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简析《感遇》(兰若⽣春夏)的艺术特⾊。
这是⼀⾸托物寓意之作。表⾯上咏兰若,实际上是通过写兰苦春夏欣欣向荣,空绝芳,⽽当秋风⽣起,便摇落⽆成,隐寓⾃⼰理想幻灭的忧伤和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托物寓意,线纯⽤⽐兴⼿法,是此诗最突出的物⾊。前四句写兰若于春夏之时独占花林,充满激赏之怀;后四句写秋来摇落变衰,深表惋惜之意,全诗寓意深刻,含蓄有味,这是⼀⾸五⾔古诗,语⾔就加雕饰,⾃然清丽,然“何”、“空”、“幽独”等字均有⼯⼒,于平淡中见出精警。
87.简述《春江花⽉夜》的思想内容。
这⾸七⾔古诗虽沿⽤乐府旧题,写男⼥离别相思之事,但却能脱出前⼈窠⾅,写出了新意。诗中展现了春江花⽉之夜浩瀚幽邃、恬静优美的画卷,抒发了诗⼈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的⽆限沉思慨叹,并着⼒抒写了春宵⽉夜游⼦思妇的离愁别恨,尤其是表现了思妇望⽉怀⼈的深情以及对美满⽣活的憧憬。
88.分析《春江花⽉夜》的艺术特⾊。
(1)这⾸诗构思新颖巧妙,结构⾃然谨严。全诗以春、江、花、⽉、夜五字逐层铺展,⽽以⽉为中⼼线索,由⽉升写到⽉落。前⼋句写景,接着⼋句写对宇宙及⼈⽣的沉思遐想,后⼆⼗句写游⼦思妇的离情别恨,最后以“情”字收束全篇。
(2)诗情、画意、哲理⽔融,创造出空灵渺远、皎洁静谧的意境,是这⾸诗的最突出特⾊。在⽉光的照耀之下,诗⼈为我们描绘了⼀幅幅清丽动⼈、丰富多彩的春江花⽉夜美景,在这些景物所创造的皎洁、静谧意境之中,⾃然融进深奥的哲理和抒发游⼦思妇的相思之情。使诗情画意与哲理完美和谐统⼀。
此诗词彩精美清丽,韵律和谐,婉转流畅。全诗四句⼀换韵,来仄韵相互交替,⾳节谐美,悦⽿动听,有民歌风味。诗中有不少精彩的对偶句,如“江畔何⼈初见⽉?江⽉何年初照⼈?”“⽟户帘中卷不去,捣⾐砧上拂还来”等,向为⼈们传诵。这⾸诗以其艺术独创性,成为七⾔歌⾏的楷模,对后世产⽣了深远的影响。
8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特⾊。
(1)写景⽣动,⽓势强劲,表达诗⼈开阔的胸襟。巧妙的运⽤⽐兴,借眼前湖⽔⽐兴,既赞美了对⽅,⼜表达了⾃⼰的愿望,写得不卑不亢。诗⼈不愿闲居,⽬的是要有所作为,这就使得他的愿望有⼀种豪壮之⽓。诗⼈先写洞庭湖,景象阔⼤,浑芒壮观,给全诗定下⼀个⾼昂的格调;然后⽤欲渡⽆⾈,观钓羡鱼来表现积极从政的热情,这就使请求和希望显得⼤⽓,⾃然贴切,委婉含蓄。
(2)结构上⽤“欲济”把前景与后⾯的抒情连结在⼀体,承上启下⾮常巧妙。前四句写洞庭湖的景⾊,⽓势壮⼤。⼋⽉的洞庭湖因秋⽔上涨,⽔⽽与两岸齐平,烟波浩渺,远望,与天空连成⼀⽚。⽔⽓蒸腾,
洞庭湖附近⾯积⼴⼤的云梦泽都笼罩其中;⽔波激荡,仿佛整个岳阳城都被撼动了。后四句抒情,诗⼈由眼前景引申出想法。想要渡过洞庭,却没有船。看着那些垂钓的⼈,我只有⽩⽩地羡慕。⾔外之意是,⾃⼰想要⾛上仕途,却苦于⽆⼈引荐。在这样圣明的时代,⽆所作为是令⼈羞愧的。看着那些已经荣膺要职的⼈,我只能钦慕⽽已。
(3)语⾔精于锤炼、传神,特别是写景。
90.简述《过故⼈庄》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这是⼀⾸的⽥园诗,通过到故⼈庄造访全过程的叙写,描绘了优美恬静的⽥园风光,表现了诗⼈对⽥园⽣活的热爱,赞美了宾主之间真挚朴实的友情。此诗结构⾃然完整,由出访开始,以预约再来作结,层次分明,前后呼应。情景交融是此诗的⼜⼀特⾊。诗中绿树青⼭,景⾊明丽,有远有近;⾯对场圃,满眼桑⿇,⽓氛恬静怡悦,正是这如现的美景之中,处处融⼊诗⼈的淡泊情志和愉快⼼境。这⾸五律语⾔质朴⾃然,⽽不乏精⼯,如“合”、“斜”等都是信⼿拈来,⽽⼜⽣动传神;诗中对仗⼯稳,平仄和谐,形成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成为孟浩然⽥园诗的代表作。
91.《汉江临泛》的艺术特⾊。
(1)画⾯壮观,⼀、⼆句是想象之辞,视野开阔,⽓势磅礴,三、四句写江⽔浩渺奔向远⽅,好象流
出了天地之外;两岸青⼭隐隐约约,若有若⽆,五、六句写江⽔,声势壮⼤。前⾯的城⾢好象俘在⽔上,波涛汹涌,使远处的天空也摇动起来。
(2)写景虚实相⽣、动静结合。前两句虚写,写出视觉的错觉,显⽰出画家敏锐的艺术感受。围绕“眺”选择景象,写出视觉感受,⼤⽓包举,画⾯壮观,虚实相⽣,实景与想象融为⼀体,清晰的景⾊与朦胧的景⾊同⼊诗中。动静结合,把江⽔⼭⼭⾊写得异常雄浑⽽有韵致。
(3)语⾔浅显⽣动,动词⽤的好,写出了视觉的感觉,体现了它的⽓势和⼒量。
92.《⼭居秋瞑》的艺术特⾊。
(1)写景使⽤⽩描、笔致简约、⽣动。这是⼀⾸⼭⽔诗,⼀、⼆句点出季节时令、⾬后、⼭中新凉、空⽓清爽,让⼈感到秋意渐⽣。三、四句写⼭中⽉下景⾊。⽉光照在松树上,光影流连在树枝之间,泉⽔淙淙地流,⽔清⽯见,五、六句从听觉和视觉⽅⾯写傍晚时的⼈物,⽵林喧闹,推想是浣⼥归来,这是诗⼈⽿中所闻,渔船顺流⽽下,莲叶为之分披,莲花为之摇
动,这是诗⼈⽬中所见。最后两句表达诗⼈愿意留在⼭中的感情,暗寓归隐之意。
(2)动静相衬、视听结合,构成⼀幅画⾯。“明⽉松间照,清泉⽯上流”,两句明明⽤了动词“照”和“流”,但给⼈以幽静的感觉,⽉照⽆声,泉流有响,动静相衬。“⽵喧归浣⼥,莲动下渔⾈”两句
视听结合,充满画意,表现出诗⼈对物态的体察极其精微,符合感觉的顺序。先听到喧闹声,然后才会推想,或看见浣⼥归来;先看到莲叶摇动,然后才看见渔船驶出来。这⼏句对景⾊的描写充分显⽰出诗⼈的⼼境是从容⽽空明的。
(3)这两联对仗⼯整,句式富于变化。“明⽉松间照”四句章法错落,句型变换,确为传世名句。
(4)这⾸诗语⾔⽣动、凝炼,⽽⼜⾃然流畅,朴素⽆华。全诗⾳调和谐优美,静中寓含着⽣机,意境清新明爽,静逸秀丽。
93.分析《蜀道难》的艺术特⾊。
(1)《蜀道难》是李⽩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胆的夸张,精妙的⽐喻,⽣动的描绘,加上神话传说的穿插运⽤,描绘声绘⾊了蜀道的雄奇峻伟、⾼耸险恶。“连峰去天下盈尺”、“六龙回⽇”、“⼀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的夸张描写;天梯⽯栈、太⽩鸟道、飞瀑鸣雷、枯松倒挂的动⼈⼼魄的描绘;豺狼、虎蛇的⽐喻;蚕从、鱼凫开国,五丁⼒⼠劈⼭等神话传说的运⽤,都给诗歌增添了神秘奇幻、光怪陆离的⾊彩和雄健奔放的⽓势。
(2)此诗感情⾊彩强烈、诗歌⼀篇便⽤“噫吁戏,危乎⾼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连串的强烈慨叹,创造了笼罩全诗的感情⽓氛,先声夺⼈,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主旋律共三次出现,分别
表达了这⼀感情的爆发、深化和收束,贯穿全诗的这种浪漫主义激情,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灵震撼和艺术感染。
(3)此诗句式参差错落,极富变化,诗中有三⾔、四⾔、五⾔、七⾔、九⾔以⾄⼗⼀⾔句⼦,使诗歌的节奏缓急相间,且具有明显的散⽂化⾊彩。此诗⽤韵灵活,不但多次换韵,⽽且有地⽅不⼤讲究⽤韵,有时⼜连⽤仄声字,如“历井仰协息”;连⽤平声字,如“愁空⼭”。由于诗句和声韵的变化莫测,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对表达诗⼈激情奔放、淋漓酣畅的感情起到了极好的作⽤。
94.说明《⾏路难》情感强烈,数度起落转折的艺术特⾊。
诗作抒发的情感⼤起⼤落,转变迅急。开头两句写酒席的珍贵,中间四句忽⽽转写内⼼的抑郁、愤懑。七、⼋两句写古代贤者最终得遇明主的故事,寓含对⾃⼰的期许和对未来的希望。“⾏路难”等四个短句,抒发不到出路的苦闷,感情激越。最后两句从苦闷中超拔出来,抒写豪情壮志,表达了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失望与希望,苦闷与开朗,惶惑与坚定,相互⽭盾的情感⼏起⼏伏,议论式的主观抒情⾊彩极其浓厚。这种写法突破了旧题乐府主要以赋体叙事的⽅法,具有创新意义。
95.《将进酒》情感⾊彩强烈、作者情绪变化剧烈的特点。
这⾸诗情感激越,⼀波三折,恣纵不羁。开头⽤呼告语,提⽰⼈们对⽣命流逝、⼈⽣短暂的醒觉,然
后表⽩不要辜负了明⽉,当尽情欢饮。“天⽣我材必有⽤,千⾦散尽还复来”两句健拔豪迈、⽓概⾮凡,看似突如其来,实际上却是承接前⾯的情感⽽来的。前⾯蕴含仕途受挫、怀才不遇的意思,因⽽作者需要抒发⼼中的忧愤,⾃我认定才⼲与价值。接下来,再次表⽰要痛饮⼀场,遥应“须尽欢”之意。后⾯讲“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说明诗⼈曾经想要成为圣贤,然⽽,历史和现实都使他失望乃⾄于绝望,所以他要做个留名的饮者。结尾“与尔同销万古愁”⼀句,悲中有壮。
96.简述《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
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其实并⾮游⼭玩⽔的兴寄之作。诗歌通过梦游天姥的精⼼描绘,抒写了诗⼈对光明、⾃由和理想的热烈追求、表现了诗⼈对⿊暗现实的满,对权贵的蔑视以及⾃⼰傲岸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正是这⼀精神的集中体现。当然,诗中也流露了诗⼈⼈⽣如梦的消极虚⽆思想情绪。
《梦》是李⽩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此诗构思新巧,以描写梦游为主,⽽以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画龙点睛。此诗运⽤丰富的想象和⼤胆的夸张⼿法,描绘出亦虚亦实、亦奇亦幻的天姥⼭的雄奇壮丽风光和神仙境界,在令⼈⽬眩神迷、⾊彩缤纷的艺术境界中,寄托⾃⼰的主观感情。此诗句式参差,以七⾔为主,杂以四、五、六、九⾔,兼⽤楚辞句法,使语⾔既有波澜起伏的⽓势,⼜灵活多变,⾃由流畅。
97.《长⼲⾏》的艺术特点。
此诗情调萦回婉曲,⼀往情深,刻画了⼀位对爱情坚贞、执着、情思柔婉缠绵的⼥性形象。选取富有特征的⽣活场景和细节,表现⼈物的性情和神态。折花⽽戏,⽵马青梅之戏,写两个⼩⼉⼥天真⽆邪之态:“低头向暗壁,千唤不⼀回”,写新婚少⼥的羞怯情态;都表达得⼗分⽣动传神。笔触细腻,写出随着年龄的不同,随着⾝分⾓⾊的转变,⼈物的⼼理也发⽣变化。“初覆额”、“为君妇”、“始展眉”和“君远⾏”是⼏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事件,与此相对应,⼥⼦的⼼理经历了⽆嫌猜、羞颜未开、对爱情⽣死相许、思夫伤⼼⼏种不同的情感。作者还善于运⽤景物描写烘托氛围,婉转表达⼈们的情思。门前深苔,秋风落叶,黄蝶双飞,这些景物都很好地衬托出⼥⼦相思之情的深觉与哀婉。按年龄顺序表现⽣活变化的写法,明显受到了民歌《也雀东南飞》开头的影响。
98.分析《燕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
这⾸诗通过⾏军、作战等场⾯的描写,概括了军旅征战⽣活的各个⽅⾯。此诗内容极为丰富:⾸先,诗⼈对长期浴⾎奋战的⼴⼤战⼠寄以深切的同情,并热情歌颂了他们不计私利、为国⽴功的⾼尚情操和爱国精神;其次,诗⼈以激愤的感情,猛烈抨击了将帅骄横轻敌,腐败⽆能,不恤⼠卒的丑恶⾏径;其三,诗⼈通过反映将⼠们的苦乐悬殊,深刻揭⽰了军中的阶级对⽴,反映了军中⽣活的本质。所以就思想的⼴度和深刻⽽⾔,《燕歌⾏》都不愧为盛唐边塞诗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诗选材典型、全⾯,既有君⾂,⼜有官兵,既有敌我,⼜有征⼈思妇,巧妙地涉及到了争战⽣活的⽅⽅⾯⾯,极富典型性的概括⼒。这⾸诗极善于概括描写和细致刻画结合起来,如“校尉⽻书”⼆句概括了边地军情紧急和敌我双⽅的备战情
况,“铁⾐远戍”四句概括了征⼈思妇的刻⾻思念;⽽对边塞⾃然环境的描摹和对战地紧张⽓氛的描写⼜⾮常细致具体。此诗感情复杂⽽强烈,有沉重的叙写,有⾼亢的赞美,有悲愤的抒情,有深慨的议论,但总的感情基调是⾼远豪放,苍凉悲壮。此诗多⽤对⽐⼿法,有将领和⼠兵苦乐不均的对⽐,也有敌我的对⽐,还有古今将领的对⽐,通过鲜明对⽐,不置之不褒贬,但却收到了⼗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语⾔壮丽,七⾔歌⾏中插⼊不少精⼯的对句,于流畅之外别具整饬之美;全诗四句⼀换韵,⾳调谐婉,并随诗的感情起伏⽽跌宕变化。
99.《⽩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这是⼀⾸咏雪歌,⼜是⼀⾸送别诗。此诗以西北边地奇寒的雪天为背景,描绘了北国异域的酷寒和奇瑰的雪景,表达了诗⼈与武判官之间深挚的友谊和浓重的惜别之情。此诗构思新颖,结构严谨,⾸尾呼应。全诗咏雪送别,以雪为中⼼线索,以写雪开始,⼜以写雪结篇,全诗“雪”字凡四见,将雪后的军中⽣活,独具特⾊的别宴和情深意浓的送别⾃然⽽紧密地串联在⼀起。此诗通过多种⼿法描写景物,渲染⽓氛,既有精彩的实景描绘,⼜有奇特的想象,⽣动的⽐喻,⼤胆⽽合理的夸张,加上作者有意的⾊彩
点染,使得景物画⾯⽣动。全诗通过写景来抒情,融情⼊景,使得⾄情真情的表达既淋漓尽致,⼜含蓄蕴藉。此诗结尾处不⽤直接抒情,⽽以诗⼈⽬送武判官和凝视雪上的马蹄印来表达情意,形象鲜明,余韵悠长,⽽⼈寻味。
100.《⾛马川⾏奉送出师西征》的艺术特⾊。
此诗通过对⼤军出征时险恶环境的描写,热情歌颂了出征将⼠军纪严明、不畏艰险、勇于征战的英雄⽓概和顽强精神,并表达了诗⼈对这次出师西征必胜的信念。此诗并⾮出师西征的纪实,⽽主要是诗⼈的悬想,故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就成为其重要特⾊。“平沙莽莽黄⼊天”,“⼀川碎⽯⼤如⽃,随风满地⽯乱⾛”等,为读者描绘了惊⼼动魄的边塞绝域风光,为表现将⼠们的英雄主义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此诗还成功地运⽤了对⽐、衬托的⼿法,以敌军的来势汹汹和唐军相⽐,⼜以环境的险恶来反衬将⼠们的英雄⽓概。都收到了很好效果。此诗句句押韵,化偶为奇,节奏鲜明⽽急促,声调强劲⽽激越,对表现将⼠们的思想和全诗苍凉悲壮风格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此诗不愧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101.分析《⾃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思想内容。
这⾸诗通过对⾃⼰⾝世遭遇和途中见闻的叙写,抒发了诗⼈换抱负和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诗⼈以敏锐的观察⼒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深刻揭露了“朱门酒⾁臭,路有冻死⾻”这种尖锐的阶级对⽴,揭露了统治集团醉⽣梦死、横征暴敛的罪恶;诗⼈⼜从⾃⼰享有特权尚有“幼⼦饥已卒”的遭遇,
推想到那些“失业徒”、“远戍卒”的更深的痛苦,对他们寄以深切的同情,表现了诗⼈推已及⼈的博⼤胸怀和⾼尚情操;诗中⼀再表达诗⼈“窃⽐稷与契”的致君尧舜思想,忠君爱国之情⼗分激切,但诗⼈从⾃⼰对社会的观察中,深感国家危机四伏,官渡改辙,河桥窸窣,都暗喻着“⼭⾬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表现了诗⼈的政治敏感,更表现诗⼈对未来局势、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这⾸诗充分显⽰了桂诗“诗史”的特点,不愧为⼀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杰作。
102.分析《⾃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艺术特⾊。
融叙事、抒情和议论于⼀体是此诗的⼀⼤特⾊。这是⼀⾸咏怀诗,但诗吸却有“⾃京赴奉先县”的叙事过程,⽽就全诗来看,⼜以抒情和议论为主。诗中真正的叙事内容并不太多,其中⼤量的是议论感慨之词,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彩;就抒情⽽⾔,忧国忧民之情可谓“⼀篇之中,三致意焉”,三⼤段之中,段段贯穿这⼀思想;就⼀段来看,也是反复咏叹,曲尽其意,如⾸段之咏怀。全诗波澜起伏,千回百转,典型地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选材典型,对⽐鲜明,是此诗⼜⼀特⾊。统治者骄奢*逸,诗中选了凌晨过骊⼭,以皇帝及其幸⾂们为靶⼦;百姓灾难深重,诗⼈选了⾃⼰的遭遇,⾃⼰享有特权,尚有如此悲惨遭遇,其他百姓⾃然不⾔⽽喻。不但选材典型,⽽且还运⽤了极为明显的对⽐,如“朱门酒⾁臭”和“路有冻死⾻”的对⽐,朝廷分帛与贫⼥的对⽐,⾃⼰和“失业徒”等的对⽐,对突出诗歌的内容都起了重要的作⽤。字法古朴,句法拗劲,语⾔朴实⽽精⼯,全诗均⽤仄声韵,这些也都⼤⼤增中了诗歌严肃悲郁的⽓氛。
103.《⾃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沉郁顿挫的特⾊体现在哪?
全诗或叙述、或却情、或议论,以议论和抒情为主,三者融为⼀体,结合得⾮常完美。从⽤韵上看,全诗⽤仄韵,⽽且⽤⼊声韵,⾳调急⽽拗,有助于表达其胸中起伏难⾔的抑郁与悲愤之情。如诗作第⼀部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写诗⼈⾃⾝困顿,仍⼼念百姓,⾯对同辈⼈的耻笑,他坚持理想,反⽽更要慷慨发浩歌。“⾮⽆江海志,潇洒送⽇⽉”表达诗⼈也有隐居江海,悠然⾃适的想法,但出于对君王的忠诚,却不能这么做。“沉饮聊⾃适,放歌破愁绝”,他⼀⽣忧劳勤苦,眼看要等同于尘埃,却未能实现抱负,这是他极不⽢⼼的,即使如此,他也不改初衷。诗⼈的忧国忧民之⼼是诗的主线,⼀唱三叹的形式在表达感情时反复曲折,使诗歌具有浓烈的感情⾊彩,在表达感情上具有沉郁顿挫的特⾊。
104.分析《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此诗通过重阳节登⾼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年⽼多病,潦倒异乡的⾝世之感悲伤沉郁的怀乡之情。此诗长于绘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长江秋景,既有整体的远景,⼜有局部的近景;既有细致的刻画,⼜有粗犷的勾勒,动静相衬,画⾯
苍凉萧瑟;后四句触景⽣情,羁旅之愁,孤衰之态,写尽⽆限悲伤之意,含蓄不尽;此诗境界开阔,⽓象苍劲,格调⾼浑,造语精⼯整饬⽽富于变化。此诗为⽼杜七律的代表作之⼀。
105.简述《左迁⾄蓝关⽰侄孙湘》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此诗是韩愈因谏迎佛⾻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所作。⾸联、颔联写⾃⼰左迁之由,抒发了⾃⼰忠⽽获得罪的满腔悲愤,以及为国家兴利除⽐弊、⽼⽽弥坚的凛然正⽓和刚直不阿精神;颈联即景抒情,伤时念家,抒写了英雄失路之悲;尾联从容交待后事,倾吐了难⾔的酸楚激愤之情。全诗凄楚激愤,义薄云天,感⼈⾄深。这是⼀⾸七⾔律师,但诗⼈却能以“⽂章之法”⾏于谨严的格律之中,直叙⽅法的运⽤,以虚词⼊诗,笔势纵横开合,⼜不损害格律要求,确为韩愈“以⽂为诗”的成功之作。此诗境界开阔,⼤开⼤合,对⽐鲜明,⽓势磅礴,使全诗意境⾼远,震撼⼈⼼;此诗感情⾊彩强烈,⼈物形象⽣动,熔叙事、写景、抒情于⼀炉,深厚沉挚,诗意盎然,确有⽼杜沉郁顿挫之风范。
106.《送李愿归盘⾕序》的艺术特点。
(1)在艺术上,本⽂突破了⼀般赠序的结构,赠序传统的做法是送⾏者“赠⼈以⾔”,⽽本⽂却⽤主要的篇幅写⾏⼈的话。采有赋体,虚构两个⼈,主客问答表达⾃⼰的思想感情。李愿作为决意归隐之⼈,通过他的话来表达愤世嫉俗之情,⽆疑会更加真切,更加畅快⽆隐。⽂中对三类⼈的描绘⼗分⽣动传神,其中刻画志得意满的达官显贵,虽⽆⼀字臧否,⽽这些⼈贪爱权势,庸碌卑下的⼼灵暴露⽆遗;描写隐⼠率意⾃⾜的⽣活,则隐⼠⾼洁的精神境界也见于⾔外,⾄于对趋炎附势之辈的描写,更有漫画的效果,讽刺之意尽在不⾔之中。
(2)全⽂的语⾔⼗分精彩,⽤词准确,形成很多成语。如“秀外慧中”。句式简短,有些地⽅压韵,读起来琅琅上⼝。
107.《送李愿归盘⾕序》中对三类⼈的刻画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借隐⼠李愿之⼝,讽刺了官场上那些志得意满的达官显贵,刻画了趋炎附势、蝇营狗苟的⼩⼈,同时赞美了隐⼠洁⾝⾃好、不与之同流合污的⾼洁品格。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强烈不满和愤世嫉俗的精神。
108.《张中丞相传后叙》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孤篇压倒全唐的作品是 张巡和许远是安史之乱时英勇抗击叛军并慷慨就义的两位爱国将领。安史之乱平定后,朝中有⼈利⽤两家⼦弟年幼⽆知,屡次制造事端,散布谣⾔,诋毁英雄,制造破坏国家统⼀的与舆论,为割据势⼒张⽬。韩愈对此⼗分愤慨,为说明事实真相⽽撰写此⽂。⽂章以满怀敬意的⼼情,表彰了坚守危城、为国损躯的英雄,谱写了⼀曲悲壮慷慨的赞歌;以满腔的义愤痛斥了那些弃城图存、坐视不救的⽆耻之徒和制造流⾔蜚语诽谤英雄的*邪⼩⼈,表现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的政治态度;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和⾮凡的政治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叙议结合是本⽂最突然的特点。⽂章前半部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义正词严,锋芒毕露;后半部分
以补叙轶事为主,详略适宜,具体、⽣动。前后两部分之间,⼜以⾃⼰祭双庙为过渡,转折⼗分⾃然,结尾处⼜以回应开头,使全⽂结构严谨,议论与叙事巧妙结合,神⽓贯通,互为表⾥。本⽂是为⼈物传作补充,故真实性是其⽣命。⽂中⾔论部分均以确凿的史实为依据,补叙轶事则彩托睢阳⽼⼈和张籍之⼝的⽅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充分体现了“实录”精神;抓住典型细节、⽤富有个性特⾊的⾔⾏来刻画⽣物的⼈物形象,是本⽂的⼜⼀特⾊。如写南霁云,只⽤三个场⾯,三段话,三个典型动作,即刻画出⼀位忠勇义烈、肝胆照⼈的英雄,如见其⼈,如闻其声。张巡、许远的形象,也都栩栩如⽣。语⾔精炼准确,丰富⽽多变,是本⽂⼜⼀特⾊。有的义正辞严,慷慨激昂;有的亲切平易,如叙家常;有奔腾直泻的长句,也有斩钉截铁的短语,且处处饱含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褒贬之情,极富感染⼒。
109.分析《进学解》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这是韩愈的名作之⼀,从⽂章的内容看,主要是在阐明作者的⼈才观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不平。“当今圣贤相逢……⽆患有司之不公”。这段与社会现实完全相反的话,既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路线的强烈不满,⼜反映了他希望朝廷能⼴开才路,使⼈尽其⽤的社会理想,并从选拔培养⼈才的标准、⽅法,统治者应如何任⽤⼈才等⽅⾯,系统地阐述了⾃⼰的“⼈才学”观点,这是极富远见和具有⼴泛社会意义的。⽂中的国⼦先⽣,正是作者⼼⽬中的理想⼈物,也是他的⾃我写照。通过学⽣的驳难,突出其德才兼具⽽不遇;通过先⽣的⾃我解嘲,表明⾃⼰随遇⽽安的处世态度。其中虽不⽆⾃夸的万分,但主要是借⼈之⼝抒发⾃⼰内⼼的强烈的忧愤不平,表现了他的呼号和抗争精神。此外,⽂中关于“
⼝不绝吟”,“⼿不停批”的勤奋精神,“提要”、“钩⽞”的学习⽅法,“含英咀华”、博采众长的治学态度,“业精于勤……”的作⼈格⾔,均为可贵的经验之谈,极富教益;⽂中对历代重要典籍的评说,简明精到,颇有见地。也应看作本⽂思想价值的⼀部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