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怎样选择文科VS理科
高一学生:怎样选择文科VS理科
高一学生:怎样选择文科VS理科
文理分科一直争议不断,但它作为目前的一种客观存在,可以说是高中生面临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学生的发展之路也将自此发生改变。从3+综合的高考形式开始的那天起,就注定了我们一代代学子今天所必须面临的这个问题。选文科,还是理科?很多同学感到“两头难”。为此,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精心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文理的方法:
一、重视文理选择,杜绝盲目选科
高考对每个同学来说,它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可它只是目的地。更重要的,我们应选什么样的路去到达这具目的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选文或选理。面临着这个在我们的人生中所处的关键地位不亚于高考的重大抉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可是却还有许多人不以为然,没有慎重考虑而盲目选科。盲目选科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边倒”,根据哪科选的人多就选哪科;
(2)根据传统观念,认为哪科好就选哪科;
文科理科的区别是什么
(3)学习态度不好,认为哪科好念就选哪科;
(4)过早的为工作寻门路,认为哪科好赚钱就选哪科;
(5)情感冲动,为了某个好朋友或舍不得原班集体 和班主任 老师而选科,认为与某人交好而随之选择(包含早恋因素);
(6)根据家长的要求选择。
以上这些都不是选择文、理科的最好依据,而且常常是导致选科后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有调查显示,有76.4%的高二高三的学生发现自己选的科目不适合自己,后悔莫及。然而要想转科谈何容易?而且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所以90%的人都没法转科。由此可见,我们此次文理选择多么至关重要,是应当慎重考虑,坚决杜绝盲目选科。
适合自己,切忌盲从
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倾向,选择文理时一定要从自己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所在,慎重选择。有不少学生在分班时比较盲从,看到自己班内很多同学
都报理,自己也跟着报理,形成“随大流”现象,还有的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商量着报同一科,好能继续呆在一个班,这两种现象都比较普遍。
我曾经带过一个班,班内一个女生,本来文科很好,自己又比较喜欢文科,性格也很适合学文,但等到报名时,看到自己班多一半的人都选择了理科,自己就犹豫不定了,担心自己到一个陌生的班里会不习惯,最后还是选择了理科。在随后两年学习中,她越来越感觉自己不适应,但为时已晚。尽管自己也很努力,成绩还不是很理想。高考没能取
得好成绩,直到毕业,她一直都很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如果在文科,成绩应该会比现在好的。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很常见的,根源在于选择文理分班时过于草率。现代教育强调个性的发展,在文理分班前了解自己的兴趣趋向,可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选择文理要切合实际
由于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许多家长在指导学生文理分科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社会偏见,他们没有发展的眼光,只是根据目前高校的招生现状和就业形势,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选择理科,他们认为只要选择了理科,孩子前途的保障系数就大大提高了,更有甚者认为只有选择理科,未来才有出路。这些认识显然都是错误的。
有个女孩叫汤××,写作水平较高,口才也很不错,在作文竞赛和演讲比赛中都拿过名次。她很喜欢上语文课,对历史、法律也很有兴趣,她的理想是希望将来成为一名法官或者记者,但他的父亲是理科大学毕业,总认为文科是务虚,没有理科务实。而且为自己“清醒”的选择辩护,“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你看看现在国家领导哪个不是理工科出身的!学理工科容易考大学,招收的学生又多,又容易工作,要是去读个什么‘汉语言文学’专业,将来没准吃饭都成问题!”因此,他不顾孩子的兴趣、志向和发展潜能,语重心长地对孩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导、要求孩子学理。由于带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孩子到高二后,理科成绩较差,本来不错的语文成绩也有所下降,导致总成绩每况愈下,到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时,由原来班上的十几名下降到四十几名,这一后果极大地震动了她的父亲。后来,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建议下,她父亲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让她转到了文科班,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她很快回了当初的感觉,再加上她文科基础本来就不错,学习成绩很快就赶了上来,最后在2004年的高考中考了580多分考上武汉大学。可以这样说,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分科后明智的“改弦更张”。还有一个叫李彬彬的同学,在十堰市一中就读高一,她的语文、外语、历史、政治成绩很好,分科时由于父母让她读理科就选择了理科,2003年高考只考取了三本学校,她怎么也不甘心去读三本学校,就和父母商量复读时转读文科,并且到文科一直
有优势的郧阳中学就读,这个想法得到父母的勉强同意,2003年8月她来到郧阳中学转读文科,经过一年的努力,2004年高考以577分的成绩考取武汉大学新闻系。
这个结果当然是很不错的,但更多的家长很可能是将错就错或者一错再错。当然,也有不按自己志愿
选科考取大学的。即使这样,孩子将来在自己不喜欢的领域也未必有多少发展潜力。更可悲的是,孩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没有多少人生快乐可言,特别是那些志趣在文而被家长强求学理的孩子,他们今后的工作会由于缺乏兴趣和动力而乏味枯燥。而这些又有几个家长考虑过呢?可以断言,那些不顾实际情况盲目选择的结果,最终只能事与愿违。
注意几个误区
一、重理轻文
曾几何时,盛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受此影响,在选择文理时,优秀生很少问津文科,只有理科吃不消的人才会进入文科班。政治课、历史课被看作是放松课、休息课,遭受冷遇,其实这种做法是没有道理的。
很多大学生文史常识的匮乏和精神世界的失衡现象已经不容忽视。青年歌手大赛综合素质中反映出某些人文史知识的极度贫乏令人咋舌,围绕娱乐圈和足球界的诸多问题,体现出一代人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持续荒废有目共睹。一个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是绝对不行的,杨振宁的成就在于他的文理交融。文科和理科对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贡献具有同样的重要,绝不能有重理轻文的思想。
有家长认为,好苗子就该学理科,学文科那是因为成绩跟不上而不得已;还有人认为,女孩子读文科也就算了,男孩子就应该学理科。其实文科和理科完全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如果说男孩更适宜学理科,女孩更适宜学文科,那是从整个体的成功率上考虑的结果。而作为家长,你无需理会体,只需关心你的孩子是适宜读文还是读理。
有的人认为文科知识在社会上应用得不多,所以对文科知识学习很不重视,其实不然。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21世纪初我国将急需以下14类人才:
税务会计师(会计类)、电脑系统分析专家(电脑类)、电脑软件工程师(工程类)、环境工程师(环保类)、中医师(健康医疗类)、经纪人(咨询服务类)、索赔估价师(保险类)、律师(法律类)、老人医学专家(医学类)、家庭护理(个人服务类)、专业公关人
员(公共关系类)、商业服务业务代表(推销类)、生物化学家(科学研究类)和心理学家(社会工作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