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第47卷第6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11月Vol.47 No.6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v.2008
  收稿日期 2008204216
基金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人文社会科学“丹桂计划”项目“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力及障碍”
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陈军亚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 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蓬勃发展而形成的,尤其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之下,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包括以产品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政策一体化为研究对象的完善的理论体系。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新发展更加赋予该理论以综合性和多学科的特点。但是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深入发展,也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一些超越现有理论体系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而这些,也为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方向。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源;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有活力的经济现象之一,它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中期,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根据各种英文词典对一体化这一概念的解释,一体化“integration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egra 2tio ”,其原意为“更新”的意思。在经济学领域的应
用,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产业组织的研究中,通常是指企业的合并,并从中衍生出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两种企业合并的方式。
“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最早被使用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1931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他的两卷本《重商主义》中,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各国经济之间的贸易融合到一个更大区域的过程。1933年,两位德国经济学家Herbert Gaedicke 和Gert vo n Eynern 在他们的著作《欧洲的生产—经济一
体化:一项关于欧洲国家对外贸易关联性的考察》中再次使用了这一术语,他们用“经济一体化”来描述各个国家之间在贸易和经济上的关联性①。20世纪40年代,“经济一体化”在美国出现。它最早出现在1947
年的美国政府秘密文件之中。此后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方向前景
1949年10月召开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大会上,美
国经济合作署长保罗・霍夫曼公开使用了这一词语并鼓动西欧经济走向一体化②。在这里,“经济一体化”显然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将各个独立的经济结合成为一个更大的经济区域”的涵义。此后,伴随着西欧各国经济不断走向联合的道路,人们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开始逐渐蔓延开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日益丰富和完善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贡献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现在更为一般的说法是,它形成于20世纪的50年代。其标志是,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核心部分的关税同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伊纳在其当年出版的著作《关税同盟问题》中所创立的③。
但是,正如上文提到,经济一体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其最初的使用总是和各国间贸易的融合相联系,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也正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也可以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由来已久④。这种说法的理由在于,有经济学家认为,瓦伊纳分析关税同
盟的核心观点,也就是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是19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就已经基本确立的一
7
5
种分析⑤。而古典经济学家们确实曾详细探讨了某些优惠贸易条约对贸易活动的影响。比如亚当・斯密(Adam Smit h)、大卫・李嘉图(David Ri2 cardo)和麦卡洛克(McClloch)都先后分析和讨论过1703年英国和葡萄牙缔结的《梅休因》条约以及1860年英国和法国签订的《科布登条约》中的关税互惠条款对两国福利的影响,他们认为,两国间的关税互惠可以使两国都获利,但也可能使两国都遭受损失。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些早期经济学家们的研究中,他们并没有进一步地指出这些所谓“获利”和“损失”的具体涵义,而实际上,这正是后来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中两个重要概念———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原始来源。
也许正如彼德・罗布森所说,这些古典经济学家们对贸易转移作用的关注和分析只是他们“思索更广阔问题时的偶然产物,而形成的理论也多数是隐含的”,但是,他们的研究毫无疑问应该被看作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
(二)瓦伊纳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
虽然早在18世纪末期关税同盟对两国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就已经引起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关注,但是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并没有在早期古典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形成体系。19世纪下半期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种形式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兴起再度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兴趣。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瓦伊纳(J acob Viner)出版了其著作《关税同盟问题》,这本书的诞生被人们认为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经济学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实践中,瓦伊纳的关税同盟理论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他创立了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这两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衡量关税同盟的经济效果的瓦伊纳准则。
瓦伊纳认为,关税同盟形成以后,高生产效率成员体的低成本产品会大量涌进低效率成员体的国内市场,低效率成员体会减少或停止其低效率的生产。这种由贸易替代生产而获得的收益就是“贸易创造效应”。同时,瓦伊纳还认为,对于低效率成员体而言,加入关税同盟除了可能获得贸易创造效应以外,还有可能遭受福利的损失,即可能会用同盟国较高成本的进口替代其原来从世界市场上(非同盟国)的低成本的进口,这种贸易转向给低效率成员体所带来的损失就是“贸易转移效应”。
在此基础上,瓦伊纳认为,衡量关税同盟对一国的利弊影响,取决于贸易创造效应所带来的收益和贸易
转移效应发生的损失,如果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该关税同盟对该国就有利,反之则不利⑥。这就是衡量关税同盟静态经济效应的瓦伊纳标准。
瓦伊纳创立的关税同盟理论标志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作为产品市场一体化理论的代表,它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瓦伊纳之后,又有许多的经济学家从更广阔的视角对经济一体化的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大量的理论文献,创立了要素市场一体化、政策一体化以及完全经济一体化理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内容。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
(一)米德(Meade)、罗布森(R obson)等的自由贸易区理论的建立及对关税同盟动态效应的分析
1.米德(Meade)、约翰逊(Johnson)对关税同盟贸易效应的补充
瓦伊纳的关税同盟理论关注的是低效率成员体在参与关税联合以后所获得的生产效应,而实际上,关税同盟所产生的贸易效应,不仅仅体现在生产方面,也不仅仅针对低效率成员体而言。米德、约翰逊补充了瓦伊纳理论对贸易效应分析的缺陷,将关税同盟贸易效应分析的侧重点从低效率成员体扩大到高效率成员体,从生产扩大到消费方面。
米德(J・E・Meade)关于关税同盟的贸易效应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其1955年出版的著作《关税同盟理论》
中。米德认为,瓦伊纳创立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扩张效应,都是针对低效率成员体而言,而对于同盟内部的高效率成员体,情况并不相同。高效率成员体在参与一体化以后,其低成本产品大量进入同盟体市场,贸易量会大大增加。米德把这种由于市场扩大所带来贸易量的增加称为关税同盟的贸易扩张效应。所以,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除了针对低效率成员体的贸易创造效应以外,还应该包括高效率成员体的贸易扩张效应⑦。
20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逊(H・G・Johnso n)进一步扩展了瓦伊纳的贸易创造效应。他最早应用局部均衡模型形象地展示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成因⑧,并清楚地解释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得失。约翰逊
85
认为,建立关税同盟以后,高效率成员体的低价产品会大量进入低效率成员体市场,低效率成员体的生产者不得不减少这种低效率的生产,生产者福利会减少。与此同时,低效率成员体国内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会随着高效率成员体低价产品的大量进入而下降,消费者福利提高⑨。所以,约翰逊的结论是,一个低生产效率国家加入关税同盟以后,在共同关税率低于其原有关税的条件下,消费者福利会增加,生产者福利会减少,该国整体福利取决于消费者利益和生产者利益得失的比较。
2.米德(Meade)、罗布森(Robson)等的自由贸易区理论
在各种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虽然关税同盟出现的时间较早,但是自由贸易区实际上是更为接近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类型。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一样在区内实现了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但是它允许成员体对外保留各自的关税。米德对自由贸易区理论的分析完全建立在瓦伊纳的关税同盟的理论基础之上。米德(Meade)认为,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自由贸易区会产生“贸易偏转”现象⑩。当高关税成员体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大的时候,建立一体化组织以后,对内关税取消价格下降就会出现需求量的迅速增加,从而造成一体化区域内市场产品供不应求,这时候低关税成员体就会从区外进口产品向高关税成员体出口。于是,原来需要以较高的进口关税才能进入高关税成员体内市场的产品,现在通过低关税成员体的转手以低关税进入到高关税成员体市场。这就是米德所分析的“贸易偏转”现象。为了避免“贸易偏转”现象的发生,自由贸易区必须制定和实施原产地规则。米德的分析对此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上的支持。
全面而系统研究自由贸易区理论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彼得・罗布森(Peter Robson),他在其1980年出版的著作《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自由贸易区理论的主要思想。罗布森的分析同样采纳了瓦伊纳关税同盟类似的分析方法。
罗布森首先肯定了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两大区别:一是自由贸易区的成员体对外各自有权决定关税税率;二是贸易区使用原产地规则,只有原产于区域内或者主要在区域内生产的产品才能在区内进行自由贸易。罗布森认为,同关税同盟一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能也存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效应,但是
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一体化组织在实际运作中存在重要差异。这种差异首先体现在自由贸易区无法避免的“间接贸易偏转”想象的存在。罗布森认为,建成自由贸易区以后,只要整个贸易区仍然为净进口方,那么低成本成员体对高成本成员体市场的供给会一直持续到达到其全部供给能力为止,而此时低成本成员体国内市场随之发生的供求缺口,则会通过区外其他国家的进口弥补。罗布森把这种现象称为间接贸易偏转。间接贸易偏转不可能通过原产地规则加以限制或者消除。所以,罗布森认为,如果单纯着眼于静态经济效益分析,可以说,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安排相比是一种次优方案,原因在于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无法阻止的间接贸易偏转的存在。
3.科登(Corden)、芒德尔(Mundell)、巴拉萨(Balassa)等对关税同盟经济效应的完善
瓦伊纳关于关税同盟建立以后产生的贸易扩张效应和转移效应的分析,只是一种静态效应分析,它只考虑一次性影响,而不考虑产量、需求量等发生变化以后的情况。关税同盟建立以后不仅会产生瓦伊纳所分析的静态效应,也会带来动态效应。于是,针对瓦伊纳理论所存在的缺陷,许多经济学家从规模经济、贸易条件的变化以及竞争加强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等方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框架体系进行了拓展分析 λϖ,这些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核心组成部分的关税同盟理论。
这一拓展工作首先是由芒德尔(Mundell)做出来的。芒德尔的分析是在改变瓦伊纳关税同盟理论的一个假
设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瓦伊纳的关税同盟理论是以世界市场的价格是固定不变这一条件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关税同盟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条件是不变的,世界福利与关税同盟的福利是同比增长的。但是,如果建立的关税同盟足以影响到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需求,那么,同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条件将会出现改进的趋势 λω。这就是贸易条件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就是它将减少贸易转移所带来的损失,而且如果进口产品的价格下降到足够的程度,贸易条件效应将完全消除这种损失。也就是说,关税同盟的成员体在获得贸易条件改进的效应的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将承受贸易条件恶化的损失 λξ。对于自由贸易区而言,情况略有不同。由于自由贸易区可能存在的间接的贸易偏转,其贸易条件改进的程度将低于关税同盟的情况,其贸易条件效应较小。
考虑到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经济学家们对关
95
税同盟的经济效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科登(Corden)在其著作《规模经济与关税同盟理论》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科登认为,高效率成员体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后,其低成本产品大量进入一体化内部市场,贸易量的增加带来的生产的扩大会使得高效率成员体的边际生产成本递减,这种得以较低生产成本供给市场的现象被科登称为“成本降低效应” λψ。对于经济一体化成员来说,尽管这个效应是高效率成员体与低效率成员体之间贸易创造的结果,但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贸易创造效应。因为他不仅来自
低价资源的流动,而且得益于国内现有资源供给价格的下降。成本降低效应包括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两个方面,生产效应是指原先销售的商品现在得以较低成本进行生产,消费效应是指消费者可以以较低价格购买更多的产品。20世纪90年代,杰弗诺维克(M・N・Jovanovic)在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著作中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模经济理论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规模报酬递增的幅度取决于产业的属性,而对于包括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一体化组织而言,要获取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还需要政府反垄断政策的配套实施 λζ。
巴拉萨(Balassa)对经济一体化效应的关注从一体化内部扩展到外部。巴拉萨认为,关税同盟等一体化组织的建立意味着一个比原来大得多的市场就会随之出现,只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生产者才能在这个大市场中占有比较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在同盟内部获得较多的收益。因此,这必然促使成员体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对于同盟外的非成员体来说情况同样如此,因为关税同盟的建立使得他们与同盟内成员体之间的贸易量大为减少,为了获得或者保持其贸易利益,非成员体只能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或者加强生产管理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关税同盟的建立实际上也促进了非成员体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林德特(Lindert)、希托夫斯基(Scitovsky)等对要素市场一体化理论所作的贡献
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前提是成员国之间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生产要素是不流动的。如果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员国之间阻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障碍全部清除,不仅实现产品的自由流通,
而且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则意味着一种超越国界的共同市场的建立。共同市场的概念最早是由时任比利时外长的斯巴克(Spaak)在墨西拿会议报告中提出的 λ{。
1986年,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林德特(Peter・H・Lindert)首先分析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影响。他认为,阻碍或者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措施消除以后,劳动力将由单位报酬低的经济体向单位报酬高的经济体转移,对于单位报酬高的经济体来说,国外移民的进入将会拉低其工资水平,而国内劳动力的流出同时也会抬高单位报酬低的经济体的工资水平。
将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作为分析前提的要素市场一体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纽(J.F.De2 niau)等人完成的。同林德特(Lindert)的分析思路相似,他们认为,允许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共同市场内自由流动的直接结果是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一体化区域内各成员间趋于或者完全达成一致。而这种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趋势还会导致不同行业收入分配的变化。实现均等化前要素收入较高的行业的收入会出现下降,反之则上升。同时,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还会对政府收入产生影响。如果高利率国向外国资产增税,该国可以增加政府税收收入。除此以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还会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希托夫斯基就以欧共体为例分析了一体化以后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的建立对企业竞争以及规模经济的影响。他认为,在一体化以前,各个国家国内的狭小市场使得生产者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一体化以后,通过消除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可以实现国内市场向一个更大范围的统一大市场的延伸,市场范围的扩大带来规模经济效益,而且,
市场的扩大还会创造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也有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德纽(Daniau)在其1960年出版的著作《共同市场》中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他认为,在大市场条件下,由于大批量和专业化的生产以及新技术的使用和竞争的作用,会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价格的下降,人们消费需求的增加又会带动投资的扩大。最终的结果,经济会开始滚雪球似的扩大 λ|。
(三)巴拉萨(B alassa)等人对政策一体化理论的探索
经济学家们对政策一体化理论的探索是在思考如何通过一体化成员间政策的协调而使得各成员体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的基础上展开的。相对于对产品市场一体化和要素市场一体化理论的发展而言,这一部分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比较
06
有代表性的研究来自于巴拉萨(Balassa)在其著作《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对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社会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等一体化对成员体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的分析。此后,彼德・罗布森(Pe2 ter Robson)在其著作《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中也对政策一体化问题阐述过自己的观点。
巴拉萨认为,一体化内部各成员体的政策差异会对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带来负面影响。但是,通过政策一体化可以有效规避这种影响。政策一体化的程度越高,对负面作用的
规避性越强。为此,各个成员体需要在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社会政策的方面实现这种影响 λ}。比如在对产业政策一体化的研究中,巴拉萨认为,针对所有产业的全面的财政拨款和税收优惠不会产生资源配置上的扭曲,但是针对特定产业的特别财政拨款和税收优惠则会扭曲同盟内部的资源配置效应,甚至可能抵消一体化内部取消关税的效益。其他政策如货币政策、社会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体化也存在类似的规律。要消除政策的差异给资源配置带来的扭曲必须提高上述政策实现一体化的程度。
罗布森也对政策一体化理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罗布森将政策一体化看作一体化的最高阶段。这种一体化不仅要实现一体化内部政策的协调一致,还要实现政策措施的高度统一。他认为,各成员体以协定的方式运用它们各自的政策工具甚至包括采用共同体立法改变成员体内部的法规只是实现了政策上的协调一致。严格意义上的政策一体化应该是指一体化内部各成员体在政策和措施上自愿的、在很大程度上非强制性的统一。而在实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以后,一体化内部成员可以通过寻求政策的一体化来实现更大的经济目标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比如,克服资源配置中跨边界溢出的政策、克服宏观经济稳定溢出的政策和促进凝聚力的政策等都可以带来收益。
四、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一体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从更广阔的视野关注和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特别是作为迄今为止已经进入经济一体化最高发展阶段的欧
盟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本身,成为一个涵盖了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多元化的范畴,相应地,人们对经济一体化的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一种综合性和多学科的特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研究框架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
(一)以保罗・克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产业分布现象的解释“新经济地理学”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曼(Paul・R・Krugman)在其著作《地理学与贸易》中首次提出的。此后,他又在其多部著作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努力创建并试图使人们接受新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们从对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现象的关注中考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集中问题。 λ∼
1.经济一体化会加剧产业地方化的进程
通过比较欧美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区域/国家差异指数 µυ,克曼发现,美国产业的地方化程度比欧洲产业的地方化程度要高,或者说,欧洲国家之间的专业化程度低于美国各区域之间的专业化程度。克曼对此的解释是:当运输成本下降、规模经济上升的时候就会产生产业集中 µϖ。但是在欧洲,运输成本的下降被关税的提高抵消掉了,以后又受到汇兑管制的限制。即使在欧盟成立以后,国界仍然是阻碍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所以,欧洲的经济地方化程度比美国相差很多。据此,克曼得出结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会加速其产业地方化和专业化的进程。
2.经济一体化可能会阻碍外围国家产业的发展
传统理论告诉我们,实现一体化以后,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产业会从生产成本比较高的中心地区转移到生产成本比较低的外围国家。但是克曼认为,事实也许并非如此。运输成本的下降会促使生产定位于最便宜的地区,但也会促使生产集中在一个地区以便获得规模经济。他以比利时(中心国家)和西班牙(外围国家)为例说明了运输成本对产业集中的影响。他认为,在这种集中的过程中,除非运输成本非常低,否则,规模经济的收益可能将会使得生产集中在成本比较高但是更加接近市场的地方更为合算。所以,经济一体化事实上可能并不能帮助外围国家产业的发展。
(二)新区域主义理论对经济一体化特征和原因的解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在一些实力更强大的经济体和实力相对弱小的经济体之间签订的贸易协定中,后者对前者做出了更大的让步。比如,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上,后两者被要求
16
在国内知识产权保护、能源政策等方面作出适应美国的调整;欧盟在吸纳东欧成员之前也要求他们在国内政策方面作出改革并根据其改革进度确定吸纳其加入的时间。这种小国对大国作出单方面让步或者额外支付的现象被称为新区域主义 µω。
新区域主义理论认为,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对贸易的限制作用已经大为减弱,区域贸易协定所倡导的“自由贸易”的意义已经大为降低。在新的环境下,需要新理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在此背景下,很多学者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区域主义现象给予了广泛的研究。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小国对大国的单方面支付,国际计量经济学家威利(Whalley)对此的解释是,贸易自由化的目标被弱化以后,各个国家在谈判和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时追求的目标呈现出多元性。但是对于小国而言,他们最根本的目的是期望通过签署某种优惠贸易安排而获得进入大国市场的保证。而这种保证必须建立在小国对大国的额外支付的基础之上,否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额外支付可以看作是小国为了进入大国市场而支付的保证金 µξ。此后,帕罗利(Perroni)和威利(Whalley)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解释了额外支付的原因。他们认为,对于大国来说,在与小国签署某项贸易协定以后,也就意味着同时失去了向小国实施贸易报复的能力,小国所作的额外支付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情况所作出的补偿 µψ。
五、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存在的
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从其诞生到现在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已经形成了完善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尤
其值得肯定的是,伴随着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推进尤其是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得到极大的扩充,而且也为其日益丰富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基础。
但是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正因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是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发展起来的,经济实践的历史有限性和地域有限性使得该理论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研究,以及针对经济一体化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多的超越现有理论研究体系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关注,也许就形成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关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
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是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支持之下不断丰富和完善的。20世纪上半期以来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其主要内容是以发达国家的主动参与和推动为主的。虽然20世纪90年代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大家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范例,但是个案的成功难以为有代表性的理论的形成提供足够的支持。
在目前有关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中,中心-外围理论、国际依附理论及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等是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现象做出解释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传统理论的代表。它们从
不同层面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但是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理论远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需要。如关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问题。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参与南北型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经济增长,而参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不确定,这就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而作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亚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落后也引发了人们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动因和模式的更多思考,这些思考显然已经超出了目前已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内容之外。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可采取的有效模式、所能获取的经济效应等开始做尝试性的探讨,但是已经取得的进展距离未来可能形成的理论体系尚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内容,在未来必将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将极大地丰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和全球贸易的飞速发展为主体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然而在这个大趋势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并且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虽然有学者认为,从长远看,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
2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