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河南省第三批协同创新中心中期检查情况的通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
∙【公布日期】2015.12.21
∙【字 号】教科技〔2015〕1118号
∙【施行日期】2015.12.2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河南省第三批协同创新中心中期检查情况的通报
教科技〔2015〕1118号
各高等学校: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2015年10月18日至24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组织有关专家对2014年批准立项建设的第三批8个省级协同中心进行了中期检查(检查结果详见附件)。本次检查,强化了过程监督,强化了问题探讨,强化了经验交流,增强了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从整体上看,通过近两年建设,各个中心协同创新的示范带动效应明显,企业、政府、行业、科研单位与高校创新的融合度不断深入,协同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实现了“2011计划”提出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1、中心阶段性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8个中心依据发展规划和目标责任书,紧紧围绕发展急需和技术题难,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两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07项(其中,国家级143项,省部级164项),获取科研经费1.41亿元;制定新工艺、产品、标准54项,发明专利69项,授权专利8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1(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2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94篇;新增新兴交叉学科9个;社会服务经济效益70.9亿元;各中心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的完成进度均超过60%以上,部分指标完成率达100%,超额完成了发展规划和目标责任书设定的中期建设任务。
2、机制体制改革积极推进
各个中心按照改革实验区的整体要求,把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中心建设的头等大事,坚持急需导向、任务牵引、业绩考评、激励驱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组织管理体制上,8个中心构建了以理事会、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多方共管机制,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学术机构设置合理,协同体各方责权利清晰;在人事聘用机制上,坚持“按需设岗、以岗聘人、合约管理、优劳优酬”的原则,建立了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人员评聘制度;在人才培养上,实施了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生联合招生与培
养;在绩效考核上,建立了内部人员坚持任务与业绩绩效相结合、外部人员坚持以目标任务绩效考核为主的管理办法;在协同机制上,构建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形成了协同体间的深度融合;如北斗导航应用技术中心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生物质能源中心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新药创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的团队目标管理模式等特鲜明,成效显著。
3、行业产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各中心紧紧围绕行业产业急需关键技术,依托重大任务,聚集创新资源,协同开展攻关,部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新药创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抗艾滋病和抗肿瘤药物即将进入临床三期;生物质能源中心在光合—厌氧生物联合制氢理论和技术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北斗导航应用技术中心在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导航信息服务、智能监控与安全预警等方面彰显了国家队作用;现代生物育种中心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培育了小麦杂优品种、纤维超长和超强的棉花新品种;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中心构筑了深蓝高亮度的QLED,建立了有序纳米结构增强CIGS薄膜光伏技术,开发的NPS-L型,解决了超/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压力高、采收率低等技术难题。
河南三本院校有哪些
4、支撑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各中心按照“河南急需,国内一流”的要求,牵头高校与协同体之间联合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转化,有力推动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河南产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北斗导航应用技术中心参与制定“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统运行测试规范”等3项国家标准,建成了全国首个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现代生物育种中心通过制定行业新标准3个,研制了11个小麦、棉花新品种,在新疆推广,产生经济效益69.21亿元;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中心举办了智慧旅游城市建设高层论坛,建设了智慧旅游平台,促进了我省智慧旅游产业的发展;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中心开发的可反应性纳米二氧化硅、纳米聚硅降压增注技术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00万元,预期年经济效益3000万元以上;建筑节能材料中心在绿节能建材累计推广成果5项,实现产值5400万元;汉语海外传播中心通过举办汉语国际高层论坛、承办国际汉字大会等系列活动,加速了汉语在海外的传播;生物质能源中心在郑州建成10m3生物联合制氢成套设备示范工程1项,在汝州、正阳等地建成生物质成型燃料基地2个,在安阳建成生物质能源装备生产基地1个,在南阳建成生物质燃气示范基地1个,经济效益达到1亿多元。
5、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中心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在青年教师培养上,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期分批选派中青年科研人员,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学习或开展合作研究;在学生培养上,大多中心实行了计划单列、独立招生、个性培养,部分中心邀请协同体企业、科研院所专家担任研究生导师,与协同体单位实行导师互聘、学分互认、学生互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物质能源中心招收了绍暌实验班,实行了本硕连读的卓越人才培养,并开展了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现代生物育种中心实施了“双导师、双基地、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联合导师培养制。近两年来,8个中心共培养博士后43名,博士生97,硕士生605名,本科生3662名;1人获得省优秀博士论文,20名硕士获优秀硕士论文。
6、学科建设显著提升
各中心以重大项目牵引,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以主要学科为龙头,相关学科为依托的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的学科发展新格局。新药创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学者、美国密西根大学王少萌教授
作为“中心”的首席科学家;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中心在深蓝高亮度QLED关键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支撑了河南大学材料学科进入ESI前1%;汉语海外传播中心形成了计算机信息处理与甲骨学相结合、与汉字输入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生物质能源中心建成了生物环境与低碳农业、生物质资源与物流技术工程两个交叉学科;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中心实现了旅游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两年来,新增新兴交叉学科16个,新增学位授予点24个,为提升我省高校学科整体水平,实现协同创新中心“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2011计划”的高标准要求认识还不到位
部分中心对“2011计划”的高标准要求等方面认识还不到位,按照项目完成科技创新的痕迹还不同程度存在;在建设过程中关注数量指标多,缺少质的指标突破;经费支出进度较慢,经费激励与引导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不够;协同单位作用的发挥不明显,特别是牵头高校与协同体间还没有形成内生动力,协同单位之间自觉融合不紧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