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二语文 文言文专题二“登高作赋”与“登高”意象_百度文 ...
2021年高二语文 文言文专题二“登高作赋”与“登高”意象
寻根溯源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韩诗外传》卷七)
  到汉代,登高赋诗成为文人士子的风习。登高写诗的人,易被外物感动,心灵敏锐,可以与之商量国家大事,所以能做大夫。“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政)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为什么登高望远能引发诗人的诗请呢?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古人是这样解释的:“登高临深,远见之乐,台榭不如丘山所见高也;平原广望,博观之乐,沼池不如川泽所见博也。”(《韩诗外传》卷五)
  渐渐地,登高诗成为诗歌一个很大的门类。江山胜迹,才人怀抱,寄托于此。方回《瀛奎律髓》首次列出“登览类”,曰:“登高能赋,于传识之。名山大川,绝景极目,能言者众矣。”“登高”大约可以分为登山、登楼、登台、登阁等几类,从而形成了一组形式不同而意义相似的登
临意象。
  登高之作,到了汉魏六朝很盛行。在汉代,描写宫殿、苑囿、羽猎的大赋之作众多,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可以说是登临之作的极盛。到汉代末年及至六朝,登临诗因为其体制短小,便于即兴而发,不须“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吸引了众多诗人,诗坛涌现了大批优秀作品。曹操的《观沧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诸作至今脍炙人口。“魏武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萧绎《金楼子·兴王》)王粲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所写的《登楼赋》是他赋中的名篇。他看见异乡风物之美而引起的思乡怀土之情,深切感人。“登楼”也因此有了身处乱世、壮志不伸的意味。
  至唐一代,登临之作更是大放异彩:有山水诗人对自然的赞颂,有边塞作家的慷慨悲歌,还有失意者的怀古伤今的凭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崔颢的《黄鹤楼》、孟浩然的《过洞庭湖》、王维的《使至塞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彪炳诗坛,卓绝千古。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他在庐山顶望大江的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白波九道流雪山。”这首诗突出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的壮阔胸怀。杜甫也是不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其登临之作更是荦荦大端。
  宋代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北界。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批评南朝王谢诸人只争门户私计,不能长驱北上收复中原,一种爱国激情喷薄而出。
  千载以来,登高意象迤逦而来,登高传统亦于今未绝。
类型分析重阳节2022年是几月几日
  1. 抒怀言志:(1)登高以抒发慷慨激昂的博大胸怀。如曹操《观沧海》,表现的是诗人经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王之涣《登鹳雀楼》则表现积极进取的阔大意境。(2)寄寓离乱之悲和忧国之思。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登高必赋,临水必歌,通过叹老嗟病、望远思归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多少江南游子靠遍了栏杆。如杜甫、辛弃疾等诗人的许多登临之作多属于这一类。“登高远望,使人心瘁。”(《易传》)“登高望下,使人心悲。”(《孔子家语·致思》)登高望远正好可以抒发作者胸中郁气。如沈约《临高台》中云:“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何逊《拟古》中云:“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愁怅。”范仲淹《苏幕遮》中云:“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 思乡怀人:(1)朋友酬唱。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登高正好送别和怀念亲友。远离故土飘泊在外,自然思念家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2)表现男女相思。有的是对远去情人的思恋;有的是对一段销魂往事的追忆;还有的是借男女相思来抒发所思不得的失意,即理想受挫、功名无就的苦衷。
阅读链接
  【古人谈 “登高”意象】
  一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着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同而不流于俗,异而不失其正,岂徒丽藻炫人而已。然才亦有异同,同者得其貌,异者得其骨。人但能同其同,而莫能异其异。吾见异其同者,代不数人尔。
  (选自《四溟诗话》卷三)
  二
  或日因春阳,其物韶丽,树花发,莺鸣和,春泉生,暄风至,陶嘉月而嬉游,藉芳草而眺瞩;……金风时扇,悟秋山之心,登高而远托;……
  (选自昭明《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
  至如春庭落景,转蕙承风;秋雨且晴,檐梧初下;浮云生野,明月入楼;时命亲宾,乍动严驾;……是以沉吟短翰,补缀庸音,寓目写心,因事而作。
  (选自简文帝《答张缵谢示集书》)
  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渊,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
  (选自萧子显《自序》)
  每清风朗月,美景良辰,对山之参差,望巨波之滉漾,或玩新花,时观落叶,既听春鸟,又聆秋雁,未尝不促膝举觞,连情发藻。
  (选自陈后主《与詹事江总书》)
  1.为文一第二节文字加上标点。
  2.翻译画线句。
  ①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清风朗月,美景良辰,对山之参差,望巨波之滉漾,或玩新花,时观落叶,既听春鸟,又聆秋雁,未尝不促膝举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