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围:北宋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了三年
引言 1
1.运输这块巨石有多困难? 1
2.动用整个帝国的力量,只为搬运一块石头 4
3.石头封侯,宋徽宗的盛世奇景 4
4.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 5
引言
在缺乏机械的古代,即便是皇权,在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在颐和园中,有一块叫作青芝岫的巨大北派太湖石,这块石头长8米,宽2米,高4米,重量大约为30吨,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风摆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这块石头发现于距离北京城几十公里外的良乡。魏国怎么灭亡的
如今,一个中型吊车和一辆重卡,可以轻松地将它运送到陆地上的很多地方。但在并不遥远的
清代,还只能利用人力、畜力和简单机械,30吨的重量就成了巨大的负担。最初发现石头的人为了移动它而倾家荡产,只好弃置道旁。乾隆皇帝也是动用了皇权的力量,才将石头移入颐和园中。但如果是一块更大的石头呢?
比如,大约在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从南方的太湖中就发现了一块巨型太湖石,大约有15米高(约合五层楼),需要近百人手牵手才能将其环绕。凡是见过这块石头的人都会被它巨大的规模惊到,不由自主产生崇拜之情。石头也不是移往几十公里外,而是从太湖到千里之外的北宋首都汴梁(现河南省开封市),当时的人们又该怎样才能完成任务呢?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叫作朱财的人,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能够推断出朱财是如何做到的。
1.运输这块巨石有多困难?
最好的太湖石是出于太湖水中,保留着水流冲刷的痕迹,这块大石也不例外。当人们潜水发现石头后,会绑上绳索,清掉淤泥,用大船将石头拖出水。但用船拖的办法对小石头都非常不易,更何况是大如居民楼的巨石?
普通的船已经不够用了。根据记载,中国古代淡水中的船只最大载重量为
2000石,实际使用载重量只有四分之一,也就是500石,大约折合30吨,只能勉强载得动青芝岫规模的石头,对于更大的则无能为力。
为了移动这块石头,必须建造更大的专用船只才行。
船建造完毕,将石头拖出水,才是运输的第一步。
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保护石头。在运输中难免磕碰,但太湖石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身上布满了孔洞,让人们充满了浪漫的遐想。一旦这些孔洞损坏,价值就打了折扣。为了避免损坏,必须首先用胶泥将石头上的孔洞填上,外面再用掺了麻的胶泥敷上厚厚的一层,做成圆圆的球形,放在阳光下晒结实了,才能
木头做成滚轮,将石头装船。运输船从太湖出发,进入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河段,从江南河北上进入长江,从长江岸边的江都(现江苏省扬州市)进入京杭运河的淮扬河段。从运河转入淮河,再顺着淮河的支流泗水北上,到达徐州附近水域。在徐州,石头将开始它的最后一段,也是最艰难的旅程。
北宋时期,从徐州到达首都汴梁的河段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小河:汴河。
汴河的历史很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值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项羽有一次议和,双方约定以一条叫作鸿沟的小河划定边界。鸿沟其实是一条人工运河,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由魏国开凿。魏国的首都在大梁,也就是后来的开封(汴梁),魏国通过开凿鸿沟,将黄河的水引到首都,再向南汇入淮河。另外,在淮河与长江之间早就有一条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运河邢沟(后来成为隋代大运河的淮扬河段),鸿沟一淮河一邢沟就沟通了长江和黄河,而汴梁(大梁、开封)就成了这条交通要道上的著名城市。
鸿沟经过千年的演化和修整,到了北宋就成了汴河。北宋时期,汴河的流向是从荥阳附近的黄河将水引入,经过首都汴梁,再向东汇入泗水,通过泗水的自然河道进入淮河。
汴河是宋代交通的大动脉,承运了绝大部分供应朝廷的粮食(漕粮),占全国总运力的80%以上。由于漕粮是国家财政的基础,承担着养官和养兵的重任,汴河也就成了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
北宋著名文学家沈括的哥哥、龙图阁直学士沈文通曾经作过一首诗,反映朝廷对东南漕粮的依赖:“漕舟上太仓,一钟且千金。太仓无陈积,漕舟来无极。畿兵已十万,三垂戍更多。庙堂方济师,将奈东南何?”
虽然汴河运力如此重要,可这条河流却有一个极大的问题:水太浅了,许多河段只有不足两米深,宽不过十几米。站在运河边,人们很难想象这样一条小河沟竟然是整个中央帝国的经济命脉。
不仅水浅,由于冬天黄河结冰,运河失去了水源,所以只能在春天之后使用。在汴河中运送漕粮的船也很难借助水力航行,许多时候只能靠纤夫拉船一一在运河两侧都设有专门的纤道,禁止人们占用。这对于船的载重量更是巨大的限制。
更麻烦的是,运河上有许多桥梁。大部分是传统的平桥,桥洞非常低。除了平桥之外,汴河
上还有不少拱桥。北宋发明了另一种不需要桥墩的桥一一虹桥,如同一座彩虹从此岸飞到彼岸。拱桥和虹桥比起平桥来,可以通行更大的船只。
但即便是虹桥和拱桥,拱高最多也只有十几米。比如,著名的赵州桥拱高只有7.25米左右。建于明代的杭州拱宸桥,已经算古代最高的桥之一,其桥高也只有16米。桥这么高,还得益于河足够宽,如果河很窄,那么桥洞将只有几米高。
汴河上的桥大都只能允许不大的漕船通过,装载巨石的特殊船如同是一个庞然大物,能够挤进小小的汴河已经不易,更别提通过这些桥了。
除了桥之外,汴河还经常从城市中通过。北宋时期的许多城市都有水道,让河流穿城而过,在城墙上专门开有水门供船只通过。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运送城内的物资。
但城市的水门也往往只有几米高,依然无法通过巨石。
2.动用整个帝国的力量,只为搬运一块石头
到底怎样才能保证石头的运输呢?这一点并没有难倒朱勘,他可以动用整个中央帝国的人力、物力来保证任务完成。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船太重、汴河狭窄,朱勘动用了数千民夫在岸上拉纤。经过桥梁时,将桥梁拆除,到了城市的水门,将水门上的城墙扒开豁口,保证船通过。
几个月后,这块巨大的太湖石终于在“百折不挠”的精神下被运到了北宋首都汴梁。
当时的汴梁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帝宫城(也叫大内)。内城在外城的中央,而大内又在内城的中央。汴河从外城穿城而过,经过两个水门,分别是西水门和东水门。从西水门到东水门外七里的地方,一共有十三座桥梁,其中有三座桥是虹桥,可以通船,其余的都是平桥,无法通船。因此,到了汴梁城外,必须从船上卸下巨石,依靠畜力运送进入首都。
3.石头封侯,宋徽宗的盛世奇景
石头进入首都时,恰逢北宋首都汴梁的一个建设高峰期。在位的皇帝宋徽宗是一个爱好艺术的人。大内本来是皇帝的宫殿和帝国官僚的办公区,但宋徽宗却总感觉大内不够用,于是开始大面积挤占内城的区域。
宋徽宗对于建筑的喜爱与道教有关。他刚即位时缺乏男性继承人,一位叫刘混康的道士告诉他,这是因为京城东北角太低了,需要稍微垫高一点。宋徽宗照着做了之后,突然间男丁兴
旺起来。这片垫高的地方,就成了一片皇家园林。从此以后,在道士们的影响下,加上他本人对建筑的喜爱,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
八年前的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在大内正北方,内城之内,落成了一个大型的宫殿延福宫。在建设这个宫殿时,宋徽宗采取了竞争性做法,让五位宦官同时负责建造,他们互不隶属,争先恐后地尽一切努力叠山垒石,将延福宫打造成了人间仙境。
延福宫落成后,宋徽宗对宫殿的需求更大了,于是继续扩大建设,将另一个宫殿上清宝箓宫与延福宫打通,扩建京城、修缮诸王府邸。
到了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徽宗最野心勃勃的工程终于上马了,这个工程叫作艮岳。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十二月,艮岳建成,它立刻成了中国皇家园林的最高峰。即便后来的颐和园、圆明园等虽在规模上取胜,但艮岳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质和精雕细琢的用心,仍然是无法超越的。
艮岳原名万寿山,在内城的东北角,北宋汴梁人口稠密,但内城的东北区域却清理出了一片周长十余里的区域。区域的中心是几座人工的小山,山上怪石林立、古树参天,亭台楼阁移
步换景,珍禽异兽前所未闻,没有一寸土地不是精心打造的,堆满了从全国各地运送来的珍贵观赏石材。
朱财运送来的那块巨石移入园区后,被放在水中浸泡,将土皮泡掉,露出本来的面貌,在巨大的孔洞中还专门放了雄黄和炉甘石,因为雄黄可以将蛇蝎驱走,而到了阴天时,炉甘石可以制造出云雾缭绕的效果。
石头立刻成了艮岳园林的中心,它被放在山丛中的一片平地上,皇帝甚至专门给石头修建了一座亭子,如同一个巨大的君王在睥睨着世界。大石周围,还有上百块小一些的石头,如同臣子一般围绕着它。
园林之中除了石头之外还有许多古树。宋代人最喜爱的树种之一是桧树,园子里最著名的两棵桧树就在大石旁边,一棵高耸,所以叫“朝日升龙”;另一棵横卧,叫“卧云伏龙”。也是朱助帮助皇帝从外地运来的,其中一棵可能来自浙江。
现在浙江海宁著名的安国寺(宋时属于盐官县)内,宋代时曾经有两棵桧树,是唐代出使西域的高僧悟空大师栽种的。朱勘打听到这两棵树之后,经过察看制订了移植方案,他决定那
棵大一些的树用海路运输,小一点的走河运。不幸的是,走海运的大树由于遭遇风浪,和船一起沉没了,只有小一点的到了京师。
巨石旁的两棵树都挂了用玉做成的牌子,牌子上的字是用金填的。至于大石头,待遇比两棵树更高,皇帝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昭功敷庆神运石”。皇帝还不满意,又给它封了个爵位,号称“盘固侯”。
4.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
石头封了侯,皇帝也没忘记送石头的人。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六月,皇帝正式给朱励加官晋爵。朱励被封为宁远军节度使、醴泉观史。
宋代的节度使已经不像唐代那样是独霸一方的诸侯,却也是只有有功之人才能获封的大吏,一个人因为运送石头而被封节度使总有些说不过去,但皇帝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被称为女真人的金国刚刚灭掉了辽国,将燕云十六州中最重要的城市幽州还给了北宋,皇帝借口朱财参与了收复幽州的行动,所以封官。
不仅朱勘被封官,就连他的子孙也都有封赏。他的几个儿子里,汝贤封为庆阳军承宣使,汝
功封静江军承宣使,汝翼封朝奉大夫、直龙图阁,汝州封明州观察使,汝楫封华州观察使,汝明封荧州刺史,儿子汝文和弟弟朱绩封门宣赞舍人,就连孙子辈都受到了封赏,分别封为门宣赞舍人或者门祗侯。一家人大大小小全是官,这在流行荫庇制度的宋代也都属于少有。
巨石获封盘固侯时,恰好是北宋疆域最大之时,在当时被鼓吹为盛世。与其他朝代不同,北宋的北方边境上,由于被辽国(契丹)占去了燕云十六州,一直没有稳固的边境线,各位皇帝都耿耿于怀,却由于军队战斗力不强而不敢发动战争。但这一年,宋徽宗却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收复了燕山以南的幽州,达到了王朝边境的极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