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游记》为例探讨中国神话题材影视剧
在国外的影响和接受
孙发妮 鲁东大学
周婕妤 鲁东大学
朱怡琳 鲁东大学
滕晓飞 鲁东大学
基金项目: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201810451095,指导老师: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陈鸣。
摘 要: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与认可,《西游记》影视剧被美、日、韩等多国翻拍,但由于各国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版本的影视剧有着各自的特。本文将以《西游记》为例分别从服饰文化、宗教文化两个角度,分析中国《西游记》与外国版《西游记》之间的联系,出中国文化的特之处,探索出外国人能接受的方式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西游记》;翻拍;服饰;宗教
作者简介:孙发妮(1998.4-),女,汉,山东烟台人,单位鲁东大学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学;周婕妤(1998.10-),女,汉,山东潍坊人,鲁东大学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学;朱怡琳(1998.9-),女,汉,福建福州人,鲁东大学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学;滕晓飞(1999.3-),女,汉,山东潍坊人,鲁东大学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149-02
一.引言
《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电视剧,一直在中国影坛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间的融汇也得到发展,《西游记》从1988年最老的版本,逐步被翻拍成多个版本,甚至被外国人翻拍,如:日版,韩版,德国版,美国版,越南版。本研究在前人文献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拟以《西游记》为例探讨中国神话题材影视剧在国外的影响和接受,旨在探索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二.从服饰文化角度
1.服饰现代化
也许是受到翻拍时间以及大众口味等的影响,国外翻拍的西游记都或多或少与现代世界的服饰特点靠近。例如,在2001美国版西游记中,剧中人物服装已经出现衬衫,西装裤,皮带,甚至观音和唐僧还有一幕是穿的类似中国的一身军绿衣服;而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在2018年预定完成的《美猴王传奇》的定妆照中,服装上采用的是皮制马甲,皮靴,大衣等具有近现代元素的装扮。
2.特化效果简单化
在国外各类根据西游记改变的电影中,各个角的基础形象特点并不明显,特化效果极其简单,甚至无法从海报中辨别出唐僧的三个徒弟。例如在韩国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并没有国人印象中的尖嘴猴腮,除了头上的金箍和手里的金箍棒,都与经典孙悟空形象相去甚远,而猪八戒竟然没有猪鼻子,猪耳朵和大肚子。
3.服饰颜暗系化
在中国古代,黄是皇室贵族的象征,另外,“黄”又代表了中国人的肤,因此,黄就成了中国古代最喜欢的颜之一。黄标志着权威、神圣不可侵犯,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而中国人对红也是极为偏爱。红代表着吉祥、温暖、热情洋溢,一直是中国服装文化中十分崇尚的颜。[1]因此,中国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的服饰主要以红黄两为主。然而,在西方人看来,红则象征着血腥、不详和灾难,是人们所不喜爱的颜。因此,在2009年欧美版《美猴王》中,剧中人物的服饰偏向暗系。
三.从宗教文化角度
1.中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1)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版影视剧《西游记》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故事的起因就是唐王李世民认为大乘佛教高于本土化的道教,便派遣玄奘西天取经。佛教有与魔斗义的思想。
第一,永嘉大师云:“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菩萨行,净人间,与一切迷信者斗其乐无穷。正如《殊胜具戒经》所说:“尔时佛告诸善男子言。汝善男子。应共魔斗寻求圣位。若修行菩萨。成熟众生之时。先共邪魔斗战。令其变化相应善行。不求余师。是为法行!”[2]在西天取经的一路上,师徒四人通过各种方式与妖魔鬼怪斗争,维护世间和平。
第二,当师徒四人遇到难题时,大部分时候求助的对象是佛教中的人物,尤其是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十分强大。比如在真假孙悟空中,而西天如来只需“将金钵盂撇起去”便可轻而易举制服六耳猕猴;又如第26回中,悟空求取救树良方,观音菩萨一杨柳瓶甘露便起得起死回生的作用。
(2)道教文化
中版《西游记》中也有大量道教文化的细节。在最开始,孙悟空前往南赡部洲拜师求道的原因便是因为道教长生不死的追求,他第一个师傅菩提祖师便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而且,书中隐含的道教思想,还可以从孙悟空的出世来看。道教认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孙悟空本是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受天地之精华孕育而成,他的出生便是人和自然共同孕育出的结果,这也体现出道教文化。
同时,《西游记》有大量道教的神仙,比如玉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等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是因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而炼成的。
(3)儒教文化
儒教文化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所以儒教隐藏的很深。儒教讲究忠孝义,这也很容易在中版《西游记》中看出来。例如石猴说的“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便是出于儒教的名著《论语》。再例如,唐僧在西天取经前所说:“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可见,唐僧西天取经很重要的
(下转第151页)神话电视剧演员
原因是维护国家的统治,以献自己对帝王的忠心,这体现了儒教文化中的“忠君报国”思想。
2.外国翻拍版本中的宗教文化
(1)日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日版《西游记》与中版《西游记》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唐僧扮演者的性别,2006年日版《西游记》中,三藏法师由女演员深津绘里扮演。由女演员演男性角在日本并不稀奇,这和日本的宗教文化(神道教)有着密切联系。日本神话有“神佛合一”,“神道合一”的主张[3],神话故事大多以女性为主,表达出对女性地位的肯定,因此以日本神话为基础的神道教,也极力推崇女性角,中版《西游记》中对唐僧的描写是阴柔俊美,与日本神道教中的女神形象相像,因此日本让女演员扮演唐僧角。
(2)美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中版《西游记》师徒四人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得到佛经,表达出对佛教文化的推崇,而美版《西游记》推崇基督教,剧中的各路神仙的生活与普通人类似,他们会追求爱,有喜怒哀乐,更接地气,赋予了真实的人格,将圣经的内涵以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仔细品味美版《西游记》,我们可以感受到基督教的力量。
四.总结
经过从服饰与宗教两个角度的分析,我们以推动《西游记》走向世界为例,为今后所有中国影视题材推向世界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服饰
虽然国外对《西游记》的翻拍在量上比较可观,但是无论是从服装材质、颜、样式,还是服饰体现的观念和特化效果上看,翻拍质量都令人担忧。外国对中国神话剧的误解和曲解,不仅仅是展示出了文化差异的问题,更体现了中国在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对文化内涵是否被正确接收的忽略。因此中国神话剧在服饰方面的对外传播还需深入探讨。对于剧中人物采用的服装所体现的文化理念,影视剧工作者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解读,才能更有效地传递此中内涵并使国外友人切实正确地理解,才能避免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的喜剧的出现。
2.关于宗教
宗教文化是推动影视剧《西游记》走向世界被外国人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宗教文化还可以审视一个国家的文明价值观,对外国人来说可以更进一步接近中国。和中国有相同或类似宗教的国家通过《西游记》可以了解同样或类似的宗教在中国的不同体现;而对于和中国明显有不同宗教信仰的西方文化,通过《西游记》打开了对未知宗教的认知大门,而这些在《西游记》中所体现的宗教文化带有明显的中国彩,对于西方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综合观之,在将《西游记》等中国神话题材的影视剧推出国门时,我们可以从服饰和宗教的角度,通过宣传不同的服装文化理念和宗教文化价值,同时尊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宗教信仰和服饰观念,使中国神
话题材影视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以便更好传播中华文化,向世界展示自身强大形象。
参考文献:
[1]王晓莹.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D].包装世界,2015,4:9-13.
[2](清)雍正敕修.乾隆大藏经•西土圣贤撰集•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三卷[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9. [3]文媛.段婷婷.名著的翻拍与文化差异——以中、日、美翻拍《西游记》为例[J].四川戏剧,2013,06:24-27.
常适合当时的市井阶层的口味。清明俗曲作为被大众所广泛传唱的曲目类型,更符合市井百姓的审美,更加直接地显示了市井阶层的日常生活与内心感情。明清俗曲由不同时期的艺术题材组成,所以可以反映出历代音乐的“尚真”情感[4]。
探讨“尚真”情感的形成其原因有二,第一点就是外在的原因,当时明朝的开放政策的实施带动了城乡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而侧面推动民谣的盛行。第二点,内在原因,同样是由于开放政策的实施,致使百姓们对封建社会制度产生了质疑。明朝1436年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等人打破了朱理学的枷锁,创造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哲学概念,心学的核心思想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人的提出的理论恰好符合当时社会的市井阶层对利益和思想的标准,所以百姓支持并选择推崇心学思想,这也对市
井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心血思想倡导解放个性,追求民主,也因此明清俗曲成了很多男欢女爱的道具。
四、润饰细腻,行腔逶迤
明代中期以后,其城市社会经济及集市买卖开始飞速发展,这也为民谣艺术供应了较好的表演环境,从而致使各地方的民谣艺术得以相互融会贯通[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广为人知的传唱带来的是对编制的统一性影响。一首清明俗曲同时汇集了多种音乐形式,从而表现手法变得丰富多变。明朝盛景的到来,促使城市专业、职业的艺人大量涌现,致使其艺术有了更高的造诣,其内容表现出的深度也高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不论是长套还是短曲,都有着旋律优美的共同点,北方人因为性格豪爽,所以其对俗曲的表达方式也是非常的高亢,而南方的柔美温婉也在俗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明俗曲的曲调性格多以柔美的旋律为主,受南方影响颇深,例如;《寄生草.情人送奴一把扇》、《剪靛花.送郎》等代表作品,其用词之华丽,无不散发着南方的柔美温婉的气息。
结语:
我国清明时期的曲艺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融合了南北两地不同的地域特,北方的豪放,南方的柔美。同时又汲取前后年代与同时期的各种声乐艺术优点,最后形成了新的清明俗曲。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清明俗曲这种声乐艺术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借此篇文章,希望可以唤起
人们对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视与传承之心。
参考文献:
[1]管谨.中圈百代歌曲概论[M].北京: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徐元勇.界说“明清俗曲[J].交响,2000 (03).
[3]修海林.古乐集锦[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4]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5]孙玄龄,刘东升.中国古代歌曲[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上接第149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