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 政治 | 课题 | 第二课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课时 | 1课时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 2.能力目标: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 | ||||
核心素养 |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课,能够认同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 2.科学精神: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得与失,用发展法的观点去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教学难点: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 | ||||
课前准备 | 教具: 1、常规教具:黑板、粉笔 2、多媒体 | ||||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中的总路线。早在全国解放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基本完成,根据的建议,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过渡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南。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庆祝国庆四周年的口号中,正式公布了这条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 ||||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问题:根据材料总结出过渡时期是哪一时期?并阅读课本26页总结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出答案并回答。 教师总结: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过渡: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一化三改”呢?他们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指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要求成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一课时的学习中明确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那么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相互衔接。 过渡:那么,大家想一下,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26页,寻并回答。 教师总结: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体现在: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二、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他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过渡:从这四点历史因素中,大家能够明显看出前三点是内部因素,第四点是外部因素。这四点历史必然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那么这种转变的具体途径又是什么呢? 材料探索: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 问题: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探索阶段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抗美援朝前夕,中共高层为是否出兵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大多数人不愿意出兵,回忆一下,当时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1953年,国际上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在国内,西藏已经和平解放,也顺利完成,中国赢得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却并不觉得轻松,旧中国给新中国留下了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对此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学生:阅读课本27页探究与分享,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思想的指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一五”计划的实行。 1、一五计划 (1)背景 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4)意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党的八大 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此,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学生:阅读课本28页,分析党的八大召开的贡献。并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教师总结:①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取得的成就 工业建设: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建设: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教育科技: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入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问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问题:我国为什么能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材料展示:29页相关链接 问题:如何看待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和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那么,通过对这些的了解,我们更需要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坚定的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 四、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分别含义 相互关系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 1、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1历史必然 2标志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①背景 ②任务 ③成就 ④意义 1、一五计划 ①社会主要矛盾 ②主要任务 2、党的八大 贡献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五、教学反思 本课与历史联系十分紧密,需要学生熟悉相关史实,课前布置学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同时,教学过程中贯穿历史知识,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知识。同时,理顺其中的时间关系以及与事件的对应。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