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蛇传》——诠释中国古老神话
歌剧《⽩蛇传》——诠释中国古⽼神话
素雅的⽩娘⼦不见了;许仙⼀副“现代游侠”的派头,药箱变成了斜挎的书包;⾐服上尽是鈕钉的法海,背着双肩包和防潮垫,更像⼀个背包客;⽩蛇家有⽪沙发还有阳台;断桥变成了⼀座⾦属桥···这究竟是⼀出怎样的《⽩蛇传》呢?
四⼤民间传说之⼀,这个古⽼的传说激发了国⼈⽆数的创作灵感,在京剧、越剧等许多剧种中;在评书、弹词等不同的曲艺形式,甚⾄是⽪影戏⽊偶戏⾥都不乏⽩蛇的⾝影。在近现代,取材于⽩娘⼦的电视剧、电影、舞剧更是层出不穷。但歌剧《⽩蛇传》尽管以歌唱为主,但综合了⽂学、⾳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由于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在审美层⾯的众多的差异,从⽽导致了⽩蛇的故事在不同体裁中铺陈和表演⽅式等产⽣了许多的不同。
歌剧《⽩蛇传》的执⾏导演阿奇·安娜说,《⽩蛇传》之所以能改编成西洋歌剧,主要原因是“对爱情的理解”是相通的,这种爱,在精神层⾯与西⽅歌剧有着某种契合点。⽆论是传统京剧版本的《⽩蛇传》,还是⾹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物徐克导演的《青蛇》,或是歌剧《⽩蛇传》;⼀个是传统的范本,⼀个是当代思潮的体现,⼀个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其中的异同耐⼈琢磨,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纯粹的理由,⽩素贞千年修炼为的是去追求⼀段⼈间真爱。
这样⼀部⽤英语演唱的西洋歌剧与以往的《⽩蛇传》不同之处呢?
神话电视剧演员脚本的设计决定了歌剧《⽩蛇传》的与众不同,剧中偏西⽅的思想意识,在⼩青的⼈物塑造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中国传统的认知⾥,⽩蛇与青蛇是有着500年情谊的妹,在⼤多数版本⾥,⼩青对⽩素贞是忠⼼耿耿、不离不弃,⽽这种妹情的⼈物关系在歌剧《⽩蛇传》中被彻底颠覆。妹情谊在中国⽂化语境中很常见,是⼀份不是亲⼈却胜似亲⼈的感情,⽽在西⽅⽂化观念中,妹情谊和反男权意识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在中国,⼥孩之间牵⼿是很平常的事情,在西⽅,⼥孩间的亲密⾏为⽐较容易引起误会,也许是为了不必要的联想,也许是⼀种本能的选择,歌剧中,⽩蛇和青蛇这对妹变成了准情⼈,在故事中⼩青的前世是个男⼈,也是⼀个⽩娘⼦的暗恋者,但他的500年修炼还不能现出男相,只能是以半蛇半⼈的⼥相与⽩娘⼦为伴。⼩青的双重性别也造就了美国男声⼥⾼⾳演员麦克·曼尼阿奇的出演。这种带有转世、性别束缚元素的爱情故事使歌剧《⽩蛇传》显得尤为独特和充满戏剧性。
歌剧的开始是⼩青的⼤段独⽩,听起来像是京剧的韵⽩,她有着⽭盾的⼼态,在旋律的处理上显得⾮常的⽆调性,⼀种⼝语⼝⽓的念⽩,难得的是将没有汉字四声的英语念起来抑扬顿挫,糅合京剧的韵⽩和⽆调性⼿法的序幕,从开始就昭⽰出,歌剧《⽩蛇传》将是⼀个中西⽂化融合的作品。很特别、很新鲜、很有意思!
最有特点的是设计者智慧的利⽤中西两种元素,将中国的古诗词融⼊到歌剧中,按照春、夏、秋、冬分为四幕,四幕之间的序幕全部由⽆伴奏的童声合唱完成,词选⾃四⾸唐诗,并译成英语,穿插其中,这种创作⽅式,我想应该是在歌剧史上是史⽆前例的。
⽩娘⼦的咏叹调,旋律优美并融⼊了戏曲的唱腔,京剧中特有的坠腔、顿腔、颤腔等与咏叹调的完美结合,鲜活的⾳符,⾮常有张⼒的声⾳,取歌剧与戏曲之长,将东西⽅的审美交织在⼀起,造就出⼀台独特的⾳乐戏剧,也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物形象。
中国民族乐器的加⼊,也是歌剧《⽩蛇传》的特点之⼀。⽩娘⼦出场时乐队传来⽵笛声,在⼩青的⼤段独⽩中有⼆胡的伴奏,甚⾄出现古⽼的乐器埙,这些民族乐器的参与让舞台⼈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清晰。锣⿎的节奏被加以抽象运⽤,成为其情绪催化的⼿段,让古⽼的中国故事更具有超越性。
中国⾳乐元素与交响乐的融合,让观众在歌剧《⽩蛇传》中,不仅能听到普契尼式的咏叹调、施特劳斯风格的戏剧性⾳乐,也能听到或悠扬或古朴的“中国风”,对⼤家来说,这是⼀种全新的体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