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机下生命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
疫情危机下生命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凸显了生命教育及其价值取向在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和偏差。生命教育应秉持人性化的教育观念、通过借助多元化的实践载体来感悟生命的价值。危情危机下,重构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教育体制中重塑生命教育的理念;二是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三是在社会实践中重视生命教育的体验。
关 键 词:疫情危机;生命教育;价值取向
一、引言
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疫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间百态,但是也彰显了国家的力量和人民的团结,引发了国民对于生命、教育的思考。生命,是教育的基石,也是教育和教学反思的原点。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积极部署,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保障了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通知》还指出要注重加强生命教育。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其价值取向的确立。
二、生命教育的缺失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刘济良教授认为,所谓生命教育,是指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进行完整性和人文性的生命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追求生命价值。通过这次疫情危机,可以发现生命教育相关主体都还存在着一些要解决的问题。
1.
政府层面:生命教育政策未能确立
在生命教育推行上,政府干预力度和行政手段缺乏,未形成系统的生命教育管理体制与支持机制,忽视了生命教育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在我国兴起,叶澜、张文质、郑晓江等学者都对生命教育进行了学术诠释和实践探索,直到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重视生命教育,才将生命教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但关于生命教育的本质、目标、实践方式一直都没有明确,生命教育的发展依然没有得到重视。
(二)学校层面:生命教育价值取向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单一,主要体现在重知识增长而轻树人宗旨。学校应当是开展生命教育和激发学生生命价值认识的主要场所。然而,在现实主义社会氛围驱使下,学校层面对生命教育价值的理解偏向单一化,只重视生命健康问题,忽略了生命积极力量的培育;偏向知识化,忽视了生命健康和社会责任,导致学校生命教育价值取向的歪曲和学生的生命困顿。
(三)社会层面:生命教育价值取向偏差
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生命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问题。对于生命教育价值取向偏差而言,就是人们在选择生命教育价值的过程中没有平衡好各方面的需求,导致了根本利益上的损害。在当代中国生命教育价值取向偏差主要表现在物质性与人文性的失衡,注重物质生命追求而忽视生命意义;生命教育价值取向偏向强调自我排他化,面对社会体,大多数人只关注个人生命安全等方面。
三、生命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
生命教育价值取向是生命教育领域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构建能够
培养具有健康生命观的学生,需要秉持教育观念人性化、课堂教学生本化及实践载体多元化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
(一)教育观念人性化
教育观念人性化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从个体生命的自然属性来看,教育意义在于启迪智慧,引导学生关照自身生命价值;从个体生命的社会属性来看,教育意义在于引导学生爱护他人生命,奉献社会;从个体生命的精神属性来看,教育意义在于舍弃小义服从大义,提高道德层次和精神追求。
(二)课堂教学生本化
生命教育核心本质是教师在引领学生增长知识同时培育学生生命成长。课堂教学中,教师职责是尊重生命,课堂教学生本化就是以学生生命为本的教育。郭思乐教授是最早研究生本教育的学者,他指出课堂教学生本化是基于教育的本原——生命的思考提出的。课堂上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重在激扬学生生命,激发学生对社会性、价值观的思考,感悟生命的价值和精神。课堂教学生本化就是以生命感动生命,以生命引领生命,师生才能获得生命的成长。
(三)实践载体多元化
课堂教育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生命教育是体验式、实践式的教育。课堂中教师的教是生命教育的启迪,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过生命的收获、失去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命教育不仅要求个体珍惜自己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生命,了解要通过生产劳动得到生命延续需要的物质,保存对未来的希望。生命教育需要将学生带入现实的场域去实践和感受,学生才会全面地了解,才能在真正面临各种情况的时候,做出理智的抉择。
1.
生命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阶段,人的发展同生产力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相一致。因此,生命教育价值取向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具体从教育体制、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实践中而得到体现。
欢乐颂3露西(一)在教育体制中重塑生命教育的理念
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
消费环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完善的人。”要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从教育体制入手。首先,我们应将生命化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体制中。树立好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教育体制中重视生命教育。其次要优化生命教育文化生态统筹教育体系结构和关系。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增大生命教育的话语权,用创新协同的思维发展生命教育。最后,我们还需要提升生命教育体系的连贯性与可持续性,使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有计划、系统的生命教育。
(二)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生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其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知识增长和生命成长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落实生命教育,我们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第一,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生本化战略。“因材施教”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材”,即每个不同的学生,用“材”来带动“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第二,在课堂中应坚持以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要想法设法为学生创造发挥生命活力的平台,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和感悟。
(三)在社会实践中重视生命教育的体验
运动会标语此次疫情不仅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生命教育的契机,疫情为生命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灾难是最深刻的课堂。生命教育重在对生命的认知和体验,课堂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应利用社会资源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自然生命层面,可以教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学会自我保护的基础知识。在社会生命层面,让学生通过各地医生、护士、志愿者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精神生命层面,通过心理防护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个体生命和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
参考文献
所有省份的简称1.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2.
邹太龙.公共危机事件下的生命教育:反思与重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3):
8-12
[3]唐好林,吴成国.论人生教育中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J].教学与管
黄瓜炒鸡蛋的做法理,2020(06):12-14
[4]周桂.生命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06):56-59
[5]郑晓华,李晓培.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课
程,2020(03):114-120
作者简介
刘苹苹:1994年,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
黄晓珊:1995年,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崔团结:1985年,华南师范大学辅导员,讲师,硕士
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