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6月
269
企业组织中员工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及培养
邓 沙
(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
摘 要:信息时代下,职场中的人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如何培养员工的心理韧性是企业管理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其产生机制,进而提出增强员工心理韧性的途径。
关键字:心理韧性 企业组织 员工 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6—0269—01 一、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
心理韧性具备两个操作性定义要素:①危险性因素(个体遭遇逆境);②保护性因素(个体成功应对)。韧性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个体的保护性因素与高危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
的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保护性因素:即是指能减轻不利处境中的个体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心理韧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它与危险性因素相对立。基于以往研究,员工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个体、体、组织内、组织外四个层次。
二、心理韧性作用机制模型
关于心理韧性作用机制的解释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其重点在于描述了如何利用保护性因素来减少或弥补危险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现阶段研究主要有四种代表性的作用机制模型。
1、Garmezy 的理论模型
1985年Garmezy 发展出三种理论模型,描述了危险特征和保护性特征之间动力性关系的过程。①补偿模型:保护性因素不和危险因素发生相互作用,而是直接和结果发生影响或者压制危险因素的影响。②预防模型:将危险因素看作增强适应能力的一种潜能,这种压力与能力之间是J 曲线相关的。即在较低或中度水平的压力状态下,能力会增强;但在高度压力状态下,能力反而会下降。③保护模型: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减少了消极后果发生的可能性,这里保护性因素起着调节器的作用。
2、Rutter 的发展模型
1990年Rutter 通过研究不同情境下个体克服逆境的方法,提出了四种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①降低危险
因素的影响,包括改变个体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和避免或减少与危险因素的接触。②减少由于危险因素而产生的消极连锁反应。③促进个体自我效能的发展并强调自我尊重。④创造机会帮助个体产生希望和获取成功的资源。
3、Kumpfer 的心理韧性框架
Kumpfer 综合他人的研究工作,形成一个心理韧性框架,该框架是建立在社会生态模型和个体--过程--情境模型基础上的综合模型,由以下内容构成:(a )已有的环境特征(如危险和保护性因素);(b )个体的心理韧性特征;(c )心里韧性调试机制及调试后结果。该模型描述了在压力的挑战下,个体通过调动保护因素与之相抗衡,最终可能会导致三种结果:心理韧性重组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动态平衡重组(适应)退回到压力或危险发生之前的初始状态;适应不良重组退回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4 、Richardson 的过程模型
Richardson 的心理韧性模型认为,在面对不利生活刺激时,原本处于身心精神平衡状态的个体为了继续维持平衡,就会调动保护性因素与生活刺激相抵抗。如果压力过大、抵抗无效时,平衡就会发生瓦解,此时个体不得不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开始重新进行整合,这可能会导致四种不同的结果:心理韧性重组,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回归性重组,恢复原有水平;缺失性重组,意味着个体不得不放弃某些动机或需求;机能不良重组,导致失衡状态。
三、员工心理韧性的培养
增强心理韧性实质就是对员工抗压、复原能力的培养,从员工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4个层次入手,本文分别从个体、体、组织内、组织外四个维度出发,就如何提高员工心理韧性提出相应的建议。
(1)个体:内在力量的自我修炼
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增强心理韧性的第一步。应注意不要把面临的逆境看成是无法超越的难题,而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和打击,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此外,员工应注意多从自己的需要和感觉出发,工作之余要学会放松,有规律地生活,这样劳逸结合才能以最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去迎接逆境挑战。
(2)体:融入团体的协同效应
组织中,员工都有自己所属的部门或团体,因此员工心理韧性的培养离不开体的影响。员工要学会如何与同事、上下级相处,与体成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为通过团队合作,往往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及期望;另外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若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对于自身走出逆境也是非常有益的。
(3)组织内:依附组织,化压力为动力
韧性有什么用职场上要求员工具备强大的心理韧性来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及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因此员工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角定位及岗位职责认识;其次,员工必须对组织的战略计划、企业文化及规章制度等有很好的认识,并与自己的价值观、个性进行匹配,尽量减少自己与组织的冲突,这样才会减少认知失调,在面对压力及困境时才可能更好地恢复。
(4)组织外:融入社会,打造和谐关系
员工心里韧性的培养脱离不了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具备和谐的家庭关系及社会关系、有正常的社交活动时,这个人的心理韧性就越强。这暗示着我们的员工必须努力工作,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进取以获得成功;此外,员工还应注意保持工作、家庭及社交活动的平衡,这才有利于积极心理状态的培养。
四、结语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逆境和创伤。心理韧性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能力,对员工应对今天快节奏、高压力、迅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很重要。但是,国内关于员工心理韧性的研究还很少,在今后,我们应考虑对于企业员工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及临床试验,为企业提供更多新视角的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沈晔. 员工心理韧性新视角[J],经管视线,2010,81-85。
[2] 夏力斌. 关于提高企业员工韧性的途径和方法[J],理财世界,2009,31-3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