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异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离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来,“多咧!”
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做望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山沟跑,拖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追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
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108.请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
情节 | 老师自 报姓名 | 老师为 “我”治伤 | 老师问 养蚕的事 | 师生养 蚕网丝 | ③______ |
“我”的心 理感受 | 新奇 | ①______ | 高兴 | ②______ | 难过 |
109.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规则含义。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110.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111.本文以“蚕儿”为题,试体会其妙处。
112.从下面两个选段来看,蒋玉生老师与三味书屋的先生,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什么不同?
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陈忠实《蚕儿》)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答案】
108. ①温暖 ②喜悦 ③老师被调走
109. 情丝,一方面是实指“我”和学生网出的第一张丝片;另一方面“丝”与“思”谐音,因此,这里还指“我”对蒋老师的思念之情、“我”与学生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110. 这句话中用“牵”、“翻”、“蘸”、“涂抹”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传神地写出了老师为我处理伤口的过程,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孩子内心的温暖。
111. (1)结构上:“蚕儿”贯穿全文,是写作的线索;(2)内容上:本文写的是老师,以蚕儿喻老师,意味深长;(3)情感上:作者借蚕儿表达对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的赞美,同时表达了“我”对“怎样做老师”的思考。棉花事件怎么回事
112. 蒋老师热情开朗,与学生们平等相处。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没有一点先生的架势。三味书屋的先生迂腐刻板,讲究师道尊严。他只许学生攻读经书,对其他学问不许过问,别的问题不予回答,没有一点生活情趣。
【解析】
108.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及分析人物的心理。一类是概括事件: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根据提示完善表格即可。①“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温暖;②“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喜悦;③“老师却被调走了”——老师被调走。分析人物的心理,需要结合人物的言行来判断。
109.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语写出了什么即可。情丝,一方面是实指“我”和学生网出的第一张丝片;另一方面“丝”与“思”谐音,因此,这里还指“我”对蒋老师的思念之情、“我”与学生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110.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其表达效果;按照“运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了什么,表达了(刻画了)什么情感(什么形象)”的格式来分析、这句话中用“牵”、“翻”、“蘸”、“涂抹”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传神地写出了老师为我处理伤口的过程,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孩子内心的温暖。
111.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文章题目的作用主要有:①文章的线索;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揭示文章中心;④吸引读者、新颖;⑤语意双关;⑥具有象征意义;⑦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做此题要认真阅读文章,从文章内容、中心等方面去解析。即:结构上:本文是围绕“蚕儿”来写的,“蚕儿”是写作的线索;内容上:以蚕儿喻老师,意味深长;情感上:春蚕吐丝象征老师的默默无私的奉献的精神,表达了“我”老师的赞美之情。
112.本题的考点是对人物的分析评价、对人物的评价,需要结合人物的言行及事件综合分
析,加以对比。此文“我”的老师对学生关爱有加,与学生们平等相处,平易近人。《三味书屋》里的先生,对于书本之外的内容,教先生问题时,先生不乐于回答,表现先生的迂腐刻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