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也是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诗⼈眼⾥的世界触动了灵感,⼼⾥的湖⾯容纳着柔⽔,点点的涟漪化成了⽂字,冲淡了多少烦忧,凭添了⼏分深沉。下⾯是分享的写⾬的古诗词赏析⼤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写⾬的古诗词赏析
春夜喜⾬
杜甫〔唐代〕
好⾬知时节,当春乃发⽣。
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野径云俱⿊,江船⽕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本诗⼀开头就⽤⼀个“好”字赞美“⾬”。为什么好呢,因为它“知时节”。这⾥就是把⾬拟⼈化,其中“知”字⽤
冬至的古诗四句得传神,简直把⾬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长的季节,正需要下⾬,⾬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进⼀步表现⾬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动地写出了⾬“好”的特点。⾬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随风潜⼊夜,润物细⽆声。”这仍然⽤的是拟⼈化⼿法。“潜⼊夜”和“细⽆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是伴随和风⽽来的细⾬,⽽且表明那⾬有意“润物”,⽆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天来,就会造⼀点声势,让⼈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个不妨碍⼈们⼯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们酣睡的夜晚⽆声地、细细地下。
紧接着颈联从视觉⾓度描写⾬夜景⾊。在不太阴沉的夜间,⼩路⽐⽥野容易看得见,江⾯也⽐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江船⽕独明。”只有船上的灯⽕是明的。此外,连江⾯也看不见,⼩路也辨不清,天空⾥全是⿊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样⿊。看起来这⾬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的美丽景象,“⿊”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且给⼈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后之晨锦官城的迷⼈景象。如此“好⾬”下上⼀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的花,最能代表春⾊的花,也就带⾬开放,红艳欲滴。诗⼈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树,⼀⽚“红湿”,⼀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充分说明诗⼈体物细腻。
诗⼈盼望这样的“好⾬”,喜爱这们的“好⾬”。所以题⽬中的那个“喜”字在诗⾥虽然没有露⾯,但“‘喜’意都从罅缝⾥迸透”(浦起龙《读杜⼼解》)。诗⼈正在盼望春⾬“润物”的时候,⾬下起来了,于是⼀上来就满⼼欢喜地叫“好”。第⼆联所写,是诗⼈听出来的。诗⼈倾⽿细听,听出那⾬在春夜⾥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知,⾃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润物细⽆声”,听不真切,⽣怕它停⽌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看见的。看见⾬意正浓,就情不⾃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满城的美景。其⽆限喜悦的⼼情,表现得⼗分⽣动。中唐诗⼈李约有⼀⾸《观祈⾬》:“桑条⽆叶⼟⽣烟,箫管迎龙⽔庙前。朱门⼏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看歌舞的⼈相⽐,杜甫对春⾬“润物”的喜悦之情⾃然也是⼀种很崇⾼的感情。
【篇⼆】写⾬的古诗词赏析
夜⾬寄北
李商隐〔唐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夜⾬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时。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寄北》,“北”就是北⽅的⼈,可以指妻⼦,也可以指朋友。有⼈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王⽒去世之后,因⽽不是“寄内”诗,⽽是写赠长安友⼈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些。
第⼀句⼀问⼀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翻译⼀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期;唉,回家的⽇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夜⾬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的夜空。然⽽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夜⾬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意外。然⽽设⾝处地,⼜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可知。盼望他⽇与妻⼦团聚,“却话巴⼭夜⾬时”,则此时“独听巴⼭夜⾬”⽽⽆⼈共语,也不⾔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秋⾬声中阅读妻⼦询问归期的信,⽽归期⽆准,其⼼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切。于是,未来的乐,⾃然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穷!
姚培谦在《李义⼭诗集笺》中评《夜⾬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居易《邯郸冬⾄夜思家》),是魂飞到家⾥去。此诗则⼜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桂馥在《札朴》卷六⾥说:“眼前景反作后⽇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指的是此地(巴⼭)、彼地(西窗)、此地(巴⼭)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诗疏》⾥说:“翻从他⽇⽽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深矣。”这着重时间⽅⾯⽽⾔,指的是今宵、他⽇、今宵的回环对⽐。在前⼈的诗作中,写⾝在此地⽽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想他⽇之忆今⽇者,为数更多。但把⼆者统⼀起来,虚实相⽣,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的艺术经验,⼜勇于进⾏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为妻问,⼀为⼰答;妻问促其早归,⼰答叹其归期⽆准。“巴⼭夜⾬”重出,⽽⼀为客中实景,紧承⼰答;⼀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间。近体诗,⼀般是要避免字⾯重复的,这⾸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夜⾬”的重出,正好构成了⾳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王安⽯《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云间,问⽉'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之还)问⽉:'何时照我宿钟⼭?'”杨万⾥《听⾬》云:“归⾈昔岁宿严陵,⾬打疏
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受《夜⾬寄北》的启发,也是显⽽易见的。
【篇三】写⾬的古诗词赏析
长相思·⾬
万俟咏〔宋代〕
⼀声声,⼀更更。窗外芭蕉窗⾥灯,此时⽆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赏析
该词讲述⼀个相思之⼈整夜难眠在⾬夜中听着⾬打芭蕉,触景⽣情,词⼈⼼中有⽆限的情怀,孤灯照⼈难⼊梦,表达了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这是⼀⾸写景遣怀的词,讲述⼀个相思之⼈整夜难眠在⾬夜中听着⾬打芭蕉,孤灯照⼈难⼊梦。词⼈⼼中有⽆限的情怀,触景⽣情,表达了诗⼈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
万俟咏作词喜⽤淡语,且⼯于⾳韵。这样连续重复⽤字,吟咏起来便很有⾳乐上的美感。
《⾬》⾸句“⼀声声,⼀更更”形容⾬声,连⽤两个叠宇,描摹⾬断断续续的声⾳,既显得形象,在声⾳上也显得贴近。⾬声之所以如此清晰⼊⽿,是因为⼈夜深难寐。“窗外芭蕉窗⾥灯”,听⾬之⼈点。⼀盏孤灯,隔窗昕⾬。“芭蕉”暗⽰⾬打芭蕉的声⾳,使⾬的声⾳更加响亮。“此时⽆限情”,直接道出⼈的⼼情。然⽽“⽆限”⼆字⼜使这种直⾔显得暖昧模糊。只知情意⽆限,⼼事⽆边,却不知究竟是什么样的⼼事使⼈长夜失眠,寂寞听⾬。
“梦难成,恨难平”,⽤两个“难”字突出⼈的愁苦⼼情。因难以⼊睡,所以道.“梦难成”,连暂时逃避到好梦中去都是⼀种奢望;⼜因情在⼼头辗转,更兼⼀夜风⾬,触动愁思,故⽇“恨难平”。但是⾬不管这些,它“不道愁⼈不喜听”,只管“空阶滴到明”。“愁⼈”怪⾬⽆情,不顾⼈的⼼情,就这样在空洞洞的台阶上⼀点⼀点滴到天明,这说明⼈⼀夜未睡。“⼀声声,⼀更更”的⾬声,凄凄凉凉,仿佛⼈⼼中的愁绪⼀般,永远没有尽头。
全词⽆⼀处提及“⾬”字,却处处是⾬。作者将⾬声与听⾬之⼈的⼼情融合得毫⽆痕迹,显⽰出⾼超的运笔功⼒。
【篇四】写⾬的古诗词赏析
虞美⼈·听⾬
蒋捷〔宋代〕
少年听⾬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客⾈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今听⾬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情,⼀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
历代诗⼈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欲黄昏,⾬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同是“听⾬”,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从“听⾬”这⼀独特视⾓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的画⾯,⽽将⼀⽣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幅画⾯:“少年听⾬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时⼀地的⽚断场景,但具有很⼤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梦死,⼀掷千⾦,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的⼈⽣中。⼀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活表现出来。这时听⾬是在歌楼上,他听的⾬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迷的逐笑⽣涯,毕竟与忧愁悲苦⽆缘,⽽作者着⼒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中的印象是永恒⽽短暂的。以这样⼀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的处境的凄凉。
第⼆幅画⾯:“壮年听⾬客⾈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个客⾈中听⾬的画⾯,⼀幅⽔⼤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图,⼀只失孤飞的⼤雁。这⾥的“客⾈”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滩鸥鹭”⾥的游船,⽽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头。这时的⾬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起,有⼀种⼈⽣难⾔的孤独和悔恨。“客⾈”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常常在⼈⽣的苍茫⼤地上踽踽独⾏,常常尔奔曲⾛,四⽅漂流。⼀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的这幅江⾬图中。
“⽽今听⾬”的画⾯,是⼀幅显⽰他当前处境的⾃我画像。⼀个⽩发⽼⼈独⾃在僧庐下倾听着夜⾬。处境之萧索,⼼境之凄凉,在⼗余字中,⼀览⽆余。江⼭⼰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声,却已⽊然⽆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情”,是追抚⼀⽣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限感伤,不尽悲慨。“⼀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如⽌⽔,波澜不起,但彻夜听⾬本⾝,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超脱沉静的⼤彻⼤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
捷的这⾸词,内容包涵较⼴,感情蕴藏较深。以他⼀⽣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壮年客⾈听⾬,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顶点,展现了⼀个新的感情境界。“⼀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的⼼情。这种⼼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任点滴到天
明”,却也同时难掩听⾬⼈⼼中的不平静。⾝在僧庐,也⽆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
⽅位名词的巧妙运⽤,是这⾸词的⼀⼤特点。“少年听⾬歌楼上”,追欢逐乐,⽆忧⽆虑,正是作者⼀⽣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因⽽⼀个“上”字,正好暗合作者这样⼀种⽣活情境。“壮年听⾬客⾈中”,这时期的作者,进⼠及第不久,南宋灭亡,他不肯仕元,开始了漂泊⽣涯。“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家庭⽣活既已失去,离乱⽣活,使他惟有感时伤怀,于客⾈中听潇潇冷⾬,吹瑟瑟西风,看辽阔的江⾯堆满铅灰⾊的云,失孤雁传来凄厉的哀鸣,⼼境⼀何愁苦悲凉!但这时的处境与暮年相⽐,还未到达极端孤寂的境地,因⽽⽤⼀“中”字,倒也贴切。“⽽今听⾬僧庐下”,已是⽩发⽼者的他,已经尝遍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半⽣坎坷遭遇的折磨,⼏乎使他到了⿇⽊的地步,悲欢离合,已经⽆法掀动他感情的涟漪,因⽽他能够听任檐前冷⾬⼀直滴到天明。作者真的已经⿇⽊不仁、万念俱灰了吗?如果四⼤皆空,⼜为什么彻夜难眠呢?可见作者的忧愁痛苦不仅没有得到解脱,只是换了⼀种形式⽽已。这另⼀种形式的愁苦,是情感的内敛与深化。这时⼀个“下”字,⾃然与作者风烛残年的境遇⾼度⼀致。三个⽅位名词,也许并⾮刻意安排,但作者⼀⽣的际遇,确实能从这三个⽅位名词上看出端倪,不是吗?
这⾸词以“听⾬”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三个典型⽚断,凸显词⼈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情。同是听⾬,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篇五】写⾬的古诗词赏析
咏⾬
李世民〔唐代〕
罩云飘远岫,喷⾬泛长河。
低飞昏岭腹,斜⾜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
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赏析
这⾸诗具体⽽形象地描绘了春⾬体物精微,细腻⽣动,绘声绘形。别具风韵的咏⾬诗。
通过笔者的讲解,我想⼤家可以发现,唐太宗写的这⾸诗,每⼀句就如⼀段动画,⽽整⾸诗⼜构成了⼀幅远近景⾊结合的动态的“⼭⾬飘洒图”。各位读者可以看看本⽂所配的图⽚,这张图⽚⽤“珠缔叶”三个字就说明了,⽽“泫丛(⼀串串⾬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动态景象却看不到。换⼀句话说,笔者所到的这张图⽚只是“泫丛珠缔叶”这个动画⽚中的⼀个画⾯。
这⾸诗还有⼀个写作特点是每句都包含了⼀个动词的⽚语,这些⽚语是罩云、喷⾬、低飞、斜⾜、泫从、起溜、濛柳、含吹。这⼋个词把⾬写活了,就好像是施⾬龙王、推云童⼦、布风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样。现在有些⼈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认为下⾬是⾃然现象,其实就笔者个⼈在很浅的层次上所见,所谓的“⾃然”其实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着⼀切。请各位读者权且相信有施⾬龙王、推云童⼦、布风婆婆等天神的存在,并重新读⼀下这⾸诗,可能您会发现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刚开始读的时候不⼀样了。也许您会发现,万事万物在唐太宗的笔下都是活的,都是有⽣命的。也就是把⼤⾃然的神韵通过诗的形式描写出来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