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吃”字系列的古今词义演变
解析“吃”字系列的古今词义演变
作者:***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8期
        摘要:每一个词语都有一定的意义,但词语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实现象的变化使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及词义扩大、缩小与转移的根本动因。在某一个意义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途径以引申新的意义。“吃”字的广泛用途能够有效地彰显汉语的丰富性。
        关键字:文献 演变 载体
        一、古代汉语中“吃”系列简介
        古代汉语中的吃东西往往是不写作“吃”的,“吃”的意思,通常写作“即”、“既”、“卿”、“乡”或“进”,这些字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对差别较大。但从实际上讲,这几个字都来自于“食”。“即”的本意是“就食”,在甲骨文中已有出现,后来又衍生出副词,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有语:遣兵三万以助备。而对于“既”字而言,常被人熟知的用作吃饭
的意义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涉及到的:三军既成陈,使士视死如归。“卿”在古汉语中的解释为:两人对食即为卿。“乡”是从“卿”演化而来。虽然现在这四个词已经不当吃讲了,但在古代却都是“吃”的意思。
        第一,“食”。在古代,表达“吃”最常用的汉字即为“食”,虽然上述的四个字在今天已经与“吃”再没有任何联系,但“食”字依然是现代人很熟悉的表达“吃”的字眼。甲骨文中的“食”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是上下结构的会意词,上面为“口”,下面为器皿的形象,“口”的下方,是一个人垂涎欲滴的样子。“食”一开始为主食,后来就用来泛指一切食物。
        “食”字在阴虚卜辞里的记载就是当吃饭讲的,很多地方也用来记录时间。当汉字发展到小篆的阶段,就开始为一粒一粒的米堆积在一起的食物了。“食”在古代汉语中也有食的意思,关于进食的意思,先秦时代多用“食”来表示。例如,《诗经》中的名篇《硕鼠》就有记载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在《战国策·楚策》中的《庄辛说楚襄王》也有称:“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论语·卫灵公篇》也有相关的记载如,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孟子·梁惠王上》也称:“狗彘之畜,无失其实,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在古代,“食”的含义一般比较稳定。唐代韩愈《祭鳄鱼文》也有:“维年月日,潮州刺史
韩愈,使军事衙推秦州,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这其中的“食”在成语中的出现也有很多,例如:废寝忘食,食古不化,食不二味,食不甘味等。
        第二,“啖”。先秦时期也多用“啖”来表示吃,《广雅·释诂》中有解释为:“啖,食也。”啖多用来形容大口大口狼吞虎咽地吃。《墨子·节葬下》中说:“楚之南有啖人国。”《吕氏春秋·当务》中云:“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论衡·论死》中说:“败乱之时,人相啖食。”在《封神演义》第三回中说:“只不忍你一班奸贼,蛊惑圣聪,陷害万民,将成汤基业被你等断送了,但恨不能生啖你等之肉耳。”
        第三,“茹”。《方言·七》中说:“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者谓之茹。今俗呼能粗食者为茹。”“茹”多指吃菜,如《孟子·尽心下》中讲:“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又例如《礼记·礼运》中:“饮其血,茹其毛。”正是成语茹毛饮血的出处。
        第四,“餐”。《说文解字》中解释:“餐,吞也。”《广雅》中解释:“餐,食也。”在《说文解字》中,“餐”本来就是“吃”的动词,更多指聚在一起吃饭的意思。
        第五,“尝”。《说文解字》中说:“尝,口味也。”就是讲把食物放在嘴里辨别滋味叫做
尝。正因为“尝”是为辨味,所以总是少量地吃,慢慢地品。《吕氏春秋·察今》云:“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第六,“嘬”、“噬”。《礼记·曲礼上》云:“毋嘬之。”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云:“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后者是吃,咬的意思,如《周易·噬磕》云:“噬干胏。”柳宗元《三戒·黔之驴》:云:“以为且噬己之”。
        二、古代汉语中零星出现的“吃”
        第一,“吃”字主要出现在唐五代时期。在此之前,饮食动词多用“食”来代替,“吃”字也有零星的出现。比如在汉代贾谊的《新书》里发现了一例“吃”的用例:“越王之穷,至乎吃山草”(贾谊《新书·耳库》);再如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也有一例“吃”的用法:“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喫得,故冒求前耳,无事可咨。”(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此时“吃”还是个单纯的饮食义动词,发展得还比较缓慢。
        第二,“吃”的大规模出现主要是唐五代时期。这一时期“吃”几乎取代了“食”。《白居易集》曾有语:“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咏怀》,《白居易集》卷八)
        三、现代汉语中“吃”字的基本含义
        第一,现代汉语“吃”字的基本含义为:将东西送入口中咽下,或是依靠某种事物生活,例如:吃饭,吃药,吃斋。除此以外,吃还有消灭的意思,例如(多用于军事与棋奕),如:吃掉敌人一个连。此外,也有吸食的意思,例如:吃烟。除了食用以外,“吃”还有“挨”的意思,例如:吃官司。也有感受的意思,例如:吃惊,吃紧,“吃一堑,长一智”等。当“吃”表示“承受”的时候,意思则为承受;支持,如:吃不消。“吃”还能够当船身入水的深度讲,例如:吃水深浅。当“被”讲的时候,也有古代方言如:吃那厮砍了一刀。“吃”也能够表达说话结巴,例如口吃。
        第二,除了表达最基础的“吃”某样食品外,“吃”还能够泛指使用某种生活资料与费用。例如:吃相(吃喝时的姿态、样子)。某些时候,“吃”也能当“饮”讲,如:吃血(饮血酒);吃茶(喝茶)。“吃”也能当吸收讲,如:这种纸是不吃墨的。“吃”字通常情况下表达忍受的意义也有很多,例如:吃苦(忍受辛苦)。“吃”也有表示被动的时候,如:吃惊受怕(受惊骇);吃板子(挨板子);吃笑(被耻笑)等。
        第三,“吃”除了能够表达动作以外,还能够表达状态。例如:吃食堂。也能够当“费”讲,
例如:吃力(费力,用力;累;疲倦)。同时“吃”也能够当歼灭或摧毁一大部分讲,例如:又吃掉敌军一个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能够指代欺压,如:吃人(比喻旧社会剥削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穷人)。
        第四,“吃”在汉语中的广泛用途来源于“吃”字在流传的过程中衍生的诸多用法,如“吃”字还能够表示串门时,主人不在家,或者被拒绝进门或受到冷遇(吃闭门羹);“吃”字也能够比喻担当不起(吃不了兜着走);也能够表示白吃别人的饭,光吃饭不工作,吃完东西不付钱的意思与不务正业以讹诈为生的意思(吃白食);日常的衣食用费用等可以用“吃穿用度”表示。“吃大锅饭”能够比喻企业不论盈亏,个人不分勤懒,全由国家包干的办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通常用来指代勤奋能够成为出众人才的意思;“吃肥丢瘦”能够比喻专做占便宜的事情。
        第五,民间的很多俗语也对“吃”字有很形象的应用,比如:“吃饭防噎,走路防跌”(吃饭时要防止被食物噎住,走路时要防止摔跤,形容处事小心谨慎)。“吃喝嫖赌”指男人不务正业。“吃喝玩乐”指过恣意享乐的生活。吃惊受怕能够形容受惊骇。“吃苦耐劳”形容能够经受得住困苦的生活。“吃糠咽菜”用来形容生活艰辛与困难。“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用来形容吃苦的事情走在别人前面,享受的事走在别人后面。
        第六,“吃”字也有表示做事情的意思。例如“吃力不讨好”(费了好大力气,也得不到称赞。形容事情棘手难办,或工作方法笨拙,不对头)。“吃里爬外”表示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只将自己的情况如实地告诉对方而获得好处。“吃软不吃硬”则表示对态度强硬者的绝不屈从与对好言好语者的听从。通常用来形容个性强硬与不怕强硬的人。“吃人不吐骨头”用来形容残暴与贪婪。“吃水忘源”用来形容人处在境优越中忘记其所得的由来。
        第七,此外,“吃”还能够表示贪婪,如: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大鱼吃小鱼”用来比喻以强凌弱。“狗”则是动态含义(身体向前仆倒在地)。“好吃懒做”比喻贪于吃喝,懒于做事。“好汉不吃眼前亏”为俗语,即为聪明人能识时务,能够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好马不吃回头草”用来比喻有作为的人不走回头路。“敬酒不吃吃罚酒”在民间用来比喻不受抬举。
        第八,“吃”还能够表达体状态,例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喻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靠天吃饭”比喻指依赖自然条件来过日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兔子不吃窝边草”用来比喻坏人不在当地干坏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则表示吃了暗亏,没有办法明说等意思。
        第九,除了民间的俗语外,“吃”也有文雅的用法,如“寅吃卯粮”(这一年吃了下一年的粮。比喻经济困难,收入不够支出,预先支用了以后的进项)。“一人吃斋,十人念佛”用来比喻相信佛教的人吃素,一个人吃素会带动许多人念佛经。比喻一个人做某种事情,带动好多人也去做。“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用来比喻吃东西狼吞虎咽,来不及细尝。也比喻看书做事贪多务得,实则无所收获。
        结语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中发展而来的,不少古代汉语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有的却沿用至今,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演变融入了社会制度的更迭与生产的发展,“吃”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才成型,从某种意义上讲,“吃”已经不是一种生存行为,而已然成为一种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良芳.时空词语“前”、“先”的古今词义对比研究[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1(01).
        [2]田玉芬.古今词义异同辨析举隅[J].语文天地,2010(1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