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艺术”早期中国电影字幕探析
|RADIO &TV JOURNAL 2020.04
有声电影技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早在1931
年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就与法国百代公司利用蜡盘发声
技术拍摄出了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但由于当时的技术、资金以及方言的限制,
有声电影技术产生后中国的电影公司并没有马上开始拍摄有声电影,
而是进入了从配乐到人声再到逐渐有声的过渡时期。从1913年前后对故事片的尝试,到30年代成熟的故事
片,字幕不仅是帮助观众理解影片内容的信息补充,
也作为影片的一个独立元素,构成了早期中国电影独特的
美学特征。本文基于中国早期无声电影,
从电影本身出发,探讨字幕对于电影传播的独特价值。
一、电影字幕增强影片的叙事能力
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最早的电影并不具有叙
事的功能,他们或作为记录的手段,
来拍摄记录戏曲唱段、地理风光;或作为教育的手段,
拍摄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片。1913年前后中国电影开始了故事片的探索,但仅依靠演员的表演想要展现完整的故事情节是非常困难的,这时电影字幕卡便开始在故事片中运用。目
前,我们能够看到最早的中国电影
《劳工之爱情》(1922年),是由张世川导演、郑正秋编剧,
讲述了郑木匠为了求取药铺老板的女儿所发生的有趣故事。在这部23分钟的影片中,共有字幕镜头50个,内容上涵盖了背景介绍、场景转换以及人物对白。虽然在这部电影中已经能看到字幕卡的运用,但影片中的多数字幕画面无论内容多少,停留的时间都不过两三秒。此时观众还没看清字幕卡的内容,画面就已经切换到了下一个场景。同样,在文字排列上,影片中所拍摄的字幕卡,很多文字内容都处于画面之外。尤其是很多比较长的英文字幕,画面中能看到的都是不完整的句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电影
拍摄者们虽然在影片中增加了字幕,
但是对于电影字幕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还没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时演
员的表演还没有摆脱文明戏的套式,
电影依然要靠演员们夸张的、喜剧化的表演弥补着声音元素的缺失,
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中国无声电影进入了成熟时期,字幕的普遍运用,不仅使得电影能够表现复杂的故事,
同时也能传达出具有社会启蒙作用的进步思想和意识倾
向。1931年卜万仓导演的电影《恋爱与义务》
中,字幕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目前能看到的片段中
(残片前45分钟)共有56个字幕画面,根据文字内容的多少,
每一幅字幕的播放时长也有了区分。其中较长的字幕在8-10
秒,而较短的字幕则在4-5秒之间,观众有足够的时间
可以阅读每一幅画面中的文字。此外,
影片中字幕卡根据功能不同可以分为“对白型”
“说明型”以及“片头字幕”三种。“说明性字幕”交代了背景,
介绍出场人物,串接故事情节,使得电影可以表现更为复杂的故事;
“对白型字幕”弥补着电影的声音缺失,
补充人物间重要的对白。字幕的运用使得演员再不需要用过于夸张的表演来体现电影的含义,表演逐渐开始注重表情等细节方面,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
二、双语字幕与文化传播
中国早期电影都采用了双语字幕的形式,
这种双语字幕的出现也受到了政治、经济、
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中国的电影事业起步于播放外片。为了打开中国电影市场,1920年以后外国制片商纷纷尝试在影片上加上华文字幕。1922年孔雀电影公司聘请留美影戏家程树仁氏,给影片《莲花女》翻译字幕为外片添加华文字
幕,拉开了外国影片添加华文字幕的序幕,
而这种双语字幕的形式也影响了后来国片的字幕发展。其次,
中国喜剧片电影一旦作为一种产业就不得不考虑它的经营,
和外片想要争取华人市场一样,当时上海的租界中有相当一部分外国观众,到1920年就有2万左右的外国人在上海租界生活。再加上当时中国的电影院也主要掌握在外国商人手中,考虑到电影在租界的市场以及发行问题,中国电影在制作中文字幕的同时也增加了英文字幕。最后,电影中增加双语字幕也体现了早期中国制片商对国际市场的拓展。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充满着激烈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不安的社会影响着电影经营,在有限的国内市场下,中国电影制片商们将目光投向南洋市场。国内拍摄的古装片、神怪片在南洋放映后大受欢迎,很多影片还没有拍摄,放映权就已经被南洋片商抢先购买,双语字幕运用极大地满足了南洋市场的需求。
除了常见的英语字幕外,在1927年上映的电影《盘丝洞》中加入了挪威文字幕,
电影《西厢记》中采用了中法字幕。双语字幕不仅体现了电影制片者们对国际市场的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1931年民国政府电影检查机构对电影字幕提出要求,禁止在国内映演的国产电影中加制西文字幕。1932
年后除了少数的参加展览或被外商购买的影片外,
其他国片不再添加外文字幕
视听解读
“无声艺术”
:早期中国电影字幕探析阴晁思雨
摘要:电影有声后,字幕作为图像和声音元素的补充,一直存在于电影画面最不显眼的地方。甚至有人讨论,
字幕的运用破坏了电影画面在视觉上的完整性。但默片时代,字幕以字幕卡的形式独立存在于电影中,是交代背景、
介绍人物、连通剧情的重要工具。在声音元素缺失的时期,
字幕通过文字化的表达和精美的艺术设计形成了早期中国电影独特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中国电影;默片;
字幕104
三、中国早期电影字幕的美学呈现
字幕作为画面声音的补充元素总是与电影画面伴随出现,而在默片时代,由于声音的缺失,字幕成了串接剧情的重要元素。在默片中以字幕画面独立存在,对字幕卡的设计也构成了电影独特的美学表达。
在最早的国产故事片中,字幕画面没有过多的设计,以简单的深背景、白字体的形式出现最为常见,但随着中国长故事片的拍摄,字幕画面的设计也愈发精致。长城画片公司于1925年拍摄的电影《一串珍珠》中,片头字幕就用了一组动画。整个字幕画面以手绘人物为引导,构思精巧,比今天许多电影的片头字幕制作都用心很多。在影片中,每一幅字幕画面都经过精心设计,字幕卡边框形式尤为多样,
打破传统单调的字幕卡设计。在字幕卡的边框设计上,既有代表长城画片公司的长城图案,也用了很多西方的建筑、雕塑形象,由此也可以看出20年代电影的“欧化”倾向不仅体现在电影场景和人物塑造上。此外,影片中的中英文字幕在字体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分。其中,中文字幕采用繁体字,书写上经过艺术化的处理,看起来更加柔和;英文字幕则采用不同字体,特意将首字母放大和外国电影中的字幕字体设计十分相似。
除了《一串珍珠》这样通过边框设计来丰富字幕画面以外,很多国片也将电影场景作为字幕背景,从而起到暗示、讽刺、写实的表意功能,丰富了字幕画面内涵。在1931年上映的电影《一剪梅》中,通过转场字幕中梅花图案的变化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命运发展;电影《雪山孤雏》中将电影场景作为字幕背景,营造了整部电影“诗意”的氛围。通过对字幕的设计,字幕画面与电影画面的联系增强,提升了电影的整体性。设计精美的字幕不仅仅具有交代背景、转场等实用功能,同时也具有了观赏的美学意义,提高了整部电影的艺术性。
四、结语
从戏曲纪录片到有声电影的逐步普及,中国无声电影发展的三十余年中,电影字幕虽然不是影片呈现的主体,但却弥补着声音元素的缺失,增强着电影叙事的功能。各家电影公司对字幕卡别具匠心的设计,也使得字幕作为早期电影中的独立元素具有了特殊的美学价值。以字幕为媒,早期中国电影向世界讲述
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扩大了中国电影的传播范围,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跨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海娜,邵海静.中国无声电影英译原因初探[J].当代电影,2015(08):118-121.
2.王晨.论电影《劳工之爱情》字幕翻译的得失[J].电影评介,2014(01):37-41.
3.施震岳.电影字幕功效与字幕美学[J].电影评介, 2011(24):5-6+18.
4.金海娜,邵海静.浅论无声电影的字幕形式与功能[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2):155-156.
5.钟大丰.中国无声电影剧作的发展演变[J].当代电影,1997(01):23-30.
6.李少白.中国电影艺术史(1896-1923)[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
7.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中国电影艺术在跨世纪之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黑幽默以一种无序的荒诞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内质吸引着大量电影工作者的目光。尤其以宁浩导演的“疯狂”系列、开心麻花出品的“荒诞”电影、全民热议的爆款《我不是药神》为代表,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电影票房。反观影片火爆的背后,是人们对当今社会现状的揭露以及对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矛盾根源的反思。
一、黑幽默的艺术背景
“黑幽默”最早起源于法国,强调“黑”二字,通常展现非常规的充满“荒诞、夸张、恐怖”的社会现实在“滑稽”的艺术化包装下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冷嘲热讽。黑幽默片通常让人从可怕的事物中看到滑稽的性质,对荒诞的世界感到绝望而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疯狂大笑,借以缓解莫名的生存焦虑和令人窒息的压抑感。它把个体和特定社会背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放大到极致,让人在忍俊不禁之后“细思极恐”。
不过,当黑幽默传入中国后,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中国影片的创作手法大体是内敛的,更崇尚社会责任感,因此西方的视觉冲击被含蓄地表现为离经叛道的叙事内核。黄建新作为中国黑幽默领军人,他的《黑炮事件》通过主人公赵书信违背常理的“寻棋”经历来反映现实中的官僚现象,这种创作风格在陆川的《寻》里也有迹可循。似乎可以说中国的黑幽默片是在寓言式叙事风格的尝试中萌芽的。随着时代变化,中国黑幽默的叙事风格也在变化,但追根溯源,它是黑幽
默片
视听解读
新世纪中国黑幽默电影浅析
阴边子捷
摘要:近年来,作为喜剧类型的样式之一,黑幽默的创作传统没有离开与时代社会的联系,由于它能给予观众意味深长的现实意义甚至是精神冲击,逐渐在以“悦众形式”取胜的喜剧片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下影人关注和探索的创作领域。本文拟列举中国跨世纪以来的黑幽默影片,挖掘其主题规律,从而探析这类影片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黑幽默;中国黑幽默片;新世纪中国电影
105
视听2020.0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