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案例分析之新疆长绒棉
案例:
2021年3月以来,以所谓的“强迫劳动”等借口为由,“新疆长绒棉花”成为一个裹挟着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的针对中国的国际舆论运动。在这场国际舆论中,我们应重视舆情形成的价值链建设,增强链主的自主话语权,即争夺关键技术、产业价值链关键节点的权威规则、规范、知识的定义权。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有短期的应对和声讨,还必须培植一种清算殖民主义的文化力量。只有建设自己一以贯之的文化自信,才能从容回应。但文化支配力从来不是自发生成的,而是一种强大的战略协调机制促成的,是从教育体系到媒体体系再到大众文化体系的一个庞大工程。这是对国家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政治智慧的考验。
分析:
由于复杂的地缘政治、多元的媒介体制以及不断突破国家和文化边界的技术资本力量的影响,国际舆论场往往呈现出一系列矛盾关系:向心力与离心力同在,同质化与异质化并存,全球性与区域性共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一系列激化和极化的声音冲破这一矛盾关系,成为
国际舆论场跌宕起伏的重要推力。2021年3月以来,以所谓的“强迫劳动”等借口为由,“新疆长绒棉”成为一个裹挟着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的针对中国的国际舆论运动。这一舆论的生成归因于至少如下三股力量:智库的故事炮制,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社交媒体的意识形态和情感动员。与此相对,中国政府、媒体、智库和专家学者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有力回击,在充满虚假信息和极化情绪的舆论场中,用丰富的材料还原真相全貌,揭露这一事件的“反真相”本质。在全球疫情持续而不平衡蔓延的当下,这一舆论事件的生成或构造指向了一个国际传播的新常态,即由新冠肺炎疫情所加速或加剧的、以“去真相”或“反真相”为特征的国际舆论制造。这也是广义上“信息疫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借助对已有认知偏见的再包装和再强化,以散布“真相”之名行舆论攻击之实,给“后真相”阴影下已然危机重重的国际新闻业带来新的系统性风险。
棉花事件怎么回事从国际舆论的生成角度来说,“新疆长绒棉”事件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背后的构成要素和动力机制该如何理解?此类涉华负面舆论所动员的知识和话语资源都有哪些?如何总结、提炼和评价中方在应对国际舆论尤其是国际舆论危机上的传统经验和当下挑战?随着“去真相”乃至“反真相”现象的发酵,我们又该如何更新对于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认知?是否也同时预示着一个国际舆论秩序的重组以及深度去西方化时代的到来?以“新疆长绒棉”这一国际舆论
事件为切入点,中国传媒大学“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课题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联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组织专家就国际舆论的生成动力和构造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和跨学科对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