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早衰原因分析及对策
棉花早衰可降低产量10~20%,严重时甚至达到30%以上,同时又降低了棉花的品级,成为制约棉花单产提高的一大障碍因素。
1 棉花早衰的症状表现
1.1 棉花早衰症状的表现是“未老先衰”,是地膜棉生产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它是指棉花尚处于开花结铃盛期,但其根系已提前衰老,其外部表现为叶褪绿变黄,7月中旬红花到顶,主茎红茎到顶,严重时叶片脱落成光秆,后期成铃不能正常吐絮。
1-2植株矮小,提前衰老、枯萎,蕾、铃脱落严重,僵瓣、干铃增加。果枝果节少、封顶早,生长无后劲,上部空果枝多,提前吐絮。经调查,早衰棉田的果枝比正常棉田少40%,总铃数比正常棉田少30%以上。
2 棉花早衰的原因
2棉花事件怎么回事.1 根系早衰宽膜及超宽膜植棉,由于膜内温度较高,造成侧根多,根量大,主根分布浅,0
~30cm土层根系量占总根量的80%,0-10cm土层内的根量占总根量的35%。生育后期,根量迅速下降,根冠比小,根系活力下降,吸收肥力能力降低,对水肥敏感,此时水肥供应不足,造成根系不可挽回的损伤而形成早衰。
2.2缺肥肥料施用量不足,造成棉花生长后期脱肥形成早衰。棉花进人开花结铃期,其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均进入高峰期,如果前期施肥量不足,又不能及时足量施用花铃肥,即导致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矛盾加剧,造成早衰。对本团施肥量分布的调查表明,苗期和蕾期施肥量过重占60~75%,而到花铃期按计划施肥量又不足,造成后期棉花脱肥,生长衰弱,叶片发黄,脱蕾脱铃严重。
2.3缺水水分供应不足,特别是中后期缺水,最易引起早衰。棉花的需水规律是苗期约占7~9%,蕾期约占12~20%,花铃期约占45~55%,吐絮期约占10~20%。所以花铃期水分供应不足,容易引起早衰。本团棉花在7月20日以前,轮灌周期较快,一般7~8天,灌量也较大,在50~70m3/667m2。7月底至8月上旬出现了多年不遇的高温,受水资源限制,出现水分供应不足,影响了上部棉花授粉,蕾铃干枯脱落,造成早衰。
2.4土壤板结。耕层浅多年来随着棉田化肥量的增施,有机肥料的减少,土壤板结程度逐年
加重。加上目前采用小白龙灌溉,中耕次数普遍减少,一般仅在头水中耕一次或两次,头水以后就不再中耕,由此造成土壤的通透性大为降低,影响棉花根系正常发育,根系分布较浅,吸收能力减弱,造成早衰。
2.5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差异目前棉花品种繁多,我区主栽中棉所42号、辽棉18号、217、297—5和杂交棉等棉花品种,在同等环境、气候条件下,适应性和抗逆性表现比较差的品种依次是中棉42号、辽18、297—5和217,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早衰现象,杂交棉表现好、适应性强。如果不了解和掌握不同棉花品种的生育特点,在栽培和管理上采用统一的栽培模式,就会降低其抗逆性和适应性,造成早衰。
2.6病虫危害棉花病虫会破坏棉花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育进程,消耗棉花体内的营养物质,使棉花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蕾铃脱落。尤其在棉花中后期受到棉蚜、红蜘蛛和棉铃虫的危害,能造成棉花叶片功能衰弱,从而使棉花早衰。
3 预防棉花早衰的措施
3.1 促进根系生长棉花根系生长特点对管理的要求是:苗期长根、扎根;蕾期发根、扩根,
初花前根系基本建成;花铃期根系增重增粗,根毛大量发生;吐絮期根系机能衰退。在管理上,苗、蕾期要促根,花铃期要保根,吐絮期要养根。因此在播后遇雨或土壤板结的棉田要加强中耕和深中耕,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的水、肥、气、热协调,促进根系的生长。
3.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及品种特性,坚持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精准施肥技术,使棉花各生育阶段所需的养分能及时、足量、均衡地得到供给,确保棉花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同时坚持“两头重、中间轻”的施肥原则,即全层足量深施基肥,严格控制蕾期氮素化肥的投入,重施花铃肥,为多结伏桃,早结秋桃服务;补施壮桃肥,为桃大质优、防早衰服务。
3.3合理灌溉棉花生育期间的灌溉可依据生育进程(如蕾期、花铃期等需水特性)、土壤水分状况(滴灌棉田土壤水分含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5%应滴水)和棉株形态特征特性(蕾顶位置、主茎生长速度及红茎比、棉株的花位等)综合确定。“水是命又是病”,浇好,差棉花也可变成好棉花,增产;浇不好,好棉花也可变成差棉花,减产。
3.4改善土壤质地在目前地下水位高,土壤板结加剧,通透性差的情况下,要以疏通排渠,深耕松土,增施有机肥为主。同时有条件的还可结合轮作倒茬,种植绿肥加快土壤改良进程,增强土壤的水、气、热比例,为棉花根系向纵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5防治病虫害棉花品种一定要注意选择抗病和具有抗逆性的高产品种。重视综合防治,延长叶片功能期。合理补施钾肥,以增强棉株的抗病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