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优先发展体现为哪“三个优先”?
1、教育优先发展体现为哪“三个优先”?
答:“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2、简括《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
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3、《规划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提出了哪六项改革任务?
答:《规划纲要》将改革创新渗透到各个方面。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任务的阐述中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提出要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健全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等许多改革举措。一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强调更新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二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思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三是建设中国特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
学校制度。四是改革办学体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支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五是改革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六是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4、《规划纲要》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有提出了哪些重要举措?
答:(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二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三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四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困难体,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
(2)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二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办出水平。三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切实强化教育督导,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四要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9、《规划纲要》多次强调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谈谈中小学教师当如何实现课堂
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答:第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正确的学生观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在上课环节中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设计一些最基础的问题,让特困生也有发言的机会。
第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然后在上课时说出自己的疑难之处,这样会使他们对知识点更加深刻。
第三,要在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
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10、结合《规划纲要》相关内容,谈谈语文教育要更新怎样的人才培养观念?这和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有什么一致的地方?
答: 语文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具体包括:
(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这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是一致的。
(2)树立人人成才观念。这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获得成长。
(3)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要求不拘一格培养学生的语文潜能,尊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爱好选择,鼓励学生在语文方面获得个性化发展。
(4)树立系统培养观念。要求努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积极促进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机衔接及其与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语文教育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相一致的地方:《规划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语文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2.坚持能力为重。优化语文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语文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3.坚持全面发展。坚持语文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保先教育
11、分析论述题:一位家长讲,我孩子上小学3年级,语文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特别的多,基本上光语文作业完成都需要2个小时,做作业到晚上10点以后是经常的事情,每天写一篇日记,难为的我天天上网,抗议这种添鸭式的教育方式;忘了说了,这个语文老师是农村学校的老师招聘到市里的学校的,估计是由于招聘的,工作压力大,转嫁到了孩子身上;作为一名家长,我提议学校的知识在学校解决,
不要将应在学校进行的练习变成作业的形式占用学生放学后的时间。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时少不了必要的练习,完全可以在自习课上由教师指导进行。想一想,现在的小学生每天能有自习时间吗?教师还像我们当年上学时那样用心辅导学生的练习吗?小学生回到家里做作业,得家长辅导,但有时家长辅导不了。有时,家长的辅导和教师的要求不一致,结果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1)该家长指出了多少年来社会一直在关注的“减负”,就此谈谈小学课业负担原因?《规划纲要》对减轻学生负担做了哪些要求?(2)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小学教育怎样从“减负”入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答:(1)小学课业负担原因是:一、地方及学校的应试教育观念还未消除,并没从根本上实行素质教育。二、学校对教师的职称考评还是以学生的学分为唯一或主要的部分。三、教师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没得到改变。四、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只看他的班级成绩来评价。
《纲要》对减负做了如下要求: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
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减负”给疲于奔命的学生和教师以喘息的机会,但减负不等于减质量,如何在减负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提升教师自身修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在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很难想象对学生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的教师能为教育工作尽心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着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教师要博学多才。教师必须具备较广博的文化知识,知识广博和多才多艺的教师易受学生欢迎,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积极影响。再次,教师要有端庄、自然的行为举止。在讲台上,仪表要干净,穿着要得体,教态要自然,表情要亲切而不过分随意,严肃而不过分紧张;教师语言要明白、清晰、简练,课堂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富有节奏感,快慢得当。
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一是要全面把握教学目标,要重视知识教学,注重能力培养。课堂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障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阅读、练习、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三是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注重讲练结合、精讲多
练,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身心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要建立宽松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无拘无束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聪明才干。二是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才会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地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态势,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要建立鼓励的机制,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予以信任和期待,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
要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应从阅读开始,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重复读、仔细读。同时,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这样做能使学生达到相互启发的效果,促使学生再次阅读,从课本寻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理顺和消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基础,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是关键。
12、材料辩析题:近几年来,互联网上有一些反映教师的痛苦、无奈、烦恼和职业倦怠感的文章在教师体中广为流传,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例如这是一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亲历,他说,我所在的中学是***省***县山头中学,我每天5. 30起床,早自习从6:20开始,初一初二20:50放学,学生在校时间14小时30分钟,全天共11节课,节节课都要求老师上课,初三别外还要再加一节课自习,即初三每天要上12节课,另外,初三的学生每周日还要补一天课,对于学生而言,这无疑是对他们身心的巨大摧残,而对老师而言,也大大加大了他们的工作强度.而
老师的待遇怎么样呢,以我为例,我1994年参加工作,近16年的教龄,每月能领到手的钱1300多,平时一分钱的福利没有,一年两次过节费,一次150元,这就是我的全部收入.按理说,最能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应该是评优,评先和职称晋
升制度了,可是学校对此又是怎么操作的呢?他们实行加分制,即校领导每年加7分(以当领导的年限累加),班主任每年加5分(需考评),普通教师无任何加分项目.试想,这样的制度能调动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吗?我自毕业一直在该校任教,教学质量每况愈下.老师住的怎么样呢,每人一间单身宿舍,且年久失修,屋顶,墙
上的泥巴直掉.....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可是这种不科学的管理制度
让奉献者心寒,不公正的分配制度让奉献者心酸……”对类似这些文章进行认真梳理和审视之后,有人认为是教师道德精神正在日益走向世俗化;也有的认为这些文章所描述的现象以及所揭示的问题虽然不无偏激,但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前教师的生态状况。结合《规划纲要》请就此谈谈你对教师职业素养(心态)建设的看法。
答:教师是一个神圣而高尚的职业,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师这个职业也逐渐受到重视.社会需要高精尖人才就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典范,无论是道德还是专业素质上,学生的学习都是从教师开始.二十一世纪
是一个崭新的世纪,教育事业也开始了新的篇章,全新的教学理念代替了陈旧的教学观念.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自身的素养提高,也势在必行.教师素养包括多个方面,相辅相成,可以说教师素养是教师自己的基石,也是发展教育的重要元素之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被提上日程,素质教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教师责任则终于泰山.如果说社会的发展关键在教育,那么是否可以说教育的兴衰关键在于老师?教师作为知识传递的媒介将知识的博大授予学生,然而这不是简单的传授,其间的技巧、方法、理念关乎授课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养.
一、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教师的工作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中进行的,在新教育的形式下,在四制改革下,在课本不断改编中,今天的教师仅有“一桶水”已经远远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长流水”更要发展“海绵式”的精神。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一种综合性输入—储备使用.输出—传递发展的科学知识技能。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我们教师在输入和输出中不断自觉积极的学习,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思想、素养、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陶行知先生: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所以就有了“学在先教在后能者为师”之理。
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忠于教育,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是“师德”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在工作中有推力,有自觉感,有责任感,有兴趣和追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的要求,教师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就要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因为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对“师爱”的需要更迫切,更强烈,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学校度过,教师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他们的避风港,由其是农村的学生们,教师就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在学校体会到的不仅是师爱,也可能是父母之爱。
三、淡泊名利志高存远
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威,也没有显赫一时的荣誉和财富,更没有自在舒适的安逸,所以,有大批高素质,高职业道德的人才,会投身于其他事业中,还有师范专业,四处寻门路希望自己跨出教育系统,因为他们知道教师一生中只有更多的辛苦,操劳和责任。但是,我认为要成为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心理的干扰,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要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为教书,潜下心事育人。就像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地根草去”,要努力做一名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教师。
四、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是教师应有的思想作风,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由以上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有教师不断的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在四制改革下,课本的变动中,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中的规律,抛弃陈腐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要更新新观念,改革教育内容、方法、手同,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创造新思维,使自己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人的思想素养,能培养出一批批能为社会献身教育事业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把加强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