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竹枝词视域下近代女性的形象转变
055
[摘  要] 通过武汉竹枝词探析近代女性形象转变的具体呈现与复杂特点。近代女性的形象转变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装束服饰、出行娱乐和从业待客方面,也体现在思想观念上的教育平等、自由解放和婚姻幸福方面。这种转变带着新旧杂糅的含混性、瑕瑜互见的二重性,变革求新与传承续旧同在,积极进步与不足局限并存。以武汉竹枝词描摹近代女性形象的具体转变,剖析其复杂特点,不仅有助于竹枝词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女性解放的历史发展。
[关  键  词] 武汉竹枝词;近代女性;形象
武汉竹枝词视域下近代女性的形象转变
廖    驭
竹枝词也被称为“竹枝歌”,其起源于鄂西和巴蜀地区,经过唐代文人的文学加工后,开始作为一种新的诗体流传下来①。因竹枝词的内容较多反映社会生活、历史风貌,所以也具有“以诗证史”的作用。近代武汉的竹枝词数量颇丰、主题广泛,被收入徐明庭校辑《武汉竹枝词》中的多达1095首,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近代以来尤其是清末民初武汉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情况[1]。其中女性作为一个体,在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呈现出崭新的女性形象。
然而,相关研究成果多从市井文化出发,研究竹枝词中呈现的商业民俗,虽有少数论文提到了女性的转变,但大都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整体的呈现。本文从女性的研究视角出发考察该时期的武汉竹枝词,探析近代女性形象转变的具体呈现与复杂特点,以求构筑起社会转型时代背景下新女性走向开放自由、思想解放的历史图景。
一、女性形象转变的具体呈现
在传统社会不断向近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受武汉市贸繁荣的商业风气与西方文化输入等因素的影响,身处时代洪流下的近代女性在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上都发生了多方面的转变,呈现出开放进步的新女性像。
(一)日常生活中的新变
身处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武汉竹枝词中近代女性的形象转变首先体现在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新事物、新气象悄然渗透在女性日常生活的装束服饰、出行娱乐和从业待客中,共同构筑起了紧随时代潮流、日益
开放的新女性形象。
在装束服饰方面,装束服饰不仅具有实用和审美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社会风俗以及体形象的
转变。武汉竹枝词中,近代女性由传统保守逐渐走向大胆开放。“香肩隐约垂双带,嫩腿些微露一弯。”②传统闺秀含蓄保守的服饰日益开放,也逐渐革除了缠足等传统陋习,“女儿剪发学西装,双足天然体态强”。而眼镜、手表等传统社会未曾有过的新式装扮开始出现并形成潮流,如“金丝眼镜玉罗袍,鬓发蓬蓬裤脚高。皓腕红衫新手表,不施脂粉也时髦”。“不论雏姬和老姥”,在装扮上都追求时尚,认为“汉妆毕竟太平常”,进而“文明女子学旗妆”,紧跟时代潮流,同时也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眉痕黛本天然,却把并刀尽弃捐。不信新来眉样好,两条弧线额头前”。众多女性效仿西方明星将眉毛剃去,代替为纤细平远的眉样,其不再局限于传统服饰,呈现出开放包容的女性形象。
在出行娱乐方面,近代女性逐渐摆脱传统居于深闺的多种局限,压抑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呈现出向豪爽爱玩、开放自在的女性形象转变。时代进步下,女性的娱乐方式开始变得多样与开放。如竹枝词中写到女性喜欢以打牌作为日常的娱乐消遣:“月夕花晨置酒招,钗光鬓影互相撩。飘壶一桌消长昼,讲究三条与四条。”同时也钟爱到汉口繁华的新市场彻夜游玩:“如云女士往来忙,百戏纷陈新市场。千盏电灯天不夜,平台高处月如霜。”近代女性以一种“狂欢”的姿态,打破了传统对女性出
注释:
①祝注先:《论“竹枝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第77-84页。 ②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第342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
不再另注。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训练国家级项目“数字人文之竹枝词里的武汉三镇”(项目编号:GCX2234)。
056《名家名作》·研究
行娱乐的种种限制,释放出一种自在和俏皮的天性。[2]正如武汉竹枝词所写:“热闹场中总到临,莫教豪兴让男人。西施颜东施貌,两样人才一样心。”近代女性开放新风的豪情不输男性,热闹的场合总有她们的身影,无论外貌美丑,都有一颗豪爽爱玩的心。
在从业待客方面,近代女性从事的行业愈发广泛,待人接物大方得体,逐渐改变了传统性别歧视的偏见,呈现出向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转变。无论是“产科医士女郎中,也坐包车马路冲”中争分夺秒、行匆匆的产科女医生,还是“娘行心里如秦镜,未许堂倌油乱揩”中手握算盘、心如明镜的女掌柜,抑或是“猪油辫子鲇鱼脚,拣罢棉花又拣茶”中拣茶拣棉花、忙忙碌碌的女工,女性开始活跃在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业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琐屑里。此外,女性在待人接物上也呈现出自信独立的开放姿态 ,“大方全不避生人,茗碗烟筒笑语亲,几句寒暄通套语,舌尖透出十分春”。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中勾勒出了一个落落大方、淡定从容的新女性形象。
(二)思想观念上的新变
除了日常生活的转变,近代女性的形象转变还深刻地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女性冲破了传统封建礼教的多重束缚,大胆地追求教育平等、自由解放和婚姻幸福,呈现出积极进取、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形象。
在教育平等方面,近代女性颠覆了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后观念,开始接受教育并且追求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湖北已有女子学堂二十余所,接受教育的女性近千人①。武汉竹枝词中亦有对女学生体的描述:“短裙齐胯黑油油,长袜包胫露膝头。考试已完何处去?公园影院可勾留。”寥寥数笔勾勒出女学生在考完试后结伴游玩的欢快情形。同时,随着社会发展、思想转变,女性也在追求接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比如武汉汉口出现了“去岁学校有新章,女弟男生做一堂”男女同校学习的情况。此外,女性还打破了军校历来只收男性的传统,短发戎装,与男性同样操练,大开革命新风,“鄂渚新培革命军,赵赵学子作干城。千年古国开新局,短发戎装看女兵”,呈现出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的一面。
在自由解放方面,近代女性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改传统闺中女子唯唯诺诺的形象。如“胭脂队里议纷纷,说到人权气不平。昔日自由今解脱,名词都为女儿新”,众多女性为人权问题而愤慨不平,踊跃发表各自意见[3],展现出女性独立思考、勇于追求自由解放的崭新一面。同时,女性也逐渐摆脱了传统依附从属的思想观念,“女子都知习女红,文明教育渐开通。从前分利今生利,衣食无须溷乃公”,开始自食其力,以经济独立来实现真正的自由解放。此外,女性还由关注自身转为高度关注国家的解放和发展,“自挂头衔小伟人,旧衣旧帽派偏新。国家社会担基重,妇女丛中暗出神
”,一改传统的儿女情长,呈现出向深明大义、忧国忧民的女性形象转变。
在婚姻幸福方面,近代女性逐渐摆脱了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思想观念的束缚,不再一味地妥协顺从,而是勇敢热烈地追求恋爱自由、婚姻幸福。如“君本青年妾女儿,大家都是学生时。暗中订个金兰谱,为恨今天相见迟”,写出了女性在学生时代便与意中人暗生情愫、自由结合的美好姻缘,也饱含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4]。同时,女性在与男性的交往中也由传统的避讳忸怩变得更为大胆开放,“相见还须酒合欢”,以至于堂倌弄错了称谓“当作新婚夫妇看”;“男女凭栏坐语低”,以至于在不相识的人眼里“居然亲爱像夫妻”。女性在婚恋观念上呈现出从封建保守到大胆开放、从过分在意旁人目光到注重自我内心感受的转变,整体描摹出一个不同于以往、勇于追求婚姻幸福的新女性形象。
二、女性形象转变的复杂特点
由于身处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近代女性的形象转变也呈现出新旧杂糅、瑕瑜互见的复杂特点。一方面,女性在日常生活、思想观念上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新变,但在变革求新的同时传统优秀的礼节风俗、伦理道德始终影响着女性的行为表现,因而呈现出新旧杂糅的含混性。另一方面,女性由旧到新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局限,过度求新的急剧变化之下,部分女性未免又陷入了奢靡庸俗、趋利轻浮的窠臼,因而又呈现出瑕瑜互见的二重性。
(一)新旧杂糅的含混性
武汉竹枝词中的近代女性,在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都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的新女性形象,其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旧俗逐渐被新风所取代的过程,但传统作为华夏儿女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其中优秀的礼节风俗、伦理道德早已根植于心,也深刻影响着女性在日常生活与思想观念上的表现。
女性在一些传统节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与行为表现得以延续和传承。如在春节时的“元旦黎明拜岁忙,
注释:
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第621页。
057
开门先向喜神方。试看黄道是何日,妇女纷纷邀出坊”,“出坊”也被称为“出方”,是延续至今的传统年俗,妇女们会在正月初一后择一黄道吉日结伴出行,到寺庙烧香拜佛、求神赐福[5]。又如“桂子盈盈白露凉,育儿心切晚添妆。蓬门少妇金闺女,并作瓜田一夕忙”,中秋节又被称为“闺人节”,有送瓜、洗眼、摸秋等礼俗,女性会在这天夜晚摆上供品祭月,也会热情地接待送瓜的众人,以求多子多福。这些都体现出近代女性延续传统信仰的虔诚恭敬的一面。除日常的传统习俗外,女性在思想观念方面也有传承续旧的一面,传统道德中孝敬父母、教育子女的观念深入人心。如“涂家孝女养孀亲,剪纸成花巧夺春。手执惊闺沿户卖,货郎谁识女儿身”,体现出女性恪守中华传统美德,奉养父母、孝义为先的高尚品
质。同时,“衣鞋鲜洁粉脂香,解语春莺舌似簧。此地闺人工打扮,见他儿女想他娘”,孩子的乖巧机灵离不开其母亲的悉心教导,也表现出女性积极承担起传统教养子女的家庭责任,呈现出教子有方的贤妻良母形象。
由此可见,近代女性在变革求新的同时也受优秀传统的影响,存在着传承续旧的一面,其形象转变呈现出新旧杂糅的含混性。
(二)瑕瑜互见的二重性
武汉竹枝词中近代女性的形象转变具有积极、进步的深刻意义,其打破了传统父权社会下对女性的诸多设定,勾勒出女性逐渐摆脱依附性的“他者”地位走向觉醒解放的历史图景。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将女性定义为具有依附性的“他者”。传统父权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对女性进行了诸多方面的限制与设定,如传统女性要含蓄矜持,要遵从三从四德,女性沦为客体和他者,其形象也依据男性的审美旨趣被塑造和被固化。而武汉竹枝词中所展现的近代女性在妆束服饰、出行娱乐和从业待客方面的形象转变都体现出女性体对传统权威的挑战和超越。女性大胆追求装扮自由、天性释放,活跃于各行各业中,改变了传统迎合顺从于男性审美的刻板女性形象,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同时,近代女性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进一步体现了女性的自我觉醒,无论是追求教育平等、自由解放还是婚姻自主,都体现出近代女性主体性意识增强,以及摆脱依附性“他者”地位的强烈意愿与坚定决心。武
汉竹枝词真实地记录了近代女性解放的历史图景,展现出女性崭新的精神风貌。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到女性转变的不足与局限。如“不同贫家与富家,日趋侈靡任奢华。装绒肩缎皆陈迹,爱着西洋异样花”,过于追求新奇时尚助长了盲目攀比之风,部分女性无论贫富,其消费都趋于挥霍奢靡,且过于浓妆艳抹,其品位也不免落俗,“新装刻意学时髦,嫩乳衬细腰。自是璇闺金玉质,路上疑是董妖娆”。而思想观念的急剧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女性唯利是图,如“翠羽明珠压鬓鲜,荆钗埋没孟光贤。效颦堪笑东施女,也要金缯作聘钱”,部分年轻女性以自己的婚姻谋取财富,要求高昂的聘礼,将纯粹的情感物质化。
然而,此处论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为了贬低女性由旧到新转变的价值,恰恰相反,摆脱封建束缚所带来的思想开化、意识觉醒以及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的新变是意义非凡的,也是广大女性思想解放、争取自由平等的良好开端,但我们也需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其瑕瑜互见的二重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武汉竹枝词我们可以窥见近代女性形象转变的具体表现与复杂特点。武汉竹枝词中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转变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装束服饰、出行娱乐和从业待客方面,也体现在思想观念上的教育平等、自由解放和婚姻幸福方面。同时,这种转变又带有新旧杂糅的含混性与瑕瑜互见的二重性。武汉娱乐
但不可否认的是,武汉竹枝词中近代女性的形象转变意义深远,其展现了女性开始摆脱传统封建的束缚,逐渐走向开放独立、自由平等的历史图景,也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为女性解放运动而不懈奋斗。描摹近代女性形象的具体转变,剖析其存在的复杂特点,也为深刻理解女性解放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指导经验。
参考文献:
[1]徐明庭.武汉竹枝词[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杨薇,周霞.从《武汉竹枝词》看清中后期汉口市井文化的特点[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30(1):72-76.
[3]田一颖,刘利民,李忠华.竹枝词视域下的清末民初武汉社会风尚[J].兰台世界, 2013(3):70-71.
[4]胡俊修,索宇.民国武汉竹枝词的平民化取向:以蔡寄鸥作品为例[J].三峡论坛, 2012(4):85-88.
[5]潘大礼.近代女性日常生活的变迁:以湖北“竹枝词”为中心[J].三峡大学学报,2012,34(5):47-51.
作者简介:
廖驭(2002—),女,汉族,中南民族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