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
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
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
*
于肖楠
1,2
    张建新
1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摘    要    韧性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当生活变化对人们造成威胁时,这种自
我保护的生物本能就会展现出来。来自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而组成动力
系统,共同抵抗环境的不利影响。韧性的过程模型认为韧性是瓦解和重新整合之后达到的更高平衡状态,
与一般意义上的“复原”有区别。在不同人生发展阶段上,韧性呈现出具有不同适应意义的层次结构,其
内涵也会因情境而变化。尽管在如何测量韧性的问题上研究者们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一些简便有效的韧
性量表得到了广泛应用。韧性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个人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在教育、医疗、社区和企业
中开展的韧性干预训练已经显示出良好效果。
关键词    韧性,适应,应对,保护性因素,干预。
分类号  R39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出
自《周易》的古训,向人们昭示着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震撼性力量。时光流转,两千年
后西方心理科学关于人如何适应逆境(如贫
困、疾病、丧偶、车祸等)的一系列研究,
对东方的古老话题做出了回应。发展心理学
家发现,许多身处逆境(父母患病、家庭破
碎、经济条件恶劣等)的儿童没有像人们预
期的那样被逆境打倒,反而发展成为“有信
心、有能力、有爱心”的人[1]
。这一奇迹成
为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谜,而谜底——韧性
(resilience)现今已成为研究儿童发展的新
理念,并逐渐扩展到特殊教育、学校培训、
心理咨询、疾病护理、家庭、社区建设
                                                     
收稿日期:2005-02-29
*  中国科学院生物局重点资助,项目编号:KSCX2-2-03
通讯作者:张建新,E-mail: ****************
甚至是公共卫生等领域中。自 70 年代的一
些开拓性工作以来,在韧性领域涌现出了大
量的研究课题和干预计划。
1 韧性的界定
对 resilience 的研究始于美国,但当其他
国家引入这个概念时,却出现了翻译上的困
难。在西班牙语和法语中就没有专门的对应
词语[2]
,同样,如何将这个术语翻译成中文
也引起了不少争论。台湾学者将其译为“复
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
则译为“心理弹性”[3]
(香港学者岳晓东也
采用类似的方式,译为“压弹”[4]
)。笔者不
赞同上述翻译的原因有两点,首先 resilience
指人或物体自生自在的性质,不同于物理学
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将 resilience
视为“力”是不合适的;其次尽管 resilience第 13 卷第 5 期                                    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                        -659-
有在压力消除后受压物能够迅速反弹并回
复到原始状态的涵义[5]
,但即便力学家也承
认物质其实无法绝对地符合线性弹性规律,
即当外力去掉后物质并不能完全恢复原状
[6]
,更何况“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所以“心理弹性”的译法也有局限性。笔者
认为从生物属性上来看,生命体不像物理材
料那样被动地接受外力、随后恢复,而是具
有主动适应及自我调整的本能;从心理学意
义上来看,resilience 不仅仅意味着个体能在
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
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更强调
个体在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因此笔者倾向
于将 resilience 译为“韧性”,中国文化用“韧
性”来形容那些在压力和威胁下百折不挠、
坚强不屈的人,这个词与美国人的 resilience
的涵义更为相近。巧合的是,作者注意到台
湾部分学者近期也将 resilience 译为韧性[7]
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解这个概念时,笔
者不同意特质论的观点,即潜在地认为某些
人具有这种克服逆境的特质、而某些人不具
有,这种观点无益于挖掘韧性的机制,也不
利于设计干预计划。经过 30 多年来对韧性
的理解和探索,近年来一些学者主张将韧性
视为一种动态的过程[8]
,即能否达到韧性状
态取决于危险与保护性因素之间的抗衡。如
果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个体能够形成正常的
适应系统,那么当挫折或危难来临时,韧而
不折的“奇迹”就会出现,人们就能够成功
地抵抗逆境、促进成长[9]
。所以美国心理学
会把韧性定义为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
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
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
能力”[10]
。在 2004 年的《人格和社会心理
学杂志》上,韧性被视为面对丧失、困难或
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11]
韧性似乎很神秘,所以有人认为,只有
少数幸运的人才拥有这种禀赋。但多年来研
究者通过比较高韧性儿童与其他儿童(如经
历同样逆境但没有良好适应的儿童)发现,
韧性是普遍存在的[9]
。Werner(1989)在夏
威夷进行过 30 年的追踪研究,他发现大约
有三分之一的高危儿童(出生前或围产期出
现并发症、长期贫困、家庭破裂、父母患有
精神病或者抚养环境恶劣等)顺利地度过了
童年期和青春期,他们不但没有表现出严重
的学习或行为问题,而且很好地适应了家庭
和学校生活,实现了教育和职业上的目标[1]
心理咨询中的案例分析也显示,绝大多数个
体在经历丧失、暴力或者生活威胁事件后,
并没有表现出慢性心理障碍,也没有在以后
的生活中出现沮丧、忧伤、悲痛等消极情绪。
相反,多数人都能从创伤的阴影中走出来,
适应新的生活[12]
实际上,生物体出于自我保护和生存的
需要,在环境发生变化时,都具有动态调控
和即时适应的基本反应能力,这是一种生物
遗传决定的“自我调节机制”[13]
韧性有什么用。韧性似乎
正是人类机体中存在着的一种自我保护的
本能 [14]
,它会在逆境下自然地展现出来[15]
推动着人们去克服生命威胁、去追求自我实
现、去维持精神和谐。
这与积极心理学思潮正好契合,研究者
们已经不再像原来那样只关注压力、缺陷和
疾病,而是逐渐致力于挖掘个体自身的优点
和潜能[16]
。韧性的相关因素涵盖了应激与健
康心理学领域中几乎所有的积极品质,比如
自尊、自我效能、责任感、成就动机、计划
能力、内控、高期望、自律、批判思维、热
情、乐观、好脾气、敏捷、积极行动、高智-660-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年
商、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除
这些个人资源外,研究者们还归纳出与韧性
有关的外部环境资源。例如,在家庭方面有
温暖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
系、一致的行为规范、对孩子提供关爱和支
持等;在社会关系方面包括亲密的同伴友
谊、成人导师式的指导、良好的角榜样、
安全的学校氛围、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宗教
信仰等[17]
。这些保护性因素对于维持韧性至
关重要,韧性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个体的保
护性因素与高危情境(如战争、灾难、疾病、
生活挫折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韧性的概念之所以能够迅速地迁移到
各种研究领域中,在于它是一个兼容性极强
的研究框架,成功地整合了发展、人格、情
绪、社会、认知、应激及健康心理学等研究
领域的现有成果,甚至涉及到了哲学、物理
学、生物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
的理论。
2 韧性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工具
2.1 韧性的过程模型
尽管人们对韧性的保护性因素进行了
大量的实证研究,但对于“韧性是如何产生
作用”的问题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比
如,韧性所涉及的这些保护性因素如何构成
一个完整的动力系统,互相激发和促进的?
在成长过程中,它们又是如何与各种危险因
素相互作用,最终使个体在情绪、能力和社
会交往中等都保持着良好的状态的?   
Richardson(2002)的过程模型(见图
1)从瓦解与重新整合以及意识与无意识选
择的角度来看待韧性[14]
。这个模型认为,在
面对生活刺激(如结婚、失业)时,原本处
于“身心精神平衡状态”的个体为了继续维
持平衡,就会调动起诸多的保护性因素与生第 13 卷第 5 期                                    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                        -661-
活刺激相抵抗。如果压力过大、抵抗无效时,
平衡就会发生瓦解。此时个体不得不改变原
有的认知模式(如世界观、信念体系等),
并同时体验到恐惧、内疚、迷惑等情绪。随
后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重新进行
整合,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1)
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即增强了个体的
韧性;(2)回复到初始平衡状态,因为个体
为了维持暂时的心理安逸而不肯改变,失去
了成长的机会;(3)伴随着丧失而建立起更
低水平的平衡,这时个体不得已放弃生活中
原有的动力、希望或者动机;或者(4)伴
随着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失衡状态,在这种情
况下个体转而采用物质滥用、破坏行为或其
他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生活压力。这个模型
的价值在于,它提醒着人们韧性是有意识地
选择的一种结果,与普通意义上的“复原”
是有区别的。
当然,个体面对的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
应激源,多个应激源经常相互作用而产生累
积影响,比如下岗会引发经济危机又同时会
引发夫妻矛盾等[18]
。因此,在应对逆境的过
程中,保护性因素会与多个负性事件的综合
影响进行多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应对系
统。在个体成长的每个发展阶段上,增强韧
性的保护性因素与加剧个体脆弱性的危险
性应激之间进行着力量较量。只有在保护性
因素居强势的转折点上,个体才会良好适
应。
2.2 韧性的层次模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