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俪文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浅析马俪文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梁苗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    要:在中国新生代女导演中,马俪文导演虽然还算不上一个成熟的导演,但她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我们俩》中所呈现的关于女性意识的表述和后面的作品中关于女性意识的转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新生代导演马俪文的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马俪文作品的叙事主题、视角等分析其作品中透露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马俪文;女性主义意识;女性电影
一、马俪文的作品
近年来,中国电影圈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创作者,其中有马俪文、赵薇、黄真真等女导演出现。在这些新生代女导演中,马俪文导演虽然还算不上一个成熟的导演,但她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我们俩》中所呈现的关于女性意识的表述和后面的作品中关于女性意识的转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马俪文原名马晓颖,天津人,单亲家庭长大,中央戏剧学院影视导演班毕业,先后从事过场记、编剧、导
演、副导演、导演等工作。从学校到社会再到成为一名导演,她在每个阶段不同的经历影响了她关于影片主题的把握,生活与认识态度的转变更是造成了她明显的两个影片创作风格。
马俪文的作品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马俪文刚开始创作影片的时期,代表作有《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我们倆》。这一时期马俪文的作品给人一种散文诗的感觉,整部影片没有复杂的视听语言,且两部影片中均采用年龄差距较大的两个女主人公,无论是故事还是视听语言都比较干净利索。
马俪文导演创作的第二个时期逐渐转向商业电影,例如《我叫刘跃进》《桃花运》《感情生活》《巨额交易》。马俪文转向商业电影创作可谓是对大陆电影创作市场的妥协。
二、马俪文作品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视角是指在创作者站在女性的立场去看、去听、去感受,电影观众被要求观众感受电影中的一切。马俪文作为一名女导演,她的作品具有多数女导演的不能呈现的独特的女性情绪,还有就是她对“女性意识”的解读也是许多导演所望尘莫及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站在女性的角度讲述女性的无奈与女性的互相扶持,影片中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更是让我们融入其中,《我们俩》采用客观的叙事方式讲述两个没有血缘关系且年龄差距较大的女性由相斥到相融再到相离的过程。
1.男性的缺失与弱化
马俪文作品中的女性独立意识体现在男性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影片中男性作为了女性的绝对对立面而存在,女性与男性似乎与生俱来的差异被放大到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
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在女作家的叙事视角下,女作家的丈夫虽然经济独立但是却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特性,女作家的丈夫被塑造成一个不懂得体谅妻子的可有可无的人,丈夫的形象及其他的行为增加了女作家的独立。还有就是女作家的父亲在女作家小时候就已经去世,父亲在影片中更直接的说就是女作家的成长历程中是缺席的状态,是没有任何话语的。
在电影《我们俩》中,老太太的丈夫与孙子、小马的父亲、弟弟以及男友这几个男性在影片中出现的时间不多,甚至有的人物没有出现。老太太的丈夫在影片中通过别人的话语被稍加提及,而小马的父亲在影片中则一直没有出现,这表明导演是在对传统的父权制体系的解构,老太太的孙子不经努力就可以拥有四合院,这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利用,然后是无耻的抛弃,从另一方面看老太太的孙子是“啃老族”,小马的弟弟软弱无能,离家后来到的住处寻求帮助,没有上进心,与男性导演视角下的阳刚男性相反。再者就是小马的男友在影片中更是被置于虚化的、不被着重描写的部分。
马俪文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均或多或少的带有其女性的观点,例如男性在女性的视角下,被置于了附属的位置,男性作为女性的“他者”而存在,当然男性的弱化与缺点在电影中也被放大,无疑是想要表现女性的强大。
2.女性的独立
马俪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显著的女性独立意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我们俩》两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马俪文女性独立意识表述的上乘之作。
女性的独立意识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的独立,女性的独立意识更多的体现在其人格上的独立。其中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老太太在丈夫去世之后独自抚养女儿长大,本是可以个新伴一起承担的年纪,但是却选择了独自忍受,马俪文在影片中从来没有打算将老太太设置成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女性,她身上也有很多的缺点,例如老太太对自己以及对保姆的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等,在影片中具体体现在老太太生病后为了不让女儿担心,也不想让自己过快的离开女儿,主动加强锻炼。在早餐同女婿一起吃饭的时候主动将自己喜欢吃的鸭蛋让给女婿等,马俪文影片中的这位老太太身上有传统女性的固有思想在,但是老太太的传统思想或者说牺牲自由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女儿,换句话说就是女人为了女人所做的牺牲而不是为了男性牺牲自己的幸福。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中的女作家有自己的职业与人际关系,在政治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在经济上有着自己的收入,在家庭上的地位更是强势的。女作家作为一个女儿,当得知母亲生病后放弃工作照顾母亲,这是女性对女性的怜悯,也是女性对女性回馈。当母亲去世以后,女作家也不似以前那么雷厉风行,她的身体不再健康,她的精神也需要依赖,而此时拯救她的不是丈夫,而是同样作为女人的女儿回
家照顾已经年老的女作家,这是女性对女性的认可,女性对女性的轮回。导演此时是在深思传统文化以及习俗对女性的影响
(下转第65页)
(上接第63页)
的到底是怎样的?女性的独立难道真的要体现我行我素吗?作为女性如何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新的时代下,女性是否要回归传统等?马俪文导演并没有给予观众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能够看到马俪文导演给予我们的思考以及思考后自己给自己的答案。
马俪文作品中男性的弱化和女性的强大告诉我们:女性不仅要有独立的经济条件,还要有独立的精神世界,其实做女人挺好的,我们又何必去否定女性本身呢?要知道女性本身就很强大,何必要假装自己是男子呢?又何必每天战战兢兢的活在男性的控制下呢?作为女性,需要骄傲的活着。
三、中国当代女性电影出路与自我思考
中国女性电影相比较于西方女性电影来说显然是不够成熟的,中国女性电影目前仍旧定义不明,不成体系,处于朦胧的状态。中国的很多女性电影没有形成自己本民族的特,且界限不明。
越南和中国同属于东方世界,在文化上具有相似性,越南电影可能还没有中国电影有影响力,但由于越南导演陈英雄的出现使越南女性电影比中国女性电影更具有东方特。
陈英雄的电影中具有东方的静止观,没有用过多、过快的镜头来渲染气氛,更多是在影片中慢慢流淌着的独居越南特的情绪,例如《青木瓜的滋味》中以老越南为环境,着重描写它的沧桑。《夏天的滋味》中所描述的越南的青山绿水。陈英雄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是整个越南女性的像,甚至还
带有佛教的禅意[1]。例如《青木瓜的滋味》中的梅就代表了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从容镇定的东方女性形象,她在导演舒缓的镜头下静静的绽放自己的文化。
马俪文导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不仅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而且电影还运用了佛教中的轮回与宿命说,《我们俩》中父权与夫权的缺席,对中国女性地位的重新解构,镜头就像陈英雄电影中的镜头运用一样,客观冷静的通过一些细节讲述女性的情绪。
通过分别对陈英雄和马俪文作品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中国要想到属于中国的特性表达方式,必须将电影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不仅仅简单的反应女性的独立,还要将电影上升到一定的涵养,例如运用东方佛教的禅意、道教的无为等思想塑造女性电影的诗意美;还可以让一些拥有中国特性面孔的女性来出演;运用中国特的静止观念来构筑整个影片的影片[2];在进行电影剧本改编时时加入新的创意或者编写一些具有女性意识的影片等,从而树立独具中国特的女性电影品牌。
参考文献:
[1]崔军.陈英雄电影艺术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2004.
[2]孟君.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D].武汉:华中师范,2006.23
都有基础内容,而不同点是再设计的基础内容可以是文化品再设计、也可以是品牌再设计等多种;而文化创意产品只能是文化的创意设计,两者由于侧重点不同,再设计强调设计,而文化创意产品强调文化和创意;其次,效果应用方面,由于再设计的内容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是虚拟物体,其服务范围更广,文化创意产品虽然服务范围也广,但相比较而言应用范围次之,所以两者创造的产品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据此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品,注重的是文化,可以说文化就是核心,再有创意加持,才能创造出具有创意和人们真正需要的文化创意产品。那么,创意怎么产生呢?包含两点,第一是通过原创,这种需要设计师极其有天赋,比如,一些天才设计师,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方面,例如:日本田中一光设计大师,也就是无印良品公司的艺术总监,被称为“无印良品之父”,幼年就喜欢国家的国粹,比如戏剧和歌舞伎表演,小学的时候组织欢送会非常成功,展现了自己的艺术天赋,顺其自然成为了美术学院一员,24岁便获得日本国家级设计奖项,“日美宣”会员奖,小有名气,后经过9年历练,世界著名杂志开始对他进行大量报道,他的作品展覆盖至全球。而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运用彩和造型方面的天赋,在他的手中彩不仅给人带来彩感觉,也可以产生空间感,比如小鹿的那张海报,运日本女人和中国女人有何差异
用实心浅和虚化黄棕打造出空间的对比。这种原创设计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属于自己首创的,再比如我们比较了解的中国武术,完全属于中国首创的。然而世界虽大,天才太少,能够作出原创设计的人才非常少,创意输出量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创意设计,这样就形成了第二种的创意方式“创新”,创新和原创的区别在于,创新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造出新的创意。现在的设计大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创新。
四、结论
方言映射地域文化,方言文创作用有二,其一,宣传该地区文化,其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湘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又是该地区宣传的一张名片,两者结合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年来,湘中地区也有一些举措来保护方言文化,但做的远远不够,存在文化产品只存在部分人的生活中这一情况,宣传不够,于是,作为一名身在其中的设计师,想在方言文化的保护上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牛振.河南省内方言电视节目发展路径探究:以《咱嘞河南话》为例[J].声屏世界,2017(1): 53-55.
[2]陈曾.从故宫文创谈我国文创产业的创新之路[J].设计,2017(19):68-69.
[3]磨练.基于旅游纪念品及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J].包装工程,2016(16):18-2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