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被某些人赞为「孤篇压全唐」,这个评价是否过誉?
我在高中的时候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从这点上来说,这是一首比较容易被忽略的一首诗。直到我有一天再次读到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咦的一声才被惊讶到了,那个时候大概已经是上了大学了。
我还没有读过和研究其他人的评价时,这首诗在我心中的地位已经无限上升了。
成为我心中,“一诗二文”的最高境界的水平。(春江花月夜,滕王阁序,报任安书)
为什么说春江花月夜的水平很高,能孤篇压全唐,我觉得不仅仅是压全唐不全唐的事了,讲的难听点,而是吊打整个中国史上诗人的事了。
有人会觉得这个评价实在过高的匪夷所思,但是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所看过的所谓名篇佳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等等等等
我想你能想象的这些名篇诗句无非是通过描绘情景或心中所感,想要引出读者内心的共鸣。
我想这就是诗歌所有共同体的特征,又或许说只有能达到这个水平的诗歌才是合格并优秀的。
但是春江花月夜,它已经不是引起你的共鸣了,因为恐怕大家还没能达到那个共鸣的高度。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这写的是什么,这写的是整个人类史与自然现象的对比。
我不敢相信那个年代的哪个诗人能从一个人类史的高度去对比自然来思考永恒的话题。
大部分的普通人,能把自己这一生过好就了不起了。
有能力的大牛们,能照顾一下子孙后代就了不得了。
一个国家最有权势的帝王世家,也无非就是保证一个朝代的安稳幸福,最高权势者皇帝他相对而言是最有眼界的人了,比什么诗人一流高的不知道哪里去,但是皇帝他连自己这个时代的事情还不一定明白,更何况是之后,甚至是人类历史怎么样,根本就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所能考虑的范畴。
但是张若虚他做到了。又或者说,他竟然就做到了。
人类史文明浩浩荡荡,星光璀璨,从人类发展史来说历时数万年,造就了那时多么灿烂,多么磅礴的人类历史文化。
但是我等数万年历史的辉煌,甚至说,再考虑到以后未来人类继续辉煌下去的那段时光,这些时光就算全部加上去,能比得过这日月星辰的长久亘古吗?
也许张若虚他自己也是懵懵懂懂地写下这样的诗句,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样的境界水平,已经不是一介诗人所能达到的境界了。思考人类与宇宙永恒之话题,已然是脱离了诗歌,到了哲学层面上的高度了。
而且我毫无疑问的相信,张若虚他并不是碰巧恰好写下这样的诗句的。
他不是福灵心至,突然灵光一现,写下这样的诗句的,从春江花月夜全篇构造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些东西恐怕是他想了又想想了又想才最终得出的人生哲理。
为什么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前部分诗句写景,实际上的效果是用来引出后面的内容。
春江潮水翻涌,明月好像就是被这样的潮水带上了天,天底下哪里没有月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呢。
江水弯折,月光照耀在林子里像是一片云雾霾霾。
导致我眼前的景已然是若隐若现,看不清楚了。而这时候,最亮眼最看得清楚的就是月亮。
所以我抬头看月亮,这时候我突然想到的是,我今天站在这里看月亮,那么今天过后,我走了,但是月亮还在。很自然的就会思考,当年第一个站在这里看月亮的人会是谁呢,思考到这里的时候,境界就已经开始上升了,因为他之后思考的问题,就是从江畔这个单一意境上升到,月亮第一个照耀的人是谁了。江月其实就是月亮,月亮其实就是江月。江月第一个照耀的人他并不一定是第一个站在江畔看月的人,所以想到这一点,必须将思绪先拉回整个人类史的开端,从这里开始的第一个疑问,也就是第一个诞生的人类是谁。
此后发出感慨,从人类历史开端到人类历史之结尾,恐怕人类都灭绝了,这江,这月,这水
还依然存在,亘古流转吧。
所以引出诗人最后的一个疑问“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不知道人类历史的最后一个人到底是谁,是由谁来终结整个人类历史,我只知道我今天站在这里看月亮,月亮照耀着我,我看着江水滚滚逝去,这其中的怅然之情,又有几人能够明白。
这意境,这思考的人生境界,在我看来,已经是吊打了所谓的诗人体了。
全唐诗第一?
我个人认为是全诗歌的第一。
——————————————————————————————————————
孤篇压倒全唐的作品是12月7日补充修改
我看了底下评论还有不少人在说其他诗怎么样,和春江花月夜做对比。
我想你们是看错了点。
我讲的完全不是这种意义上的问题。
这已经不是关于“诗”怎么样的问题了。
不管一个诗人多么的优秀,他写出的诗有多么的优秀,他也始终脱离不了“诗人”和“诗”这么一个定义和限制。
诗是诗人水平的个人秀,但只要是诗,不管它写的多么优秀本身就已经被“诗”这个题材和“诗人”个人情况所限制住了。
我想说的是,自从张若虚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写下来的时候,他笔下的这个“人生”,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人生,也不是古人那一代的人生的,往者的人生,未来人的人生,而是这些人的人生的所有集合体。
可以说,这个人生,它代表的是“整个人类”体。
他的人生代代无穷已,这个代代的厚重使得他这首诗的这部分环节,已经使他脱离了诗人的
身份了。这时候站在他背后的是整个“人类”像被意象化后提升的“人类精神”,或者说是一种属于“人类的绝对精神”,这个精神体由人类整体合成,整个人类概念,泛指整个人类史,即包括了已经出现的人类和还未出现的人类。
而他在这一刻是融入到了这一个“人类的绝对精神”里,他是作为人类绝对精神的一部分,向宇宙意识的发问。
即,人生代代和江月年年,我们来比上一比,是不是人类精神的永久就是不如这些物质所代表的宇宙层面意识上所代表的永恒。
因为只要“人类”消亡了,人类精神就不复存在。
而只要江月这些宇宙物质里任意存在一个,宇宙精神就依旧能够存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