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强、敬业奉献
第⼀课时:爱国
“爱国”⼀词在我国出现的年代很久远。《战国策·西周》中就有“国君岂能⽆爱国哉”的说法。《汉纪》中也有“亲民如⼦、爱国如家”的道德要求。《礼记·儒⾏》中说:“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可见,早在奴⾪社会末期,爱国情感就已在中华⼤地⼴为播扬,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和精神的⽀撑点。
⼀、爱国,⾸要的道德要求。爱国,就是热爱祖国,报效⼈民,维护国家统⼀,捍为民族尊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爱国”是排在第⼀位的。爱国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提⾼公民道德⽔平和民族素质的重要的价值载体和精神动⼒。《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民族⾃尊⼼、⾃信⼼和⾃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民为最⼤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耻辱”。可见,爱国主义不是⼀个抽象的概念,它通过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爱国的⾏为表现出来。对祖国的爱是⼀种博⼤的爱,是从内⼼深处产⽣的对祖国深厚的情感,爱国的思想是对祖国⽆限忠诚,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限关⼼,爱国的⾏为是⼀种崇⾼的⾏为,表现为⼈们为争取⾃⼰祖国的独⽴和富强⽽英勇奋⽃的⾏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尤其把对祖国的忠,对民族的爱视为做⼈的根本与⼤节,以救国治国、兴邦兴国为⼈⽣奋⽃的最⾼境界。
⼆、爱国是⼀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不仅为⾃⼰⽽⽣,
⽽且也为祖国⽽活着。”⼀个有道德的公民应当“从爱国做起”。在儒家传统⽂化⾥强调“舍⽣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命。从贾谊的“国⽽忘家,公⽽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第⼀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平的肺腑之⾔:“我是中国⼈民的⼉⼦,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民”,“爱国”⼆字是神圣的。爱国是⼀种崇⾼的感情,是⼀个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具有巨⼤的向⼼⼒和凝聚⼒。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不息的不竭动⼒,是每⼀个中国⼈成就伟⼤⼈格的根本所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爱国情怀表现为坚贞不屈的民族⽓节。⾰命战争年代讲爱国,主要是为获得民族解放、争取政
权⽽英勇献⾝。现在讲爱国,主要是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民主⽂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是统⼀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实⾏⼈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民,⼈民是国家的主⼈。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的政权,捍卫⾃⼰的根本利益。⽽爱⾃⼰的政权与爱共产党⼜是联系在⼀起的,因为共产党领导⼈民建⽴新政权,在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利为民所谋,使⼈民众享受到了改⾰发展的成果,并不断维护和发展⼈民众的经济、政治、⽂化权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
五、爱国应当体现在具体⾏动上。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号,⽽有着切实的内涵。作为公民,要把对祖国⽆限的爱切切实实地落实到⾃⼰的⾏动中,“雷锋精神”、“铁⼈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奥运精神”等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爱国就是要从尽职尽责、尽义务、守法规等⽅⽅⾯⾯做起。当祖国处于危难时,当祖国需要时,当祖国召唤时,应当义⽆反顾地奉献⾃⼰的青春和⽣命。和平时期不仅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的聪明才智,还应当⽆条件地为国家尽到⾃⼰应尽的种种义务。
第⼆课时:守法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基本准则。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要懂得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法的,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什么是违法犯罪⾏为,懂得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由与纪律的关系,⾃觉地按照法律和纪律的要求规范⾃⼰的⾏动;就是要求我们坚守法律底线,筑牢道德防线,提⾼奉公守法的⾃觉性,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和国家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守法是⼀个现代化国家对公民的起码要求,是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守法,就是学法、知法、⽤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公民应当把守法当作基本的⾏为准则。公民守法实际上是尊重社会公众的利益和意志。守法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个重要内容,它要求公民不仅要有知
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法律意识,还要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觉依法⾏使权利和履⾏义务的法律⾏为,以法律⼿段维护⾃⾝合法权益,维护和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守法,是道德的底线。只有守法,才有可能成为道德⾼尚的⼈;⼀个不守法的⼈,必定是不道德的⼈。所以说,守法是⼀个公民的⽴⾝之本,也是处世之本。守法,推动着我们民族道德⽔平的提⾼;全民族道德⽔平的提⾼,⼜推动着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这是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结合的辩证法。
对于接受教育矫治的⼈员来说,爱国守法是必备的道德品质,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内容。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爱国主义知识,培养民族⾃尊⼼、⾃信⼼和⾃豪感,激发爱祖国、爱⼈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感情,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增强爱国主义的责任感与义务感,把爱国主义思想化为爱国主义的实际⾏动。做⼀个既有爱国思想,更有爱国⾏动的合格爱国主义者。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依据⾃⾝的情况和实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事做起,
清除思想污垢、矫正恶习积弊、刻苦学习,积极劳动,遵纪守法,⾃新⾃强,努⼒掌握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知识与技能,使⾃⼰成为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的智慧和⼒量。
第三课时:明礼
“明礼”就是讲⽂明,懂礼貌,重礼仪,知廉耻,尊⽼,保护环境,遵守秩序。
⼀、讲究⽂明礼貌是关系到国家声誉的⼤事。⼀个⼈是否讲究⽂明礼貌,是衡量他们是否有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志。同样,⼀个国家是否提倡⽂明礼貌,也是衡量这个国家⽂明程度和道德风尚的重要标志。讲究⽂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礼貌不仅给他⼈、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的环境,给⾃⼰带来快乐,带来温馨。在现代社会⽣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向世界的时候,⽂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个组成部分。
⼆、讲⽂明讲礼貌,是关系到⼀个⼈道德修养的⼤事。是否讲⽂明、讲礼貌,反映⼀个⼈是否有品德、有修养。⽂明礼貌包括的范围很⼴,归纳起来,⼀是遵
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是服装整洁、讲究卫⽣;三是⾔谈举⽌庄重⼤⽅、态度和蔼谦恭。
三、“明礼”的关键是要“知耻”。耻辱,是对⼈的⾏为的⼀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社会义务、违背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并造成危害等各种错误⾏为的否定、贬斥和谴责。知耻才能有所不为。耻,是治世之端,是⽴国安邦的⼼理基础。
知耻,可以转化成为⼀种精神动⼒,可以转化为民族的凝聚⼒,“知耻近乎勇”。“勿忘国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尊、⾃信、⾃⽴、⾃强的民族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艰苦奋⽃、奋发图强,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的巨⼤精神⼒量。
四、“明礼”,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形成。知耻之⼼,不是与⽣俱来的,⽽是通过教育和培养形成的。“明礼”,需要⾃觉⾏动,需要加强管理。⼀些⼈谈起不⽂明、不礼貌的现象时忧⼼忡忡,轮到⾃⼰了照样不讲⽂明礼貌。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每个⼈从⼀⾔⼀⾏开始,不能只说不做。单位要从领导做起,给众做出榜样;学校要从教师做起,为学⽣做出榜样。⽂明礼貌既要靠⾃觉,也要靠规矩。只有综合运⽤教育,法律、⾏政、舆论等多种⼿段,形成严格的监督机制,“明礼”才能成为每个⼈的良好习惯,成为整个社会新的风尚。
第四课时:诚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个基本规范。在我国传统⽂化中,诚信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容。孔⼦说:“⼈⽆信不⽴”,“⼈⽽⽆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合起来,则有诚实守信、表⾥如⼀、说⽼实话、办⽼实事、做⽼实⼈、⾔⾏⼀致、讲信⽤、守承诺、公平竞争、道德⾏为与道德品质相统⼀的丰富内容。
在我国当代社会,诚实就是真实⽆欺,于⾃⼰,要光明磊落,⾔⾏⼀致;对他⼈,则开诚布公,不隐瞒欺骗。守信就是信守诺⾔,讲信誉,重信⽤,忠实履⾏⾃⼰应承担的义务。真正的诚信,应该有两个标准:⼀是⼀个⼈在⽆⼈监督的情况下,不会弄虚作假;⼆是⼀个⼈在具备了失信的各种条件时,仍能坚持原则不弄虚作假。做到这两点,才是真正的诚信。就个⼈⽽⾔,诚信是⾼尚的⼈格⼒量;就企业⽽⾔,诚信是宝贵的⽆形资产;就社会⽽⾔,诚信是正常的⽣产
⽣活秩序;就国家⽽⾔,诚信是良好的国家形象。举例如下:
宋朝有个叫查道的⼈,⼀天早上和仆⼈挑着礼物去看望远⽅的亲戚。到了中午,两个⼈都饿了,可路上没有饭铺。仆⼈建议从送⼈的礼物中拿⼀些来吃。查道说:
“那怎么能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便是⼈家的东西了,我们要讲信⽤,怎么
能偷吃呢?”结果两⼈只好饿着肚⼦继续赶路。
⾛着⾛着,路旁出现⼀个枣园。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分招⼈喜爱。查道和仆⼈本来已经饿得发慌,更觉得饥饿难耐,便停了下来。查道叫仆⼈去树上采
些枣⼦来吃。
两⼈吃完枣,查道拿出⼀串钱,挂在采过枣的树上。仆⼈奇怪地问:“这是什么意思?”查道说:“吃了⼈家的枣⼦,应该给钱。”仆⼈说:“枣园的主⼈不在,别
⼈也没看见,何必这样认真呢?”查道严肃地说:“讲诚实是⼈应有的道德,虽然
枣⼦主⼈不在,也没别⼈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家的枣⼦,就应该给钱。”
⼀、诚信是个⼈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是个⼈⽴⾝之本。“诚”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也是⼀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信”是⼀个⼈形象和声誉的标志,也是⼈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孔⼦说:“信则⼈任焉”,“⼈⽽⽆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实现⾃我价值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对于接受教育矫治的⼈员来说,诚信应该与思想改造⽬标连在⼀起,讲求道德修养和道德上的⾃我教育,培育理想⼈格,以诚⼼诚意和⾔⽽有信的⽅式来进⾏⾃我陶冶和⾃我改造,使⾃⼰在做⼈处世中站得直,⾏得端,⾛得稳,做⼀个堂堂正正,诚实守信,对国家和社会有⽤的⼈。
⼆、诚信是单位的⽴业之本。诚信作为⼀项普遍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建⽴⾏业之间、单位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规范。诚实守信是所有从业⼈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且应该遵循的⾏为准则,它涵盖了从业⼈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动都是⼈的活动,为了发展就不能不讲求诚信。诚信不仅产⽣效益和物化的社会财富,⽽且产⽣和谐与精神化的社会财富。诚信是塑造企业形象和赢得企业信誉的基⽯,是竞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砝码,是现代企业的命根⼦。
三、诚信是国家政府⽴国之本。中国古代政治理论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者得天下,失民⼼者失天下”,说
明诚信是领导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诚信构成国德,⽀配国运,没有诚信的国德就不能拥有长久⽽向
上的国运。诚信是⼈类社会共有的⼀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为准则,是我国⾃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化、司法、教育等活动中的⼀条重要原则。陶⾏知说:“千教万教教⼈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个社会能否和谐,⼀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和宽容,这种信任和宽容,主要依赖于我们每⼀个⼈都要具有诚实守信的态度,与⼈为善的情感,也就是诚信美德。
第五课时:团结
在现代汉语中,“团结”⼀词有两个意思,⼀是“为了集中⼒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联合或结合”,⼆是和睦、友好。在建设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团结”作为⼆⼗字公民道德规范,要求每个公民顾全⼤局,同⼼协⼒,同事和谐,邻⾥团结,家庭和美,民族和睦,并以此作为我们道德的准则,⾃觉地约束和规范我们的⾏为。
⼀、团结是事业成功的基⽯。⽬前国际局势跌宕起伏,⾦融危机漫延全球,世界经济呈现衰退迹象,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复兴,⾯临众多有利机遇,也⾯临诸多严峻挑战。我们制度的优势是能够集中⼒量办⼤事,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集中⼒量才能办成⼤事。我们的国家⼤,⼈⼝多,底⼦薄,起点低,办好我们国家的事情,最适合⽤“加法”和“乘法”,即把全国⼈民的⼒量都团结起来,形成合⼒。国家的统⼀,⼈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团结的基础是共同的理想。只有“志同道合”才能团结⼀致,风⾬同⾈。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这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坚持这⼀共同理想,并从这⼀视⾓出发,我们就能够团结⼀切可以团结的⼒量,调动各⽅⾯的积极性。举例:
团结就是⼒量,这⼒量是铁,这⼒量是钢,⽐铁还硬,⽐钢还强,向着法西斯蒂开⽕,让⼀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由,
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具有中国特的礼物团结就是⼒量,团结就是⼒量,这⼒量是铁,这⼒量是钢,⽐铁还
硬,⽐钢还强,向着法西斯蒂开⽕,让⼀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
阳,向着⾃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三、团结出凝聚⼒,出战⽃⼒。“同⼼⼭成⽟,协⼒⼟变⾦”。从全局讲,团结是我们党的⽣命,是我们事业顺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基本保证。从局部讲,有⼀个团结和谐的集体,才能使⼤家同⼼协⼒,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完成好各项⼯作任务;从个⼈讲,有⼀个团结和谐的氛围,融洽的⼈际关系,才能使⼤家⼼情愉快,⽆后顾之忧,放⼿⼤胆地去⼯作,⼯作效率⾼,个⼈进步快,也有利于⾝⼼健康。
⾃觉维护团结就要反对分裂,分裂是团结的⼤敌。⽬前,“台独”、“藏独”、“疆独”三股势⼒勾结国际组织,在国际国内进⾏颠覆分裂祖国的活动,他们的阴谋遭到全世界有正义感的国家和⼈民、以及每⼀个炎黄⼦孙的反对和唾弃,每⼀个中国公民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积极维护祖国统⼀和民族尊严。
第六课时:友善
友善,是⼈际交往的道德规范。友善,就是⼼胸开阔,严于律⼰,宽以待⼈,互谅互让,扶危济困,助⼈为乐,见义勇为。
“友善”的重点是以友好善良的态度处理⼈际关系。社会⽣活不论多么复杂,说到底是由各种性质、各种层次、各种⽅式的⼈际交往组成的。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不希望⽣活在友好、友谊、友爱的氛围中,⽆不希望⾃⼰的周围充满善意、善举。这就需要每个公民都从⾃⼰做起,从⼩事做起,以友善的态度与同学相处、与同事相处、与家⼈相处、与朋友相处。这种融洽友善的⼈际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情愉快,⽽且可以⼤⼤提⾼我们的⽣活质量和⼯作效率,⼤⼒加快我们国家发展的步伐。
友善,就是宽容待⼈。在成功的⼈际交往中,宽容是必不可少的,⼈与⼈之间多⼀份真诚和宽容,就多⼀份快乐和温暖。举例:
宽容是⼤海,能容下江河,也能容下⼩溪;能容下竞游的百舸,也能容下⼀叶扁⾈。
宽容是⾼⼭,能容下鲜花,也能容下荆棘;能容下参天的⼤树,也能容下⼀棵
⼩草。
宽容是丝丝春⾬,能融化坚固的冰层,敲醒沉睡的爱⼼;宽容是萧萧秋风,能吹散⾃卑的阴云,唤回迷失的良知。
宽容是涵养,是理解,是关怀体谅;宽容是给予,是奉献,是新⽉⼀弯,是彩霞⼀⽚。
学会宽容,你会友好待⼈,积极⾯对⼈⽣;宽以待⼈,你就多了⼀扇窗,拥有了⼀份温馨,同时净化了⾃⼰。
⼀、友善,就是乐于助⼈。赠⼈玫瑰,⼿有余⾹。在⼈与⼈的交往过程中,只要我们周围充满友爱、善良、善举,我们的⽣活将充满阳光。友善能使⼈感到快乐、温暖和幸福,能帮助他⼈,能让彼此的⼼⾛得更近。⼈与⼈之间更加和谐。举例:
著名青年歌⼿丛飞在他有⽣之年,从事慈善资助长达11年,资助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区178名贫困⼉童,累计捐助善款300万元,他说:“在⼭区时,我
被他们的贫寒所震撼,看到他们穿不上⾐,吃不上饭,我⼼⾥就难受,⽽当我听到
这些孩⼦有书可读时我就⾼兴。”每个⼈的⼼中都有⼀⾯友善的镜⼦,只要你向它
投出⼀束阳光,你就会感到它反射给你的温暖。丛飞充满友爱,扶危济困,乐于助
⼈的⾼尚品质,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中国⼈,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
“深圳市爱⼼市民”、“深圳市爱⼼⼤使”等光荣称号。
⼆、友善,就是团结合作。俗话说:“众⼈拾柴⽕焰⾼”、“⼀个篱笆三个桩,⼀个好汉三个帮”。我们每个⼈只要⼼存友善,就能和谐相处,团结合作,就能战胜⼀切困难。⼀个家庭、⼀个集体、⼀个民族,只有友善合作,团结互助,齐⼼协⼒,才会产⽣巨⼤的⼒量和智慧。
三、友善可以为我们创造⼀个的社会环境。友善能使⼈抛弃积怨。友善的⼈多了,在社会形成⼀种氛围,那些不愉快就会减少,那邪恶的⼀⾯就会被抑制下去。我们每个⼈都希望⽣活在友好、愉快的氛围中,都希望⾃⼰的周围充满善良、宽容和温馨……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以友善的态度与别⼈相处,共同营造⼀个⼈⼈⼼情舒畅,处处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七课时:勤俭
“勤俭”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它本⾝⼜包含着两个主要的⽅⾯,“勤”就是勤劳、勤奋、勤勉;“俭”就
是俭朴、俭约(俭省)、节制。概括说来,“勤俭”也就是勤劳⽽节俭,艰苦奋⽃,劳动致富,移风易俗,建设美好家园。
⼀、勤俭是⼀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就认为“勤俭”是对⼀个⼈处事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尽⼒地、不断地去做,坚持不懈地为⼀种追求⽽奋⽃。这是任何⼀种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到⼀个⼈、⼀个家庭,⼤到⼀个国家,要⽣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勤俭。举例:
从前,在中原的伏⽜⼭下,住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勤俭持家,⽇⼦过得⼗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块写有“勤俭”两字的
横匾交给两个⼉⼦,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辈⼦不受饥挨饿,就⼀定
要照这两个字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锯两半,⽼⼤分得了
⼀个“勤”字,⽼⼆分得⼀个“俭”字。⽼⼤把“勤”字恭恭敬敬⾼悬
家中,每天“⽇出⽽作,⽇落⽽息”,年年五⾕丰登。然⽽,他平时铺张
浪费,家⾥没有⼀点余粮;⽼⼆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
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疏于农事,每年粮⾷歉收,省吃俭⽤也难
以维持⽣计。
这⼀年遇上⼤旱,⽼⼤、⽼⼆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
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写道:“只勤不俭,好⽐端个没底
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空,⼀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
恍然⼤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不可。他俩将“勤
俭持家”四个字贴在⾃家门上,⾝体⼒⾏,此后⽇⼦过得⼀天⽐⼀天好。
⼆、勤俭能养成廉洁奉公的思想品格。古⼈说:“俭以养廉”。其寓意是很深刻的,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经验和哲理。可以
说,⼀个在⽣活上厉⾏俭朴和注重节约的⼈,就不会被各种物质欲望所引诱,也不易被⼀些腐朽思想所腐蚀。⼀个⼈,在俭朴的⽣活中,最容易培养和形成⼀种淡薄享受,廉洁奉公的思想品德。⼀个具有俭朴美德的⼈,能够把俭朴视为⼀种⾼尚的情操和境界,从中培养和陶冶⾃⼰“以奢侈为辱,以俭朴为荣”的品德。
三、保持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建设美好家园。勤俭节约作为⼀种道德规范和
传统美德,也应成为我们每⼀位接受教育矫治的⼈员必须遵守的良好习惯和⾃觉⾏动。
第⼀,要养成尊重劳动成果的好习惯。世界上的任何财富,都是劳动者以⾃⼰的⼼⾎和汗⽔创造的。珍惜这种创造的成果,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创造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
第⼆,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财富的过程,我们要靠⾃⼰勤劳的双⼿,创造社会财富,⽤⾃⼰⾟勤的汗⽔和智慧获得⾃⼰的幸福,⽽不能庸庸碌碌,好吃懒做,厌恶劳动,更不能⼀味地去追求享受,不劳⽽获。
第⼆,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古⼈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劳者必节俭,节俭者必定勤劳。接受教育矫治的⼈员,⼀定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第⼋课时:⾃强
⾃强,作为⼀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追求,它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强,就是志存⾼远,刻苦学习,提⾼素质,崇尚先进,不怕困难,积极向上。“天⾏健,君⼦以⾃强不息;地势坤,君⼦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中的名句,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道德思想。
在中国传统⽂化和传统道德中,“⾃强不息”和“⾃强”的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般来说,它包括四个⽅⾯的意思,即⾃尊、⾃⽴、⾃信和⾃胜。
⼀、⾃尊,就是尊重⾃⼰的⼈格。⼀个能够尊重⾃⼰⼈格的⼈,就⼀定会在事业中兢兢业业、切实负责、严肃认真地履⾏⾃⼰的职责。⼀个⾃尊的⼈,就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不做不道德的事。⼀个⾃尊的⼈,就必然能够为国家和⼈民的利益⽽积极努⼒,能够以国家和⼈民的利益为重,在任何逆境中都能保持⾃⼰的节操。⼀个⾃尊的⼈,能够以⾝作则、⾔⾏⼀致,以⾃⼰的道德⼈格来影响他⼈,造福社会。
⼆、⾃⽴,就是努⼒奋⽃。⼀个⼈,在社会中⽣活,不但在⽣活上要⾃⽴,⽽且在事业上要⾃⽴。我们常说“⾃⼒更⽣”,就是说要依靠⾃⼰的⼒量,改变原来的状况,使我们个⼈和国家兴旺发达起来。⾝处逆境的情况下,更要坚持“⾃⽴”的精神。
三、⾃信,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能够成功。⾃信是⼀种精神、⼀种品质,它是建⽴在对客观情况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是对经过努⼒可以达到的、⼒所能及的事情的信⼼。“⾃信”能产⽣⼀种强⼤的⼒量,它能够在困难和失败的环境下给⼈以勇⽓和希望,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四、⾃胜,就是战胜⾃⼰的弱点,激励⾃⼰不断前进。⾃胜者强,⾃强者胜,战胜别⼈的⼈只是有⼒量,⽽战胜⾃⼰的⼈才算坚强。
接受教育矫治的⼈员要想获得新⽣,重塑⾃我,除了要树⽴正确的⼈⽣观和世界观外,更需要⾃强不息的精神和品质。⾸先,要正视⾃⼰,勇于知错。要客观公正地剖析⾃⼰的过去,剖析罪错根源,对⾃⼰所犯罪错有⼀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是做到⾃强的基础。其次,⾃新态度要端正。要严格要求⾃⼰,积极配合管教民警,认真改造,对⾃⼰的改造充满勇⽓和信⼼,这是做到⾃强的条件。第三,要有⾃新的强烈愿望。理想是⾃强的⼒量之源,⼈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引导和⿎舞,就会变得空虚、软弱、混乱⽽渺⼩。要想弃旧图新,知错就改,就必须有⾃新图强的强烈愿望,这是做到⾃强的关键。第四,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个⼈的成功主要不在其有多⾼的天赋,也不在其有多好的环境,⽽在其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决⼼和明确的⽬标。每⼀名接受教育矫治的⼈员只要脚踏实地,百折不挠,⼀步⼀个脚印地改造⾃⼰,总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第九课时:敬业
敬业,是道德规范在职业⾏为中的表现。敬业,就是⼲⼀⾏,爱⼀⾏,钻研业务,增强技能,忠于职守,尽⼼尽⼒,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中华民族历来〇有“敬业乐”、“忠于职守”的传统。⼤⼒倡导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项⼗分重要任务。接受教育矫治的⼈员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树⽴职业道德观念,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任务之⼀。
⼀、敬业是社会⽣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科学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每⼀项科学发现,每⼀次技术进步,
都需要⼈们付出巨⼤的代价,都闪耀着敬业精神的光辉。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是劳动者⽤⾃⼰的⼼⾎和汗⽔创造出来的,离开持之以恒的劳动,没有敬业精神的灌注,财富从何⽽来?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态度。⼈⽣的价值在于奋⽃、进步与奉献。兢兢
业业做好本职⼯作是最基本的⼀条。有⼈说,伟⼤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的岗位,容易调动敬业精神;⽽⼀些普普通通的⼯作,想敬业也敬不起来。道理并⾮如此。在这些⼈眼⾥,房屋维修⼯作和公共汽车售票员⼯作再普通平凡不过了。但徐虎、李素丽同志并没有看不起这份⼯作,他们发扬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感召了成千上万⼈投⾝到现代化建设中。徐虎和李素丽同志的事迹说明,任何平凡的⼯作都可以⼲得有出息,关键就看你能不能做到敬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