游客构成,过夜游客所占有比率很少。不夜城的旅游产品开发可以让游客更好的欣赏和体验东湖的美丽夜景,其主要功能包括游览夜东湖,举办灯火晚会,弘扬荆楚文化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东湖不夜城是属于娱乐性、休闲性质比较强的旅游产品,因此,可以针对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听涛景区里与楚文化风格相驳的建筑风格建筑进行改造,同时又可以巩固东湖的文化核心。
        3)旅游餐饮。在餐饮设计和开发方面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审核。杜绝破坏湖泊景观、不利湖泊生态的餐饮模式。参考东湖有关管理部门以及游客的意见,在对景区不造成任何环境破坏影响的条件下,可从水上餐厅的开发模式来考虑。其具体方案包括生态农家乐、中西式休闲餐厅以及野趣烧烤等,增加景区餐饮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从而既可进一步扩大了景区餐饮的多样性,又可以让游客在用餐时,体验东湖的湖光美景,增加了观赏性。
        3.努力提高东湖旅游经济效益
        1)加强宣传推广,打造良好形象。东湖的生态旅游对居住在东湖周边的民众是一种全新的事物,他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接受及适应能力都尚未普及,因此要加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大力提倡文明出游。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生态旅游发展的成效也同样建立在旅游者、当地居民、开发商和旅游从业人员等相关工作者对环境保护教育管理的基础上。
        2)创新管理手段,建立发展基金。东湖湿地周边部分居民和企业单位,过于片面的考虑自身局部经济利益,而没有长远的、宏观的预见性,从而忽视了整个东湖湿地生态大环境的经济利益。因此,如果想有效的保护东湖湿地的生态环境,政府或东湖相关管理机构可以成立东湖湿地旅游发展基金,对污染和破坏东湖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对象进行处罚,对保护旅游资源的对象进行奖励,鼓励大家都投入到东湖湿地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中去。
        3)完善培训机制,培养和吸引高层次旅游人才。东湖生态旅游现处于初始阶段,迫切需要一大批旅游管理、区域规划、环境科学和其它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湿地知识、了解三国文化和楚文化的导游人员。武汉市政府和东湖生态旅游管理方应培训一
批专业的外语导游,以吸引国外游客。同时,要满足东湖生态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要求东湖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方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参考文献:
        [1]杨开.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金相灿.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和管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彭贤则(1964-),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博士、教授。
        谦(1990-),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研究生。
        彩(1986-),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研究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