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出没》
《熊出没》动画系列自开播以来,长期占据中国动漫点击排名第一的位置,深受广大幼儿的喜爱。作为幼儿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熊出没》在艺术审美方式上集中体现为一种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在外在形态上体现出“玩”的特质,内涵里更是展现了动画由教化走向娱乐以及快乐与自由、想象与创造、角扮演与体验的精神追求。
一、游戏精神的历史追求:由教化走向娱乐
受强烈现世精神和实用主义的影响,游戏曾一度被认为是“玩物丧志”,成为教化的对立面。中国人对儿童的教化也总是板起一副严肃的面孔,按照刻板的、千年难改的轨道行进,游戏只有在作为教化的附加手段时才能得到些许认可。[1]所以,动画作品的教化作用始终是被摆在第一位的。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以《蓝猫淘气三千问》为代表,西方以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为代表的两部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反差直接冲击了国人的价值观。再反观国产动画的萧条(主要从受欢迎度、受关注度上),这种对教化目的毫无掩饰的追求显得无助。我们的批评家终于认识到,吸引幼儿的不是教育片而是娱乐片,是那份简单的快乐,是一场游戏。
《熊出没》受到幼儿的热爱,最关键的恰是因为它的娱乐性
所在。这种娱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形象设计上。在该片中,主人公熊大、熊二、光头强夸张放纵的动作,快乐荒诞的语言,憨态可掬、调皮捣蛋的形象,使动画片充满快乐的氛围。狗熊兄弟的“变装”,对“坏蛋”光头强的反击,相互追逐而状态百出的场景都显得滑稽可笑。二是情节设置上。动画情节带有很大的虚幻性和夸张性,建立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虚幻空间,能使儿童体验到生命能量的释放,体会到一种摆脱了强制性拘束和压力的自由和快乐。《熊出没》让幼儿置身自然,与狗熊兄弟一起在丛林中与“坏蛋”光头强博弈,承担禁止砍伐、保护丛林的使命,最终把光头强驱逐出森林。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二、游戏精神的现实体现
游戏是童年自由和创造力的代名词,而动画正秉承了这样一份与游戏有关的自由和创造精神。[2]它以生动形象的画面,为幼儿打开一片无比宽广的想象天地。《熊出没》以其艺术性魅力彰显了自由的、愉悦的、创造的游戏精神。
(一)主题多元、情境生活化――感受快乐与自由
儿童天性是自由快乐的,童心又是好奇与异想天开的。他们对未知世界怀有强烈的探知欲和向往,而现实中的弱小无助处境让他们不由得滋生幻想把自己伟大的设想与梦想寄托在想入非非之中。越是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情境,越发能激起他们的幻想热情,越是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事物,越是期盼在文学的审美
空间
中得到补偿。《熊出没》正好为幼儿创造了这番天地,丰富的主题设计,各种各样的生活化情境,让幼儿精神上得到体验,情绪上得到释放,最终获得轻松和快感。
无论是“溜冰芭蕾熊”、“小熊饼干”,还是“路标大作战”、“奇妙的微波炉”,《熊出没》系列回归了传统永恒的主题:机智、勇敢、同情和关心他人,具有责任感的人性内涵;或者是表现了善与恶的对抗,道德的力量,鼓励人们追求真、善、美。此外,追求平等,人与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性思想始终贯穿主题。如在“小熊饼干”一集,熊大聪明机智,识破光头强用“小熊饼干”诱惑熊二的“阴谋”,为了救出熊二,偷偷把饼干掉包,让光头强自食恶果,吃掉自己做的酒精饼干,最后二人合力吓跑了光头强。
(二)情节虚构、斗智斗勇――进行想象与创造
十大游戏排名皮亚杰认为,儿童处于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状态,主客体不分,分不清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也分不清幻想和现实,在一片懵懂中自由穿梭于幻想和现实之间。[3]这一特征决定了动画片的情节建构也要有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
《熊出没》利用虚构的情节,把儿童的心理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片中坏蛋角光头强屡战屡败,“英雄人物”狗熊兄弟屡战屡胜,最终让幼儿获得“做好事就会被报答,做坏事就会被惩罚”的积极认知。在与光头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伐木车”、“机器人”、“超级电锯”、“超级风扇”等超功能物品的出现,
都是通过大胆想象创造出来的。在现实世界,这些物品简单平凡,而在动画世界,插上想象的翅膀以后,这些幼儿司空见惯的东西被赋予了特殊能量,丰富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也促使他们进行想象和创造。《熊出没》诠释的创造精神渗透、贯穿于作品始终,它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不断地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心路历程。
(三)精神经历、自我满足――角扮演与体验
获得身心满足是儿童审美接受的核心。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儿童内心深处隐藏着寻求各种自我满足的渴望,他们开始经历从身体扮演走向精神性扮演的游戏心理特征。[4]然而,有限的时空,现实条件的各种束缚,根本无法给他们提供亲身经历的契机。现实的缺失导致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将这种愿望投射到对动画的
追求当中,甚至是痴迷动画片,以寻求精神上的补偿。
幼儿在观赏《熊出没》的同时,其实也是身临其境扮演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角,体验着角的情感变化和冒险经历。如,幼儿通过聪明机智的“熊大”与光头强斗智斗勇的情节,或通过呆萌可爱的“熊二”,去感知和认识生活之外的事物。这种精神经历对幼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欣赏动画的过程就是幼儿亲身体验的过程,幼儿在体验中学习,也在体验中得到满足。
三、游戏精神的反观:还动画以“自由”
首先是观念上的自由。以《熊出没》和《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代表的21世纪中国动画虽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但我
们仍然能看到80年代国产动画教化意图的阴影。如,片中影子、高尔夫、望远镜、饮料机等五花八门现实物品的出现,无不时刻在告诉幼儿这是什么,有什么用途。笔者以为,这跟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有关。就像中国人无法接受“虎落平阳”的思维一样,在《熊出没》里,光头强永远不可能战胜狗熊兄弟,因为自古就有“邪不胜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观念上的解放是个前提。我们应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还动画以自由。因为只有思想自由了,才可能有突破和创新。
其次是动画创作上的自由。荷兰学者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陈述了“游戏”的十大涵义:一是自愿的行为,因而也是自由的;二是“装假”,是一种模拟性的活动,与真实生活有别;三是非功利性,自娱自乐;四是隔离性,只在有限的时空中“演出”;五是创造秩序,对游戏者产生亲和力;六是紧张感,在不确定中寻机遇;七是规则的不可动摇;八是渲染了一种秘密气息,有“偷偷摸摸”去玩的彩,玩电子游戏就如同参加假面舞会;九是“再现”某种竞争;十是陷入被创造性俘获的狂喜。[5]动画创作应把上述某个或多个方面做到极致。不以教化目的约束创作,要以游戏的态度、规则和精神去对待不同的动画作品。只有积极、大胆、创新地创作,动画的春天才能来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熊出没》动画系列以其自由恣意、快乐欢愉、趣味幻想的魅力特征,契合了儿童活泼的天性与文学自由的精神,对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与情感、促进儿童快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