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基础与困境
2023.12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2022年9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16—24岁青年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7.9%,是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的3.25倍。我国高校毕业生体的就业压力突出,根据教育部门统计,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叠加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往届待就业毕业生,大学生供给不断增加。受国内经济下行、产业升级、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等因素影响,企业岗位需求下降,根据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就业市场景气报告》,2022年一季度的求职人数对比去年底增加了34.64%,但招聘需求却只增加了5%,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众包经济和零工经济等新经济业态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和工作方式,扩大了就业创业领域,激发了劳动力市场活力。以数字平台为基础的新就业形态成为吸纳就业尤其是青年人就业的重要渠道,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如何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把握新就业形态带来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一、大学生选择新就业形态的比例逐渐上升(一)新就业形态是以数字平台为基础的灵活就业
灵活就业是我国为了与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非正规就业接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灵活多样就业形式问题研究》,所谓灵活就业就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劳动关系等几个方面,区别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多种就业形式的总称,是用《劳动法》来规范的以兼职、小时工、零工为主的就业形式。随着数字经济和新业态的发展,技
术进步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颠覆性变革,互联网平台不断提高传统灵活就业的调配效率和精确度,满足了敏捷性的用工需求,提升了劳动力匹配效率,打破了工作的时空限制,推动工作的零工化,提供更丰富的就业岗位。劳动力市场不断涌现出新的就业形态,丰富了灵活就业的内涵和外延。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
公开提出了“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其中提到多种就业渠道,分别是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2021年7月,人社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维
2023年第12期(总第1444期)
N o .12,2023
S e r i a lN o .1444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H E I L O N G J I A N G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
收稿日期:2023-06-11作者简介:刘兰(1975—),女,湖北石首人,江汉大学商学院教授,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项目〔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20220101408)
摘要:新就业形态是以数字平台为基础的灵活就业,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了新契机。从政策、高校、
市场和大学生层面看,均具备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基础,但依然存在缺乏稳定性,大学生缺乏明确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技能准备不足等问题,未来应进一步保障新业态体的劳动权益,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完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为大学生新业态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关键词:数字经济;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大学生就业中图分类号:G 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2-0015-04
新就业形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
现实基础与困境
刘兰1,2,杨静
1(1.江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56;2.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56)■
博士论坛
15
新就业形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基础与困境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12
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指出“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货车司机、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可见,新就业形态是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众包、众创等数字经济新业态中就业模式的统称,是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灵活就业,是以互联网平台连接供给和需求的工作模式
[1]。(二)大学毕业生正在成为新就业形态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国内外学者和就业组织对新就业形态的内涵、工作类型和工作特征展开广泛研究。朱松岭将新就业形态分为创客、威客、对客、圈客和兼客五种模式[2]。方长春认为新就业形态可以划分为“去雇主化”“多雇主化”、以标准劳动关系下劳动方式的新型化为特征的三大基本类型
[3]。欧洲改善生活与工作条件基金会研究了全欧洲范围内的新就业形态,将新就业形态分为雇佣分担、
岗位分担等九种类型。贺婧等认为依据不同的社会关系,可以将新就业形态划分为劳动关系、非标准劳动关系和自我雇佣体系三种类别[4]。郝楠和方洋指出新就业形态不同于标准雇佣和传统非正规就业,包括电商平台就业、分享经济就业、创业式就业三种主要类型[5]。张成刚认为我国新就业形态存在就业领域新、技术手段新、组织方式新、就业观念新的特点,主要包括创业式就业者、自由职业者、依托于互联网或市场化资源的多重职业者[6]。新就业形态创造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主要涵盖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市场、在线平台市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四个领域。与传统就业形态相比,新就业形态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高,竞争力和包容性很强,劳动者既可以在平台上从事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作,也可以从事设计师、个人主播、程序开发等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大学毕业生体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是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中的生力军,正在成为新就业形态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主要集中在电商平台、社经济、网络直播、网约服务等领域,从事平台设计师、网络课程教师、淘宝店主、/微博等全媒体运营人员、自由撰稿人等工作。二、新就业形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基础(一)政策层面:就业政策支持大学生新就业形态就业
政府多次发文强调“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2019年12月2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社会“新就业形态”和企业灵活用工。人社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推出八项举措保大学生就业,指出要积极挖掘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就业机会,瞄准线上教育、文化创意、新媒体运营等领域,支持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非全日制
就业和平台就业。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指出,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实施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22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
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以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
此同时,2004年教育部重新修订《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办法》,将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在内的灵活就
业纳入毕业生就业统计范畴。2020年,教育部首次明确把“开网店”纳入大学生就业统计指标,在自主创业就业类型中,增加了“电子商务创业、利用互联网平台从事经营活动”,其中就包含“开设网店”;在自由职业就
业类型中,则增设了“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博主
、电子竞技工作者”等。(
二)高校层面: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大学生新就业形
态就业新就业形态高度依赖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对人才质量、结构与竞争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
迅速。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国家和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蓬勃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被高校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高校逐步建立“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具体举措包括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文化,培养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支持高校间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孵化基地,搭建平台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加强专业化创新创业指导,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三)市场层面:数字经济拓展了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空间当前,人工智能与数字通用技术不断向传统产业领域渗透和扩散,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众包、众创等数字经济新业态迅速发展,推动互联网技术下沉与大众消费升级,大量传统工作岗位消失,职业迭代加速。2022年9月,我国新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与2015版大典相比,新版大典净增158个新职业,首次标识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
业总数的6%。16
2023.12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基于数字经济和网络平台的各领域和各行业大量产生岗位需求,打开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新空间。如在腾讯生态体系中,包括投放优化师、小程序基建师、小程序商城运营师、私域增长师等一大批新职业迅速发展,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数字经济还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平台赋能和新技术手段,在新就业形态中获得“轻创业”机会、灵活就业机会和新职业发展机会,从而获取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四)大学生层面:数字原住民更容易接受新就业形态
大学毕业生是伴随着网络新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凭借与生俱来的互联网思维和行为习惯,天然具有网络自适应性,更加偏好价值实现和个性创新,崇尚个性化、多元化和灵活化的就业模式;他们是数字经济的消费者和享受者,进入职场之后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与践行数字化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数字生态体系背景下的新就业形态存在技能密集、持续成长、自由体面的就业机会,灵活化和多元化的工作方式也契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诉求。新就业形态下,从业者的工作时间和地点更有弹性,劳务供给可以实现在线化、远程化和匿名化,个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完成内容生产、销售和服务过程,适合青年人独立性强的特征。新就业形态的组织形态更加灵活化和扁平化,有效打破了传统职业的各种壁垒,充分给予个体自由与创造性发挥空间,就业者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减弱,较少受到上级的逐级管理,更容易
彰显个性。自由职业者还能将个人的兴趣特长与职业选择相结合,如“两栖青年”和“斜杠青年”能极大地满足大学生对工作和生活自主性的追求,实现以个体兴趣、才华和自由为基础的“趣缘合作”
[7]。三、大学毕业生新就业形态就业的现实困境(一)就业稳定性不足
与传统的灵活就业相比,新就业形态的组织形式更加规范,在收入水平、工作条件等方面存在独特优势,但依然缺乏稳定的劳动关系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一是劳动关系不稳定。为节约用工成本,部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不签订正式的书面劳动合同,而是以劳务合同等形式进行替代,或者与劳务外包公司合作,劳动关系判定不明确
[8]。部分新业态领域从业的大学毕业生没有缴纳或者以灵活就业者身份缴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当岗位和工作地点频繁变动时,可能会导致社保的断缴,无法享受政策红利。二是职业发展前景不稳定。多数新业态工作没有底薪,按任务取酬,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从业人员缺乏合理健全的晋升渠道,也难以通过长期职业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复杂程度低的工作岗位可能被智能机器人替代,复杂程度高的工作岗位则会被更高技能劳动力替代,员工离职和跳槽成为常态。(二)大学生缺乏明确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形态给大学生职业生涯和规划带来了新挑战。首先,部分大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信息的研判能力不足,缺乏明确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
没有针对社会需求提升相应技能,导致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其次,虽然大学生在新兴领域的职业中能到志趣相同的圈层,但从事新兴领域职业的青年体成长路径不明确,很难像传统职业体那样在职业生涯规划上获得相应的参照系。最后,新就业形态中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低技能型职业门槛较低,难以调动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高技能型职业,侧重任务式取酬,且对个性化技能要求较高,能否接到任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许多新职业的社会认同度不高,从业者会缺乏职业安全感。因此,相比一些高收入、
高稳定和高地位(
如I T 行业、公务员、教师)的工作,高校
毕业生选择新就业形态就业的意愿还不是很强,“考研
热”“慢就业”“考证热”“考公热”等现象依然盛行[9]。(三)大学生技能准备不足技术的巨变不仅带来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对劳动技能需求也产生深刻的影响,需要劳动者具备高阶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技能组合和终身学习能力[10]。具体而言,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兴职业领域首先要求劳动者掌握互联
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与应用能力。国际电联在2020年发布的《数字技能评估指南》从用户需求与数字技能层次的视角,将数字技能分为初级数字技能、中级数字技能、高级数字技能
三个类型。其中,高级数字技能是指通过较高的成本学习掌握的技术数字技能,多以专门从事信息技术系统
、软硬件开发的技术人员所拥有的技能(使用代码进行编程的技术,硬件设备开发及运维的数字技能,互联网产品开发中的管理数字技能培训,高质量互联网产品
的用户体验设计技能培训,利用5G 、人工智能、虚拟现
实、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创业等)。其次,在
观念与商业层面,新业态要求劳动者富有创新创业精
神,具备灵活就业的思想观念与行动能力(如经营管理
能力、领导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市场敏锐度、抗压能力、学习能力等),洞悉社会商业需求,以不断开拓发展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把握创新创业的先机。然而,由于大数据、信息技术等学习难度大,更新速度快,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高校相关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还处在
尝试阶段,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环节不完善,与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不够,大学生的数字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还需进
一步提升。新就业形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基础与困境
17
新就业形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基础与困境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12
四、新就业形态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基本路径和长效机制
(一)提升大学生新业态的就业质量
首先,完善制度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驾护航。研究制定适合新业态发展的劳动标准,如劳动契约、工作时间、工资支付、休假制度等,平台就业要明确派单、计费和考核规则。继续推动完善新业态体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探索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的保障试点,提升归属感与认同感[11]。其次,改善新就业形态岗位的质量结构,持续开发在线知识技术型岗位,创造更多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的平台岗位。最后,建立更加宽阔通畅的
职业发展通道。尽快出台和建立新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规范,加强对平台人才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养,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畅通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职称申报渠道,将职业技能与收入、晋升挂钩。(二)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校应积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体准职业定位,厘清职业发展脉络,提升职业认知和规划能力,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首先,要帮助学生清晰地认知自身优势和偏好,剖析自身性格、天赋、学历和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挖掘职业志趣,筛选出适合自己且热爱的职业类型。其次,帮助学生研判数字经济时代职业发展趋势,剖析劳动力市场发生的职业重构和深刻变革,引导他们充分认识新就业形态职业中包含的个性化、创新性职业价值,将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进行职业选择。最后,鼓励学生积极拥抱新经济新业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持续提升数字素养和能力,不断突破职业危机,成为新就业形态的积极推动者。
(三)提升学生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就业技能
首先,高校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数字专业技能。在初级层次,可以开设全校性的选修课,讲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理念和工作能力。在高级层次,将数字能力融入不同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结合学科专业开设数字化场景下知识和技能运用的选修课程,提升学生在未来职业和行业情境中创新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懂数据、懂技术、懂业务”的复合型数字化人才。其次,构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数字平台企业和高校共同打造就业创业实习实践基地
,高校给予场地和资金支持,提供培训指导及政策咨询服务,让大学生提前熟悉数字平台规则,增强学生适应市场能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打造大学生在新就业形态就业创业的标杆和优秀典型。(四)完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首先,强化政策宣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主动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校园进课堂宣讲政策,引导毕业生向有政策红利的领域合理流动。其
次,打造就业合作链。高校要密切关注行业领域发展动
态和前景,加强与灵活用工平台企业在人才培养、职业生涯教育、实习见习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合作互动,构建“产教训”融合,“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凝聚高质量就业的工作合力。最后,完善高校就业服
务。与灵活用工平台搭建合作机制,定期开展行业推介,用人需求调研,毕业生能力素质评价与反馈,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供岗位推荐和签约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跟踪、统计、监测和研究体系,动态更新灵活就业学生的去向,助力新业态灵活就业的成长和优化。参考文献:[1]张成刚.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9).[2]朱松岭.新就业形态:概念、模式与前景[J ].中国青年社会
科学,2018(3).[3]方长春.新就业形态的类型特征与发展趋势[J ].人民论坛,2020(26).[4]贺婧,黄现清,何保树.基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新就业形态分类治理研究[J ].山东工会论坛,2022(4).[5]郝楠,方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就业质量:背景、进展与展望[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张成刚.新就业形态的类别特征与发展策略[J ].学习与实践,2018(3).[7]丁述磊,戚聿东,刘翠花.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重构与青年职业发展[J ].改革,2022(6).[8]关棋月.新就业形态下女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2).[9]杨瑞.新经济浪潮下新就业形态对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影响[J ].就业与保障,2022(2).[10]刘兰,任先平.工作任务视域下技能需求变迁与技能人才培养[J ].成人教育,2021(3).[11]朱迪.新业态青年发展状况与价值诉求调查[J ].人民论
淘宝商城怎么开坛,2022(8).[责任编辑包玉红]
1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