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三十二字方针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三十二字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建国五十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更是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总体上看,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趋势开始减缓,但是,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很多的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之时,回顾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光辉历程,总结前进道路上的经验,对于我们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完成跨世纪的环境保护任务,把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环境保护五十年历程回顾
1、萌芽阶段(1949~1973)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人口相对较少,生产规模不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大多是局部性的生态
破坏和环境污染。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
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时期,特别是全民大炼钢铁和国家大办重工业时,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处于动乱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明显加剧。在此期间,经济建设强调数量、忽视质量,片面追求产值,不注意经济效益,导致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一些新建项目布局不合理;一些城市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发展,加剧了这些城市的污染;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一些地区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毁林毁草、围湖围海造田等问题相当突出。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我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会议。通过这次会议,我国高层的决策者开始认识到中国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2、起步阶段(1973~983))
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
和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 ——《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至此,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开始起步。
1974年10月25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也陆续建立起环境管理机构和环保科研、监测机构,在全国逐步开展了以"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污染防治工作。1973年11月17日,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卫生部联合批准颁布了我国第一个环境标准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为开展"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提供了依据。1977年4月,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和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联合下发了《关于治理工业"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几项规定》的通知,标志着中国以治理"三废"和综合利用为特的污染防治进入新的阶段。值此期间,60年代提出的"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的概念,逐步被"环境保护"的概念所代替。这一时期,开展了重点区域污染调查,制定全国环境保护规划,实行"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为特的污染防治工作,开始实行"三同时"、污染源限期治理等管理制度。
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全球十大污染城市"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宪法中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
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在全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正确认识我国的环境形势奠定了思想基础。12月3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第一次以党中央的名义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指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迎来了新的曙光。
3、发展阶段(1983~199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常委会通过新中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1983年12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这次会议在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发展阶段。
内涵资产定价法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即人们赋予环境的价值可以从他们购买的具有环境属性的商品的价格中推断出来。 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积极推行深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5项新制度和措施,连同继续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3项老制度,使中国环境管理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随后我国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1)环境的使用价值。环境的使用价值(UV)又称有用性价值,是指环境资源被生产者或消费者使用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所表现出的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 1993年10月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总结了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工业污染防治必须实行清洁生产,实行三个转变,即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由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由分散治理向分散与集中控制相结合转变。标志我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方针发生了新的转变。
1982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1984年国务院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领导组织协调全国环境保护工作。198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
并被确定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不断加强,反映出环境保护被摆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一)安全评价的内涵 4、深化阶段(1995~至今)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可持续发展成为指导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环境保护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跨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保护环境的实质是保护生产力".这次会议确定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工程规划》两大举措。全国开始展开了大规模的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及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1997年至今,中央连续3年就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召开座谈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听取环保工作汇报。总书记强调:环保工作必须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要求建立和完善环境
与发展综合决策、统一监管和分工负责、环保投入、公众参与四项制度,把环保工作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算大帐,对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本世纪这几年要抓紧抓好,下个世纪也要抓紧抓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抓紧抓好。党和国家领导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环境保护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开工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跨世纪的环保目标与措施
大纲要求 建国五十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七大水系、部分湖泊和近岸海域污染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煤烟型为主的空气污染仍十分严重;全国668个城市中,大部分城市地面水、大气、城市垃圾及噪声污染严重,地下水污染有逐年加重趋势。从生态环境的总体看,一方保护多方破坏,建设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森林、草原生态功能急剧衰退,土地退化问题突出;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自然灾害日趋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现象频发。
D.环境影响研究报告 我国跨世纪的环保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
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实现上述目标,任重道远,必须切实落实以下措施:
2.量化环境影响后果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改善环境质量。在生产领域,实施清洁生产,以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在消费领域,大力推广绿消费,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
(二)坚定不移地完成"一控双达标"任务。一是要把"一控双达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加强规划、调度和监督检查;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三是要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按照总量控制的要求,严把新建项目审批关;四是要抓紧老企业的污染治理,将经济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五是要加大污染源限期治理的力度。
(三)认真实施《跨世纪绿工程规划》。继续抓好"33211"工程等重点城市、区域、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集中力量解决影响人民生活、危害身体健康、严重影响景观、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由点及面,次第推进,使部分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比较明
显的改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